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涅阿斯纪 编辑
《埃涅阿斯纪》(The Aeneid)是古罗马作家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通称维吉尔)创作的一部史诗,创作于公元前30年—公元前19年,又译作《伊尼德》。
《埃涅阿斯纪》取材于古罗马神话传说,是叙述埃涅阿斯建立罗马国家的故事。全诗12卷,共9896行诗句。 按故事说,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各6卷,前半部分仿《奥德赛》,写埃涅阿斯的流浪;后半部分仿《伊利亚特》,写埃涅阿斯与图尔努斯的战争。也可以分成三部分,各4卷,第一部以特洛伊的陷落和狄多的悲剧为中心;第二部分是过渡,写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结盟,准备战争;第三部分写战争。 全诗在写作上完全模仿荷马的两部史诗,很多情节结构雷同,但独具一种严肃哀婉的风格,而且结构严谨,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细腻并着重心理描写,语言规范,用六步诗行写成,大量采用比喻,语言形象生动,塑造了一个诗人理想的政治领袖的典型,通过这位英雄的艰苦历险,创建国家的伟大业绩,歌颂了罗马的光荣历史,歌颂了罗马祖先建国的丰功伟绩。
《埃涅阿斯纪》是“文人史诗”的开端,它使古代史诗创作在结构、人物、诗歌格律等方面都进一步定型,对后世欧洲史诗体裁产生了很大影响,作家塔索、弥尔顿等都以其为范本。
作品名称:埃涅阿斯纪
外文名:The Aeneid
作者:【古罗马】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
创作年代:公元前30年—公元前19年
文学体裁:史诗
中译本字数:270000
《埃涅阿斯纪》共12卷,故事按史诗的规格要求,从中间开始(in medias res),而不从开天辟地(ab ovo)说起。史诗一开始,特洛伊人已经过七年海上漂泊,正离开西西里往北向意大利进发。但尤诺同他们作对,命令风神刮起大风,把他们吹到了南面的迦太基。迦太基女王狄多热情款待他们。埃涅阿斯的母亲,女神维纳斯也不想让儿子再流浪而希望他在迦太基定居下来,因此叫自己另一个儿子小爱神丘比特促使狄多对埃涅阿斯产生爱情。在筵席上,狄多请他讲述他七年来的流浪经历。
卷二和卷三倒叙埃涅阿斯从特洛伊失陷到抵达迦太基的经过。卷二写特洛伊的沦陷,希腊人用木马计进了特洛伊,一场血战,老王见杀,埃涅阿斯背着老父,携着幼子,妻子跟在后面,逃出城去,中途妻子失散牺牲。全卷写的是发生在一夜之间的事。卷三写埃涅阿斯七年漂泊,写他处处想安家立业,写他的迷误和祈求神的指点,写他所历的艰险以及父亲在西西里的去世。他在几处都遇到特洛伊战争的幸存者,勾起他痛苦的回忆。
卷四写狄多和埃涅阿斯的恋爱和结合。但是尤比特遣神使去警告埃涅阿斯不要忘记建立家国的伟大使命,要他立刻离开迦太基。他决定牺牲个人的安乐,向狄多陈述必须离去的理由,并断然登舟而去。狄多再三设法想把他留住,但未能成功,在悲恨之中饮刃自焚而死。
卷五写特洛伊人又回到西西里,在这里举行了赛会,祭奠埃涅阿斯的亡父安奇塞斯。一起流亡的特洛伊妇女因为长久找不到安身之处,怕再继续过流亡生活,绝望之中开始焚烧船队,但火被尤比特扑灭。埃涅阿斯决定让不愿再流亡的人留下,其余的继续跟他去寻找意大利。中途,舵手帕里努鲁斯堕海身亡。
