-
高稼 编辑
高稼(1171-1235),字南叔,号缩斋,邛州蒲江人。魏了翁之二哥,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历任成都县尉、绵谷(广元)知县、洋州(陕西洋县)、荣州(四川荣县)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兼沔州(陕西略阳)知州,文武双全,为政清廉。
1235年,蒙古大举南侵。高稼坚守沔州,“以身捍蜀”,抗击蒙古阔端大军的进攻。城陷后,与敌军巷战,壮烈殉国。年64岁。
遗著《缩斋类稿》30卷。
宋朝政府追赠为正议大夫,谥号:忠。《宋史》立传。
本名:高稼
字:南叔
号:缩斋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邛州蒲江
出生日期:1171年
逝世日期:1235年
主要作品:《缩斋类稿》
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1235年,蒙古兵入陇南,攻武、阶(今甘肃省武都县)、沔州(今略阳县),四川制置使郑损弃三关(仙人关、七方关、白水关,都在今略阳县北或西北)五州(西和州、阶州、成州、凤州、沔州)而逃。
南宋朝廷令桂如渊镇蜀。桂如渊任高稼为沔州通判兼川陕宣抚司幕职。高稼在沔州创寨84座、募义兵5000人,与众约:“敌至,官军守原堡、民丁保山寨、义兵出游击,使敌前无所掠,后无所据。”
绍定四年(1231)八月,蒙古军从东道入,破武休关(今陕西省留坝县武关驿镇),入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攻仙人关(今陕西省略阳县北)。时高稼改任洋州(今洋县)知州,日夜为守御计。洋州居平土,无一卒可守,稼请调金州(治今陕西省安康市)帅司军千人驻防洋州,而自任军饷,上级搁置不议。等到凤州(今凤县)被蒙古军攻占,宣抚使始调金州兵赴援,但梁、洋(今汉中地)已为蒙古军所攻占。汉中数十万百姓向金州逃亡。高稼移驻洋州黄金渡(今洋县东黄金峡),收散卒,募忠义,召故将陈昱于安康,委以收复之任,稼竭洋州府库以供其粮饷。高稼以州事付通判,自督诸军前进。
十月,沔州破,蒙古军逼近大安军(今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稼督诸军自西县(今陕西省勉县)赴援。宣抚使改任高稼为利州路(治今汉中市)制置使,令守米仓道。稼驻军廉水县(今陕西省南郑县廉水乡),召集保甲,分守要道。当时,文官在军者惟稼一人。
蒙古军退,高稼任沔州知州兼制置使参议官,全力加强仙人关守备。
理宗端平二年(1235)十二月,阔端率蒙古军自凤州入,距沔州九十里。稼固守沔州,曰:“今日拒敌,有进无退,能进据险要以身捍蜀,敌有后顾之忧,必不深入。”蒙古军自白水关(今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入六股株,距沔六十里。沔无城,依山为阻。稼升高鼓噪,广设旗鼓为疑兵。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至蜀口(今陕西省略阳县北),令帐前总管和彦威还沔,召小将杨俊、何璘率兵会沔,又增调王宣精兵千人助守。璘军无纪律,稼捕杀其纵火者三人。不久,蒙古军大至,何璘先逃,兵众皆溃,沔州遂陷。众拥稼出门,稼叱之而不能止,蒙古军四集,稼殉国。
此前曹友闻戍七方关(今甘肃省康县东北云台镇(白马关)东五里。明属阶州,设巡司于此。),知沔不可守,劝稼移保山寨,由自己带领所部助守,稼曰:“七方要地,不可弃;吾,郡将也,沔城亦不可弃,即事有不济,有死而已。”事迫,参议杨约劝稼退保大安,稼厉声曰:“我以监司守城郭,尔以幕客往来应援,当各行其是。”稼死之日,闻者莫不流泪。
《缩斋类稿》三十卷存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