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义燧 编辑
孙义燧,1936年12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天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58年孙义燧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被公派到法国尼斯天文台做访问学者;1993年担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0年7月26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国际编号为185640号小行星命名为孙义燧星;2015年当选为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孙义燧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中文名:孙义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36年12月20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非线性科学若干前沿问题》
籍贯:浙江瑞安
孙义燧
1936年12月20日,孙义燧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浙江省瑞安市,第二年随父母回到浙江的瑞安小城。
1954年,孙义燧从浙江省瑞安中学毕业,并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
1958年,孙义燧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9年,孙义燧被公派到法国尼斯天文台做访问学者。
1993年2月,孙义燧担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
1997年10月,孙义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孙义燧担任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名誉院长 。
2015年5月,孙义燧当选为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义燧与陈翔炎等合作对给定的三体位置解决了三体轨道的变化范围问题。对具有相同三体质量和角动量常数的三体系统,与C.Marchal等合作证明了三体问题椭圆Euler特解对应的惯量矩的最大下界即为所有有界运动惯量矩的最大下界。首先发现并与程崇庆一起证明了保守系统中近可积三维保体积映射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由此结果可以否定保守系统中的拟遍历猜测和Pesin的正Lyapunov指数猜测,而正Lyapunov指数是一个系统具有混沌运动的标志 。
孙义燧对具有相同三体质量和角动量常数的三体系统,与C. Marchal等合作证明了三体椭圆Euler特解(即共线特解)对应惯量矩的最大下界便为所有有界运动惯量矩的最大下界,并首先提出了第三“孤立体’’的概念和存在的条件,得到了具负总能量且总动量矩常数不为零的三体系统中的第三“孤立体’’的向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第三“孤立体”的逃逸速度。当某一时刻第三“孤立体”具有逃逸速度时,它将逃逸至无穷远。与陈翔炎等合作得到,对给定三体位置,三体相对于不变平面的轨道倾角和纬度、任两天体的轨道夹角、瞬时椭圆的半长径和偏心率及轨道升交点经度的变化范围,并给出了三体运动的Euler特解相应上述各轨道参数(此时轨道升交点经度没有定义)变化的最大和最小范围,证明了这便为所有三体运动上述各轨道参数变化的最大和最小范围。所得结果皆为充要的,因而解决了对给定的三体位置,三体轨道的变化范围的问题 。
孙义燧对只具有保体积性质而不具有Hamilton结构(辛结构)的保守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 以前,既无理论上的结论,又无数值上的结果。孙义燧首先对近可积三维保体积映射这样一种不具有Hamilton结构的保守系统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在椭圆型不变闭曲线领域内,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和周期不变曲线;并用平均方法给以理论解释。这种二维不变环面具有两个重要性质:①具有“结构稳定性”,即在小扰动范围内总是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②阻止遍历运动。之后与程崇庆合作对上述发现给予了严格的数学证明。这个结果(定理)的重要意义之一是直接否定了著名的保守系统拟遍历猜测(起源于Boltzman,Maxwell,P0incare和Birkhoff),因为二维不变环面将三维空间分为互不连通的两部分。M. Hennan还根据这一定理否定了动力系统中著名的Pesin关于保体积映射非零Lyapunov指数的猜测,而正Lyaounov指数是衡量一个系统是否具有混沌现象的重要标志。这一结果得到国际著名学者的重视,在199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应届“菲尔兹奖”获得者J. Yoccoz在其一小时大会演讲中完整地介绍了这一结果。数学大师V. I. Arnold在其著作《Topological Methods in Hydrodynamics》中叙述了此定理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此结果同时也被国际上其他一些学者所引用。将上述结果应用到彗星运动,得到彗星运动中有序区域存在的临界参数值,从而得到彗星由彗星云形成的条件 。
孙义燧还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
学术论著
截至2011年1月,孙义燧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1年1月,孙义燧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78年 | 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 |
1985年 | 动力系统的数值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
1987年 | 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
1995年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
2000年 | KAM理论与极小轨道 |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五) |
2001年 | KAM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11年3月 | 《非线性科学若干前沿问题》 | 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孙义燧常对学生说,不要因为发现问题而沾沾自喜,因为这只是第一步。孙义燧常常教导学生,出国学习不仅是学知识,还要重点学习几样东西:一是,学习别人研究的前沿在哪里;二是,学习别人是怎么工作的;三是交朋友。他说,自己有位非常著名的国际学者朋友,做出了一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创新成果后,就转向研究另外的问题了,而别人沿着他的原始创新成果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我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做,这样还可以发表很多论文,这位朋友却说:“在之后的十年内,新的成果很难超过我现在的结果。”所以,孙义燧院士也常常用这句话教导他的学生,研究创新不要按部就班,一定要有新的东西,这才能称之为创新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97年10月 |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 |
2001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孙义燧先后担任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
哈密顿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运动
作者名称 孙义燧
作品时间1996-01-01
现代天体力学导论
作者名称 孙义燧
孙义燧喜爱中国画,飘逸洒脱的画风,让他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除了水墨画,青年时的孙义燧,还特别喜欢毕加索的画作 。
孙义燧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并作出显著贡献,首先提出并与程崇庆一起证明了余维一不变环面的存在,这一重大成果被应用于流体力学和彗星运动的理论研究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华网评)
孙义燧在天文学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受到中国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评)
孙义燧星
2010年7月26日,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将国际编号为185640号小行星命名为孙义燧星,12月6日孙义燧星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南京大学科技馆举办,该小行星发现于2008年3月1日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