卷六写特洛伊人终于到达了意大利。他们在枯迈登陆。埃涅阿斯遵照赫勒努斯和父亲的嘱咐,去找女先知西比尔。西比尔带他下到地府会见亡父,他的父亲指点给他看他的后裔——罗马国家的一系列缔造者。埃涅阿斯回到地上,决心更加坚定。在地府,他遇到帕里努鲁斯、狄多、代佛布斯,再一次经历了过去的痛苦,暗示过去的痛苦已成过去,要向前看,要前进。
卷七写埃涅阿斯一行继续沿海岸北行,抵达第表河口。拉提努斯王热烈欢迎他们,他认出埃涅阿斯就是神所说的、注定要和他女儿结婚的那个异邦人,于是答应了婚事。但他女儿已同图尔努斯有婚约,尤诺又从中挑拨,挑起了战争。全卷以列举图尔努斯一方的意大利诸将领的阵容结束。
卷八写埃涅阿斯到未来的罗马城址上居住的阿尔卡狄亚王厄凡德尔处去求援。厄凡德尔引他参观了他的都城,展示了未来的罗马城,并派他的儿子帕拉斯率军援助埃涅阿斯。维纳斯恳求她丈夫伏尔坎为埃涅阿斯造一面盾牌,其上镂刻着罗马历代大事(直至屋大维时代),目的在鼓励埃涅阿斯作战。
卷九写当埃涅阿斯去求援之际,特洛伊营寨被图尔努斯包围,特洛伊两名武士突围去找埃涅阿斯,半路牺牲了。图尔努斯杀败特洛伊人,只身闯入营寨,寡不敌众,跳入第表河逃脱。
卷十写埃涅阿斯由帕拉斯陪同回到营寨,在交战中,图尔努斯杀死了帕拉斯,剥下他的剑带作为战利品。埃涅阿斯在盛怒之下杀死了许多敌人,暂时获胜。
卷十一写埃涅阿斯准备帕拉斯的葬礼,双方达成停战协定,各自埋葬阵亡将士。这时拉丁阵营有反战情绪,图尔努斯表示要和埃涅阿斯单独决战。这时,埃涅阿斯发动进攻,战事又起。女英雄卡密拉来支援图尔努斯,战死,拉丁军大败。
卷十二写图尔努斯再次要求与埃涅阿斯单独决斗,双方明誓立约,但鲁图利亚人破坏约定,发动进攻,埃涅阿斯受伤,一场大战又爆发。维纳斯把埃涅阿斯的伤治好,他又投入战斗,双方杀人如麻。这时在天上的尤比特要求尤诺不要再阻挠特洛伊人,他们达成协议,让罗马人和拉丁人联合。埃涅阿斯在追赶图尔努斯时把他刺伤,本想不杀他,但见到他佩带着帕拉斯的腰带,怒从心起,终于把他杀死,结束了战争。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公元前42年—公元前37年间创作《牧歌》(Bucolica)时,维吉尔就曾动念要写史诗。到公元前37年—公元前30年间创作《农事诗》时,维吉尔决定要写史诗,并以屋大维为中心人物。大约在公元前30年,维吉尔开始创作史诗。据多纳图斯(Aelius Donatus)的《维吉尔传》,维吉尔在写这部史诗之前,先用散文拟了一个提纲,分成十二卷,然后随兴之所至把各部分不拘次第写成诗。为了不打断灵感,有时一段未成就把它放下,去写别段;有时在有些段落里暂时插入一些“铺垫”,以便日后更替。到公元前19年,维吉尔完成了《埃涅阿斯纪》初稿。之后,维吉尔准备用三年时间修改。为此,维吉尔在公元前19年起身去希腊、小亚细亚,去学习和实地观察。到雅典后,他会见了屋大维,屋大维正在这一带出巡,准备回国,劝其同归。他准备启程回国,回国前到科林斯的墨伽拉(Megara)游览,罹热病,渡海抵意大利的布林迪西(Brundisium),于当年九月逝世。在离开意大利去希腊之前,维吉尔曾嘱咐友人卢修斯·瓦里乌斯·鲁福斯(Lucius Varius Rufus),如果自己发生什么意外,就把《埃涅阿斯纪》焚毁。维吉尔死后,卢修斯·瓦里乌斯·鲁福斯和图卡(Plotius Tucca)作为遗嘱执行人,没有照维吉尔的遗嘱做,而是遵屋大维之命整理编辑《埃涅阿斯纪》,公之于世。
主人公
