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古灌区 编辑

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古代引黄灌区

宁夏古灌区宁夏古灌区

宁夏古灌区(ancient irrigation area in Ningxia)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古代引黄灌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当时从匈奴统治下夺回这一地区,实行大规模屯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宁夏古灌区

外文名:ancient irrigation area in Ningxia)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

创始:西汉元狩年间(

相关记载

编辑

《汉书·匈奴列传》说:“自朔方(郡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黄河南岸)以西至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北),往往通渠,置田官。”东汉也在这一带发展水利屯田。《魏书·刁雍传》载:在富平(今忠市西南)西南30里有艾山,旧渠自山南引水。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薄骨律镇(治今灵武市西南古黄河沙洲上)守将刁雍在旧渠口下游开新口,利用河中沙洲筑坝,分河水人河西渠道。新开渠道向北40里合旧渠,沿旧渠80里至灌区,共灌田4万余顷,史称艾山渠艾山渠。灌田时“一句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开渠后3年即可向今内蒙古五原一带运送军粮60万斛。《水经注》记载,黄河自青铜峡以下还向东分出支河,灌溉富平一带农田。

历史

编辑

唐代

唐代宁夏引黄灌渠有薄骨律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禄渠 、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等。安史之乱后,吐蕃常在这一带用兵。大历八年(773年)郭子仪败吐蕃兵于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南的七级渠。后5年回纥族进攻灵州,堵塞汉、尚书、御史三渠引水口,破坏唐兵屯田。汉渠在灵武县(今永宁西南,黄河西岸)南50里,北流40里有千里大陂,长50里,宽10里,相传为汉代所建。它的附近还有胡渠、御史、百家等8条渠,溉田500余顷。郭子仪曾请开御史渠,灌田可至2000顷。元和十五年(820年)重开淤塞已久的光禄渠,灌田1000余顷。后4年开特进渠,灌田600顷。此外,回乐县南有薄骨律渠,灌田1000余顷。《元和郡县图志》称:“(贺兰)山之东,(黄)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宋史·夏国传》载:今银川、灵武一带有唐徕渠、汉延渠,无旱涝之忧。北宋前期宁夏一度为西夏政权割据。李元昊在1032年至1048年间,曾修建长300多里的李王渠(又名昊王渠),大约是对北魏艾山渠的重建。《元史·郭守敬传》载,其时银川一带有古渠,其中唐徕渠长400里,汉延渠长250里。其他州还有长200里的大渠10条,大小支渠68条,共灌田9万多顷。

元代

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修复宁夏灌区。秦家渠的名字也在这时出现,后来简称秦渠,讹传为秦代所开,有人认为是古七级渠。蜘蛛渠在明代称为古渠,也应是元代修的渠道,是今中卫美利渠的前身。明代除利用旧渠外,有铁渠、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满答喇渠(都是唐徕渠支渠)、石空渠、白渠、枣园渠、中渠、夹河渠(以上在今中卫)、羚羊角渠、通济渠、七星渠、贴渠、羚羊店渠、柳青渠、胜水渠(以上在今中宁)等各渠出现。灌区向青铜峡上游发展,技术上大量修筑石坝石堤,加强引水和泄洪能力。

清代

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大清渠,灌溉唐徕、汉延二渠之间高地。雍正四年(1726年)开惠农渠,取水口在汉延渠口下游,灌溉汉延渠以东地区。同年又开昌润渠,灌溉惠农渠以东至黄河间的滩地。雍正、乾隆年间,大清、惠农、昌润三渠均曾多次改口改道,其灌溉面积有很大变动。以上三渠和唐徕渠、汉延渠合称河西五大渠。

现代

民国年间,宁夏灌区分为河东区、河西区和青铜峡上游的中卫、中宁区,据1936年资料,共有支渠近3000条,干渠总长2600多里,共灌田1.8万顷左右(见图)。1959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宁夏灌区又有了迅猛的发展。

水利技术

编辑

简介

宁夏水利沿袭2000多年,除有黄河的方便引水条件外,主要还靠兴修水利的实践,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创造和发展了一套独特和完整的水利技术。在引水工程中采用无坝取水形式,多用分劈河面约1/4的垒石长?(坝)导河水人渠。闸前渠道也很长,多有长10余里的。在闸前渠道上设有堰顶略高于正常水位的滚水石堰,称为“跳”,渠水位过高则自动溢流,此下另设退水闸多座,再下则是引水正闸。闸座旧多用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后,逐步改用石筑。正闸以下,渠两岸长堤也称坝。支斗渠口多为分水涵洞或闸门,称作陡口。不同高程的渠道相交多建木渡槽,称为飞槽。横穿渠道的泄洪和退水的涵洞,称作阴洞、暗洞或沟洞。

技术

渠道疏浚时常使用埽工封堵渠口,即今之草土围堰,也用以修筑护岸、桥、涵、闸等的护坡,以及临时性的拦水工程等。工程岁修时还采用埋人渠底的底石作为渠道清淤的标准。测水位则用木制的刻字水则。入冬后以埽塞渠口称“卷埽”,至清明征夫岁修清淤,立夏则撤埽“开水”。“开水”后先关闭上游支渠斗口逼水至“梢”(渠尾),称“封水”,同时防冲决堤岸。上游各斗口仅留一二分水,称“依水”。水至梢后,就自下而上逐次开支渠浇灌,灌足后再逼水至梢,重新进行一轮封、依、灌。大致立夏至夏至头轮水浇夏田,二轮水立秋至寒露浇秋田,三轮水自立冬至小雪为冬灌,提高土壤墒情,预备来年春耕。夏秋两季能及时浇三四次的,就可以丰收。如农田起碱时,有时于春秋开水洗碱,或三四年中种稻一次洗碱。(1949年以后参见青铜峡灌区)

下一篇 汾河灌区

上一篇 土默川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