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和航海图 编辑
明代航海图籍。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多简称为《郑和航海图》。该图是对于郑和下西洋航路的记录,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包括茅元仪序一页﹐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二页(四幅)﹐空白一页。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中文名:郑和航海图
形式: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
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内容:茅元仪序、分页海图、针路航线、过洋牵星图等
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
绘制时间: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
图1 郑和航海图局部
该画制作时间不详。一说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加之暂停时间较长,有暇整理,遂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是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作品。但也有观点认为,该画所绘航路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中主船队的路线相吻合,可能是第七次下西洋之后的作品,但成图时间不应晚于15世纪中叶。
明代晚期,茅元仪将该图切为二十幅分图(四十页)编入《武备志》的第五部分《占度载》中,系于《度·航海》下。另外还有两幅(四页)《过洋牵星图》附在航海图之后,以说明星图引航法则。
《郑和航海图》共20页航海地图、109条针路航线,以及2页4幅的过洋牵星图。其中的航海地图高20.3厘米,全长560厘米,包含500个地名。
《郑和航海图》拼接注释版全图
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画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画中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针路(以指南针标明方向的航线)共五十六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五十三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较高的海洋科学水平。在画中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均有命名。
茅元仪序
图2 茅元仪序
茅元仪在将《郑和航海图》收入《武备志》时,在图前附有序文,计一页(亦即图册的第1页)。
茅元仪在其中称赞郑和不辱使命,并评价《郑和航海图》“列道里国土,详而不诬”。这篇序文也成为判定本图为郑和下西洋航海图的一个证据。(证明主题及绘制时间的其他证据,包括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中的相关文字 、图中地物等。)
分页海图
图3 郑和航海图(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修补本)
第2页(包含半页空白):写明标题“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上有宝船厂、静海寺、天妃宫等
第3页:沿长江东航经过皇城、钟山、龙谭、观音门、燕子集、高资、瓜州、金山、大港、焦山、镇江
第4页:沿长江东航经过东鞋山、江阴、香山、龙王庙、天妃宫、巡司、蔡港、白茅港、太仓卫
第5页:吴淞江、天妃宫、崇明州、茶山、召宝山、南汇、金沙卫、乍浦、海宁卫、灵山卫、昌国所、普陀山
第6页:大磨山、双屿门、东屿、东厨、大面山、郭巨千户所、大嵩千户所、东门山、三母山、焦山
第7页:松门卫、大尖经、钱山、中界山、石塘、虎斗、黄山、温州卫、平阳卫
第8页:虎礁、壮士千户所、满门千户所、芙蓉山、洪山、龟屿、大金门
第9页:古山、福建布政司、五虎山、长乐、南山寺、东沙、乌邱山、平海卫、兴化府
第10页:泉州卫、崇武所、漳州、平湖屿、大甘、东莞
第11页:南海卫、广东、雷州、高州、廉州、琼州府、七洲、万里石塘、钦州、交洋、福州
第12页:占城国、新洲港、洋屿、小弯、赤坎、大弯
第13页:占腊国、竹里木、八开港、铜鼓山、万年屿、佛山、暹罗国、笔架山、十二子山、假里马达
第14页:赤坎、马鞍山、佛山、海门山、石礁、狼西加、孙姑那 甘巴门、长腰屿、丁家下路
第15页:龙牙门、旧港、答那溪屿、淡马锡、彭杭、琵琶屿、凉伞屿、长腰屿
第16页:白沙、射箭山、满剌加、官厂、沙糖礁、鸡骨屿、龙牙加儿山、龙牙加儿山港、金屿
第17页:班卒、槟榔屿、龙牙交椅、古力由不洞、单屿、亚路、苏门答剌、官厂
第18页:八都马、打歪山、虎尾礁、花面
第19页:榜葛剌、竹牌礁、锡兰山、门肥赤、小葛兰、高朗务、慢巴撒、麻林地
第20页:柯枝国、 古里国、乌里舍城、木骨都束
第21页:左法儿、阿胡那、八思儿、木克郎、克瓦塔儿、苦思答儿、古里牙
第21页:苦碌麻剌、忽鲁谟斯
针路航线
图4 《郑和航海图》中航海地图及针路
20页的分页海图中,附有109条针路,例如:
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船到南汇嘴。(第5页)
从苏门答剌开船,用乾戍针,十二更,船平龙涎屿。 (第17-18页)
官屿溜用庚酉针,一百五十更,船收木骨都束。(第19页)
关于针路航线,可参见《海道针经》。
过洋牵星图
图5 过洋牵星图
《丁得把昔到忽鲁谟斯过洋牵星图》:从印度代奥格尔(Deogarh)到忽鲁谟斯,用北辰星、织女星、灯笼骨星定位;
《锡兰山回苏门答剌过洋牵星图》:用北辰星、织女星、华盖星、灯笼骨星定位;
《龙涎屿往锡兰山过洋牵星图》;
《忽鲁谟斯国回古里国过洋牵星图》。
这四幅过洋牵星图,是中国最早、最具体、最完备的关于牵星术的记载。
图6 郑和航海图
《武备志》中《郑和航海图》在中国默默无闻二百多年。1885年英国学者乔治·菲立浦 (George Philips) 在所著论文《印度和锡兰的海港》中首次将郑和航海图复制,并考证了其中一百多个地名。从此《郑和航海图》才引起学者门注意和研究。先后研究《郑和航海图》的学者有伯希和、兑温达、向达、密尔斯等;兑温达提议称《郑和航海图》为《茅坤图》(Mao Kun map)。图7 郑三宝
郑和(1371年-1433年),回 族, 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出生于明洪 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 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郑和后裔已传至第21代。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