埃涅阿斯(Aeneas),一个意志坚强、勇敢无畏、极富责任感的英雄和理想君主形象。他既是理想的化身,又是民族希望的象征。他虔诚、孝顺、沉着、勇敢,目光远大,爱憎分明,集中了理想君王的优秀品质。他的虔诚,表现在对神祗的肃然敬畏,对人民的关注仁爱,对事业的无比忠诚。他绝对服从神的意志,甘愿忍受七载漂泊、三年苦战,为了完成建立一个新国家的光荣使命,将“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毅然拒绝了女王狄多的似火恋情。他不但战胜了惊涛骇浪带来的恐惧,没有中道而辍,还一再谆谆教导犹疑动摇的同行者。对人民,他是仁爱的:仓惶亡命出逃,仍不忘父老同胞;有人不愿再承受颠沛之苦,他不但不加怒罚,反而让他们留在平安的地方。他沉着坚毅,英勇不屈。狩猎时,他箭无虚发,一口气射杀七只野鹿;战斗中,他怒投长矛,一举将劲敌杀伤。他的一切行动都出自一个崇高的使命,既不像阿奇琉斯忿而退出战斗是因个人恩怨,也不像奥德修斯历尽艰辛,巧施计谋,仅是为了与家人团聚。他是一个与往昔英雄迥异的新型英雄,一个理想的君王。史诗对主人公秉承神意,艰苦创业精神的颂扬,无非为了肯定罗马帝国的神圣与正义。但史诗并没有回避主人公身上的弱点:悲天悯人,疑虑重重,甚至 盛有着阿奇琉斯般的暴虐。
其他人物
人物简介 | 出现位置 |
---|---|
安奇塞斯(Anchises),埃涅阿斯的父亲。 | 卷二第634行 卷三第1第708行 卷六第679 行 |
维纳斯(Venus),相当于希腊神话中 的阿芙罗狄特,爱神,埃涅阿斯的母亲,她的庙遍布塞浦路斯岛,西西里也有。 | 卷一第223/382/657行 卷二第591行 卷四第90行 卷五第779行 卷八第370行 卷十第16行 卷十二第411行 |
阿斯卡纽斯(Ascanius),即尤路斯,埃涅阿斯的儿子。 | 卷四第234行 卷八第48行 卷九第232/592行 卷十二第168/385行 |
阿卡特斯(Achates),埃涅阿斯的忠实助手。 | 卷一第120/174行 卷三第523行 卷六第158行 卷八第466行 卷十二第384/459行 |
弗格乌斯(Phegeus),埃涅阿斯的仆 从。 | 卷五第263行 卷九第765行 卷十二第371行 |
吕库斯(Lycus),埃涅阿斯的部下。 | 卷一第222行 |
色尔格斯图斯(Sergetus),埃涅阿斯的部下。 | 卷一第510行 卷四第288行 卷五第121行 卷十二第561行 |
色列斯图斯(Serestus),埃涅阿斯的部下。 | 卷一第611行 卷四第288行 卷五第487行 卷九第171/779行 卷十第541行 卷十二第561行 |
普利阿姆斯(Priamus),特洛伊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在位时发生特洛伊战争,特洛伊覆灭后被皮鲁斯杀害。 | 卷一第457行 卷二第506行 卷八第158行 各处(passim) |
波利塞娜(Polyxena),普利阿姆斯的女儿,被皮鲁斯杀死,祭他的亡父阿奇琉斯。 | 卷三第321行 |
波利特斯(Polites),普利阿姆斯的儿子。 | 卷二第526行 卷五第564行 |
波利多鲁斯(Polydors),普利阿姆斯 最小的儿子。 | 卷三第45行 |
代佛布斯(Deiphobus),普利阿姆斯的儿子,在帕里斯死后娶了海伦,特洛伊覆灭时被希腊军杀害,一说有海伦插手。 | 卷二第310行 卷六第495行 |
赫枯巴(Hecuba),普利阿姆斯的王后,生子女各五十人。 | 卷二第501行 |
