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 编辑

俄罗斯边疆地区

尼布楚尼布楚

尼布楚(又名涅尔琴斯克)是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的一个城市。该地西邻贝加尔湖,南邻蒙古国,东邻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是中、俄、蒙三国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有铁路与莫斯科及中、蒙两国相连。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尼布楚

别名:涅尔琴斯克

所属地区:东西伯利亚

地理位置:俄罗斯联邦外贝加尔边疆区

气候条件: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布京宫

气候

编辑

涅尔琴斯克有鲜明的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又漫长,夏季多雨。1月平均气温-33——-26℃,7月南部平均气温在16——19度之间,北部则达不到16度。南部年总降水量为350—650毫米,山地在600—1400毫米之间,北部降水量只有300—500毫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8月。夏季气温较爽,是避暑胜地。

资源

编辑

尼布楚尼布楚

矿物资源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与贵金属、萤石、煤、泥煤、各种建筑材料以及矿泉水等。铁矿石产地集中在北部地区,该地区还出产铜、钛、磁铁矿、钼矿的等。西部和北部地区生产大量的煤矿石。黄金、锌-铅矿石的矿层多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赤塔州共有24处含是石煤与泥煤的矿层,总储量达69亿吨,较大的煤矿分布在贝-阿铁路沿线地带,如这一地区的阿莆萨特煤矿区,涅尔琴斯克的工业主要为矿山(黄金、辉钼、铅、煤)、黑色冶金业、机械制造(机床、压缩机制冷设备的生产)、林业、木材加工业。

经济

编辑

尼布楚位置尼布楚位置

涅尔琴斯克的白银储量到2009年1月为止仍在俄罗斯名列前茅。自1704年开始,涅尔琴斯克矿场作为沙俄唯一的矿场开始生产白银。最早产出的银子被用在献给彼得大帝的银帆船杯上。帆船模型在当时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礼品。到2009年1月为止,涅尔琴斯克船杯仍然还被保存在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内。

继建成银矿之后,涅尔琴斯克附近陆续又建起了很多工厂。每个工厂都配有流放监狱,住满了从各地来的苦役犯。著名的俄罗斯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被流放到当地。虽然条件有限,但尼布楚人并不愁吃喝,根据资料记载,从前那里的50个村民一天能捉4000头野羊,捕鱼更是容易事。涅尔琴斯克很早就是中国和西伯利亚贸易的重要通道,中国商队带去最多的是茶叶。

尼布楚景色尼布楚景色

1689年清朝和沙俄在这里签订《尼布楚条约》,此后该城成为中俄贸易中心之一。另一方面,以被流放者为主的移民涌入和矿产的发现,使之成为外贝加尔的主要城镇。西伯利亚铁路落成后赤塔取代了尼布楚的地位。

名胜

编辑

布京宫是涅尔琴斯克的名胜,内有雅致的壁炉,盘旋的楼梯,漂亮非凡的拼镶式地板,大幅彩色玻璃画,还悬挂了当时从巴黎买回的世界最大的镜子。宫内还有音乐厅、家庭博物馆和藏书3万册的图书馆。到尼布楚旅游的人,都要去那里参观。

相关历史

编辑

从16世纪后期伊凡雷帝时开始,沙俄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这个地区成为了俄国人的殖民地。 当俄国的势力接近清代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尼布楚,由尼布楚河得名。亦作“尼布潮”、“尼布抽”等。《盛京通志》记载,此城“在江城西北二千余里”,原为蒙古族茂明安等部游牧区。清初,沙俄侵入其地,建立据点,改称“涅尔琴斯克”,遂成为黑龙江中上游一带殖民势力的中心。

《尼布楚条约》情景再现《尼布楚条约》情景再现

1652年(清顺治九年),俄国人东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

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在边疆人民奋起抵抗下,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沙俄进行谈判,可是俄方却置之不理。

1685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5 月22日从瑷珲起兵约两千人,分水陆两路围攻雅克萨。

1685年5月25日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俄军被迫投降,答应撤退,但当清军一离开,俄军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俄军队长托尔布津阵亡,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十一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

清俄战争清俄战争

雅克萨之战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8月27日中俄双方使团在尼布楚城举行谈判。谈判前期,清政府一直坚持收回被侵占的领土,要求沙俄撤出尼布楚、雅克萨两个据点。后由于西北噶尔丹势力突起,对清构成严重威胁,为尽快稳定俄方,全力投入对准噶尔内战,参加谈判的清朝大臣索额图根据康熙帝的谕旨,“为使日后俄国遣使贸易有栖托之所”,清方同意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承认尼布楚地区是俄国领土。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戈洛文和清朝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国舅佟国纲正式签署《尼布楚条约》。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根据此条约,俄国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但与清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

1693年,俄国派使节赴北京觐见要求通商,由于其使节行三拜九叩礼,康熙皇帝非常高兴,特准俄国在北京建“俄馆”,每三年可以派200人商队入京逗留80天,其他国家不享受此待遇。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性质的条约。签订这个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但使用的国名是中国。比如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就是说,他是中国皇帝钦差,行使中国主权。《尼布楚条约》对疆界划分与两国人民归属的称谓,使用的是“中国”与“中国人”来称呼。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尼布楚条约》内文《尼布楚条约》内文

尼布楚条约是清廷以武力为后盾,通过和平谈判而与俄罗斯签订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共分六款,其中有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规定是:两国以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发源处沿外兴安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唯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的地方暂行存放待议(第一款)。条约还规定:“俄人在亚(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第二款)。条约还就两国互不收纳逋逃、居民不得擅自越界、贸易互市等事宜作了具体规定。《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了俄清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俄国事实上承认侵略中国黑龙江地区为非法,并将其侵占的一部分领土交还中国。与此同时,俄国通过条约将中国让予的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举纳入它的版图,将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的地方划为待议地区,并获得重大的通商利益。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是双方经过平等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条约的订立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的安宁。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 Stavrianos)在他著的《全球通史》中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由于中国代表团有耶稣会会士任译员,条约用拉丁语拟定。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流域地区撤走,以后170年中,俄罗斯人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停留在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以外的地区。

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取代此条约,确立了俄罗斯和中国的疆界。历史学界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它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中方历史界一般给予《尼布楚条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而俄罗斯历史界一般则不这样认为,认为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真正的平等条约。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中国作出了让步。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 但清朝从未实际控制过尼布楚。

下一篇 波斯湾

上一篇 鬼力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