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掞之 编辑

南宋人物

魏掞之(1116—1173),初字元履,后字子实,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师胡宪,与朱熹游。试礼部不第,归乡里,筑室“艮斋”读书,人称艮斋先生。孝宗乾道中,宰相陈俊卿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世之务,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学录。累疏谏反对召还幸臣曾觌,又遗书责俊卿甚切,罢为台州教授。推行古社仓法以惠民,开诸乡置社仓之先例。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魏掞之

所处时代:南宋

出生日期:1116年

逝世日期:1173年

人物生平

编辑

师胡宪,与朱熹同游。两以乡举试礼部不第。筑室读书,榜以“艮斋”。其于学无不讲,尤长于前代治乱兴衰存亡之说。曾以布衣召对,极陈时务。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本。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日进诸生教诲,又增葺校舍。认为“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宋元学案·刘胡诸儒学案》),反对专以空言取人。后罢为台州教授。

幼年拜胡宪为师,和朱熹友好,到各地游学,尽交先达明士。屡试不第,回乡途中寄寓衢州(今属浙江)知府章杰家,适遇前任宰相赵鼎因编管吉阳军(今属广东崖县)绝食而死,归葬常山(今属浙江)过衢州。章杰素来对鼎有成见,迎合秦桧意旨,逮捕其家属,报请治罪。唯掞之出于义愤,遗书责备章杰,愤然辞归,筑“艮斋”,隐居读书。

乾道初年,朝廷下诏,令各路荐举隐逸贤士。福建路监司长官芮烨将掞之德行上报朝廷,孝宗皇帝特予召见,掞之辞不赴。宰相陈俊卿力荐,掞之始以平民身分入朝,向孝宗说治理国家大计,孝宗皇帝欣然接受,赐他同进士出身,授任太学录。乾道四年(1168年)掞之就职,一反过去学官不与学生接近、养望自高的陋习,每日亲授课程,注重德育,并请得公款40万缗,修葺宿舍。上书说:国家的教育,应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经学知识,其次使学生学到治理国家的知识。今专以空谈选人,实非良策。但上报没有答复。又写信给宰相陈俊卿,责其不能纠正这种歪风。终以迎亲为名,请归故里。走后数日,朝廷授予台州(今属浙江)教授。掞之叹道:“君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憾圣意。”从此,每天居于“艮斋”,条理旧学,以求更加完善。

在乡里,他参照古社仓法,请官府拨米粮,于青黄不接之时以低息贷给乡亲,收成后,缴纳归仓,因此穷苦百姓得以度过荒年。建阳各乡创办社仓,从掞之开始。他体恤亲友故旧,迎养千里之外的伯父,并养其遗孤。捐资埋葬无嗣的亲朋死者,数以千计。他要求政府改除停棺不葬恶习。其与人交往,无不真心诚意地褒扬别人的善行,针砭别人的过失。

掞之于乾道九年闰月病逝,终年58岁。同年7月葬于徐市长坂村(今长滩)。孝宗皇帝追赠他直秘阁。其代表作有《戊午谠议》。

史书记载

编辑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初字元履。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熹游。两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艮斋先生。

闽帅汪应辰、建守陈正同知其贤,荐于朝,时相尼之,不果召。乾道中,诏举遗逸,部刺史芮烨与帅、守共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掞之力辞。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

先是,学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将释菜,掞之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复言“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今乃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遂丐去。

会福州副总管曾觌秩满还,在道,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遗书陈俊卿责其不能救止,语甚切。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曰,罢为台州教授。方掞之之未行也,觌至国门外已久,伺掞之去,乃敢入。掞之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曰:“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乃日居艮斋,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谨丧祭,重礼法。从父有客于南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而字其孤。建俗生子多不举,为文以戒,全活者甚众。又白于官,请督不葬其亲者,富与期,贫与财,而无主后者掩之。每遇岁饥,为粥以食饥者。后依古社仓法,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诸乡社仓自掞之始。

与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后进以礼来者,苟有寸长,必汲汲推挽成就之。至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曰:“使夫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戒其子“毋以僧巫俗礼浼我。”以书召朱熹至,委以后事而诀。卒,年五十八。

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熹平日趣向与掞之同。乾道中,熹亦被召,将行,闻掞之去国,乃止。

下一篇 安世通

上一篇 刘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