赫克托尔(Hector),普利阿姆斯的儿子,特洛伊英雄,为希腊大将阿奇琉斯所杀。 | 卷一第273/483行 卷三第304行 |
赫勒努斯(Helenus),普利阿姆斯的儿子,善占卜。 | 卷三第295/346行 |
卡桑德拉(Cassandra),普利阿姆斯的女儿,阿婆罗爱她,并赋予她预卜的能力,有一次她骗了阿婆罗,阿婆罗不能取消她预卜的能力,但禁止人们相信她的话。 | 卷一第41行 卷二第246行 卷五第636行 卷七第403行 卷十第68行 |
克列乌莎(Creusa),普利阿姆斯的女儿,埃涅阿斯的妻子,阿斯卡纽斯的母亲,逃离特洛伊时失散而死。 | 卷二第562/673/738/772行 |
拉奥孔(Laocoon),普利阿姆斯的儿子,阿婆罗的祭司。 | 卷二第41行 |
帕里斯(Paris),普利阿姆斯的儿子,从斯巴达拐走海伦,引起特洛伊战争。又希腊神话,赫拉(尤诺)、雅典娜、阿芙罗狄特三女神比美,帕里斯评阿英罗狄特第一,以此获罪,尤诺由此痛恨特洛伊人。 | 卷一第27行 卷二第602行 卷四第215行 卷五第370行 卷六第57 行 |
特洛伊鲁斯(Troilus),普利阿姆斯的幼子,为阿奇疏斯所杀。据神谕,他若能活过二十岁,特洛伊就不会灭亡。 | 卷一第474行 |
人物简介 | 出现位置 |
---|---|
阿加门农(Agamemnon),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统帅。 | 各处(passim) |
墨涅劳斯(Menelaus),特洛伊战争中希腊军统帅之一,与阿加门农为兄弟,海伦的丈夫。 | 卷一第457行 卷六第525行 卷十一第262行 |
海伦(Helena),宙斯和莱达所生,墨涅 劳斯的妻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她拐走,引起特洛伊战争。 | 卷一第650行 卷二第569行 |
奥德修斯(Cxlyseus,拉丁化作Ulyses或Ulixes),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将领,以足智多谋著称。 | 卷三第273/613行 卷六第529行 |
皮鲁斯(Pyrrhus),别名涅俄普托勒木斯(Neoptolemus),希腊大将阿奇琉斯的儿子。特洛伊灭亡后,把老王普利阿姆斯和赫克托尔的幼子阿斯提阿那克斯杀死,把赫勒努斯和安德洛玛刻俘回本国,他死后把国土的一部分分给赫勒努斯,并把安德洛玛刻给他做妻子。 | 卷二第469行 卷三第295行 |
西农(Sinon),希腊奸细,说服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去。 | 卷二第57行 |
俄瑞斯特斯(Oreste),阿加门农的儿子,其母杀死阿加门农,阿婆罗命令他杀母为父报仇,但受到复仇诸女神的折磨。他原应娶堂妹赫尔迷昂涅,但赫尔迷昂涅父亲墨涅劳斯又把她他许给了皮鲁斯。 | 卷三第331行 卷四第471行 |
人物简介 | 出现位置 |
---|---|
狄多(Dido),又名埃丽莎,胖尼基公主,丈夫被她哥哥谋害,她逃到北非,建立了迦太基国。 | 卷一第299行 卷四各处 卷六第450行 卷十一第74行 |
安娜(Anna),狄多的妹妹。 | 卷四第9/416行 |
人物简介 | 出现位置 |
---|---|
拉提努斯(Latinus),拉丁姆王。按希腊传说,他是奥德修斯和刻尔吉所生;按罗马传说,则是意大利本地法乌努斯神和玛丽卡所生。 | 卷六第891行 卷七第45/192行 卷十一第231/469行 卷十二第18/707行 |
