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子 编辑

人物称谓词

次子次子

次子,也称仲子,一作中子(多见于二十五史),就是第二个儿子。《宋史》曰:“太祖(赵匡胤),宣祖(赵弘殷)中子也”。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及生次子段,长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艺高强,姜氏心中偏爱此子:‘若袭位为君,岂不胜寤生十倍?’屡次向其夫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宜立为嗣。”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次子

外文名:the second son

别名:仲、仲子、中子、二子

词性:名词

类属:人物称谓词

读音

编辑

cì zǐ

解释

编辑

第二个儿子。

凡例

编辑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及生次子段,长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艺高强,姜氏心中偏爱此子:‘若袭位为君,岂不胜寤生十倍?’屡次向其夫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宜立为嗣。”

排行

编辑

古代兄弟排行顺序:伯仲叔季(bó zhòng shū jì)。

【解释】伯是老大,是长子;仲是第二,是次子;叔是第三,是幼子。季是最小的。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都可以称“叔”。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请看《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载”。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称,但下文就说“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屈原《天问》也说“到击纣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并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时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后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瞒,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与字的字义要相应,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取字是冠礼时(正常是在二十岁)之事,其时兄弟排行当可排定了。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班固《白虎通.姓名》:“《礼.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称伯仲。《论语》曰:五十而知天命。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少也。适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以鲁大夫孟氏。

下一篇 异日

上一篇 李八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