阿玛塔(Amata),拉提努斯王的王后。 | 卷七第56/343行 卷九第737行 卷十一第223/478行 卷十二第54/595行 |
玛丽卡(Marica),拉提努斯王的母亲。 | 卷七第47行 |
拉维尼亚(Lavinia),拉提努斯王的女儿,和图尔努斯订婚,但后来和埃涅阿斯结婚。 | 卷七第52行 卷十一第479行 卷十二第64/605/937行 |
图尔努斯(Turnus),鲁图利亚王,祖先是希腊的王,年轻而凶狠,为史诗后半部一个主要人物。 | 卷七第56行 卷九第3行 卷十一第376行 卷十二第943行 各处(passim) |
厄凡德尔(Evander),传说中的希腊阿尔卡狄亚王,移居意大利,定居点即后来的罗马城。 | 卷八第52/102行 卷十一第140行 |
帕拉斯(Pallas),厄凡德尔之子,埃涅阿斯最后杀死图尔努斯为他复仇。 | 卷八第51/104/466行 卷十第365/490行 卷十一第27行 卷十二第948行 |
作品主题
《埃涅阿斯纪》取材于意大利民间传说,即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飘流到意大利,后代建立罗马城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上披拉斯齐族由小亚细亚侵入意大利北部的史实。史诗的主题在于歌颂罗马人的光荣史迹,发扬罗马的民族精神,激励罗马人民爱国家、爱民族的热情,同时也歌颂了奥古斯都王朝,宣扬了奥古斯都的天赋神权,为罗马民族保存了一部光荣的神话史,使原先流传于民间的神话得以系统化,并灌注了爱国家、爱民族的崇高精神。
艺术特色
《埃涅阿斯纪》是一种新型史诗,作者有鲜明的创作目的,作者有历史感、使命感,有深刻的思考,吸收了许多前人的传统、神话和书本知识以为营养。在这层意义上,维吉尔可以算是欧洲第一个“现代”诗人。惟其它是“人工的”,所以就具有人工的特点。
首先,《埃涅阿斯纪》的构架是经过精心构思才搭起来的,不论是全诗或每一卷,都体现了诗人的匠心。每卷就像一个建筑构件,与其他卷搭配照应。例如卷三、卷五情调比较恬静,以缓和卷二、卷四、卷六的紧张。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每相互应,如卷七尤诺挑拨战争,与卷一尤诺命风神掀起风暴呼应;卷八写罗马未来的历史与卷二写特洛伊沦陷对照;卷十写帕拉斯之死与卷四写狄多之死呼应;卷十二图尔努斯之死与卷六预言屋大维继承人玛尔凯鲁斯之死对应。又如卷一以迦太基历史开始,第七卷也有拉丁族历史的交代;迦太基神庙内的雕刻配合拉丁姆官中的木刻;伊利翁纽斯既是知会狄多的使节,又是知会拉提努斯王的使节。这类精心安排的情节俯拾皆是。即使在每一卷里,情节的安排也是煞费苦心的,例如卷三埃涅阿斯叙述自己七年漂泊就分成三组,每组三件事:第一组的事件发生在爱琴海,第二组在希腊,第三组在意大利和西西里。每个事件代表一种情绪:特拉刻的荒凉可怕,提洛斯的温存,克里特岛上的灾疫;斯特洛法德斯岛上的妖氛,阿克提姆的罗马气氛,在布特罗屯,赫勒努斯预言前途,富有启示录的味道;敏涅尔伐堡则又预言未来的战争,最后在围绕西西里航行的安静气氛中结束全卷。总体上,《埃涅阿斯纪》是矛盾平衡的结构:古代传说和当代历史既是两回事,又有连续性;荷马史诗的英雄和埃涅阿斯气质不同,旧的英雄模式要赋以新的内容;罗马事业的伟大、值得歌颂的罗马英雄、和平的可贵、黄金时代之在望等等,和为获得这些而付出的牺牲;神的意志和个人的意志。对于这些矛盾,诗人既衷心赞美,又深刻怀疑,矛盾的心情产生了朦胧的气氛和哀婉的底调。
其次,《埃涅阿斯纪》的文字是考虑到具体情景经过推敲后才落笔的,力求形象性和音乐性同内容协调。例如,维吉尔在经常用“虔敬”“虔诚”来形容埃涅阿斯,点出他的性格特征,表明他对神的虔敬,遵从神的旨意,作为儿子、父亲和领袖则克尽厥职,还有同情怜悯之心。但当他和狄多恋爱,沉酒于逸乐,诗人便不再用这个形容词冠在他名字前面。同时,维吉尔善于把丰富的人生经验用极少的文字概括起来,文字精炼到了一个读起来几乎像格言警句的程度。例如“这是困难的、费力的”(卷六第129行),指下到冥界就再难回头,死后不能再生,可以作无限的引申;又如“被征服的人只有一条活路,那就是不要希望有活路”(卷二第354行),概括了一种极端绝望的情绪,颇像《李尔王》里葛罗斯特所说“我们之于天神,就像顽童手里的蜻蜓,他们杀我们取乐”。此外,维吉尔善于用警句式的语句刻画人物性格,如埃涅阿斯伤愈后重新投入战斗,对儿子说:“孩子,从我身上你要学到什么是勇敢,什么叫真正的吃苦,至于什么是运气,你只好去请教别人。”(卷十二第435行)
再次,《埃涅阿斯纪》在选择比喻方面也别具匠心,使内容丰富充实。例如,卷二第304行,把特洛伊夜间混战比做麦田起火比做山洪暴发冲走牛羊树木,而牧人在山崖上听到这声音,一筹莫展。这个比喻基本上是从荷马《伊利亚纪》(卷四第452行)引来的。荷马把两军相遇比做山洪暴发,远处牧羊人听了直发抖,目的是烘托战斗的猛烈。荷马的牧羊人是一笔带过写的,维吉尔把他突出出来,来烘托出埃涅阿斯的心理状态,既惊怕又无可奈何。同时,卷一里的明喻(simile)体现了维吉尔的独创性。例如全诗第一个明喻(卷一第148行)以人事比自然现象,就和荷马常以自然现象比喻人事正好相反。如《伊利亚纪》卷二写阿加门农召开军事会议,故意试探将领们在没有阿奇琉斯参战的情况下有无作战决心,提出班师回国,大家都赞成,部队都开始做回国准备,荷马用了两个明喻来形容其忙乱景象∶像大风中的波涛,军盔上的羽毛和摇动的枪杆,又像风中的麦穗。而维吉尔则从罗马政治生活中摘取形象来比风暴的骚动和止息,由此也可见维吉尔对政治的属意。再如,在两次提到狄多,使读者有心理准备之后,狄多本人出场(卷一第499行),诗人立刻用了一个明喻,把她比做狄阿娜。这个明喻是仿荷马的,荷马在《奥德修纪》写少女瑙西卡阿出嫁前在河边洗衣、洗澡之后的轻快心情和美貌像阿特密斯(狄阿娜)。此外,全诗中还有大量的现实生活的写照,例如独眼巨人波吕菲姆斯吃人的图景(卷三第623行),简直是一幅富人吃穷人肉的漫画像;阿凯墨厄得斯则是一幅穷人吃野果草根充饥的饿草图(卷三第588—654行);尤诺和维纳斯的勾心斗角则是一幅罗马贵妇人的生活画(卷四);德朗克斯是一个两面派的罗马政客(卷十一至卷十二);埃涅阿斯向狄多申辩(卷四),尤诺和维纳斯在天宫的辩论(卷十)则无疑是元老院和法庭上辩论的翻版;埃涅阿斯和狄多的恋爱则可能影射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
最后,在手法上,维吉尔爱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为主旨服务,烘托出捉摸不定的腺胧的意识和气氛,这种手法在卷六里用得最集中。埃涅阿斯来到阿婆罗神庙前,大门上雕着代达路斯、米诺陶和迷官的故事,象征埃涅阿斯经过一段迷惘(包括狄多插曲),即将获得解脱,认准前途,不再动摇。西比尔就是命运的象征、神的代表,她既是向埃涅阿斯指明前途的向导,又是神秘莫测、令人生畏的人物。埃涅阿斯采折的金枝,据说象征黑暗中的光明,死中的生,十分神秘。埃涅阿斯进入冥界之前还必须洗涤一名死去的同伴留下的污点,因此诗人费了一些笔墨写葬礼,据说是用以象征凡人死后(进入冥界以后)不能再生,但埃涅阿斯则不同,仍将再生。冥界出口有两个,一个是角门(牛角制的),一个是象牙门,也具有神秘象征意义。据《奥德修纪》(卷十九第562行),通过象牙门出现的梦都是假象,通过牛角门的梦都是确实的,而埃涅阿斯和西比尔恰恰是从象牙门出冥界,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同时,在诗中维吉尔还多次运用梦或幻影,也许因为维吉尔相信梦,梦即现实。而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不仅烘托气氛,而且推动情节。例如,希腊人已偷袭进城,埃涅阿斯还在酣睡,赫克托尔来到他梦中,警告他大祸临头,赶快速离特洛伊(卷二);克列乌莎向埃涅阿斯显灵(卷二);当他在西西里左右为难,不知应否留在西西里,他的父亲显灵教促他服从神命,继续前往意大利(卷五第720行);即便是同赫勒努斯和安德洛玛刻的实际生活中的会晤也写得如在梦中(卷三)。在后半部分,图尔努斯不想应战,凶神阿列克托先是入梦,后来又向他投蛇,警告他,挑唆他,他才改变主意(卷七第44行);最后写图尔努斯孤注一掷,举起石头想投向埃涅阿斯,但只觉全身无力,像在梦中举石一样。此外,维吉尔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时虽只轻轻一点,却很少放过。有时他用“外化”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内心意识,例如,写舵手帕里努鲁斯强挣着抵抗睡意,终于因极度疲倦而堕海溺死(卷五第827行),就把睡意“外化”为睡眠神,把他下意识里面的挣扎写成他和睡眠神的斗争。再如,诗人在描写狄多的各种心理活动时用独白、比喻、对话、行动举止的描绘,写她的欢乐和悲哀。当埃涅阿斯告诉她,他决定离去,“狄多转过身去,对他侧目而视,两眼转来转去,用沉默的眼光上上下下打量着他”,暗示此时她“方寸已乱”,内心沸腾和爆发前的静默。
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0年10月15日—公元前19年9月),通称维吉尔,出生在意大利北部波河(Po)北岸曼图阿(Mantua)附近的安德斯村(Andes),幼年在他父亲田庄上过着农家生活。他父亲为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先送他到克雷莫纳(Cremona),后来又送到米兰和罗马学习,曾向亚历山大派哀歌诗人帕尔通纽斯(Parthonius)学习希腊文,向希罗(Siro)学习伊壁鸠鲁哲学,又学过医学、算学和法律,并出庭做过一次辩护,但由于口拙而放弃法律。在罗马结识了迦鲁斯(Gaius Cornelius Gallus)、盖乌斯·阿西尼乌斯·波里奥(Gaius Asinius Pollio)和瓦鲁斯(Alfenus Varus)。通过波利欧结识了屋大维,并成为屋大维亲信梅塞纳斯(Gaius Maecenas)幕中成员。此后直到逝世前,先后创作了《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纪》。逝世后葬在那不勒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