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 编辑

府名

思州思州

思州,1999年版《辞海》注:州、土司、府名。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置。治务川(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东、宋移至 今务川)。辖今贵州务川、沿河、印江和重庆酉阳、秀山等县地,唐末废,北宋末复置,不久废,南宋初再置。”由此肯定了沿河在隋、唐、五代、北宋期,是务川县及务州、思州的治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思州

行政区类别:州、土司、府

下辖地区:沿河县等

类型:府名

地区历史

编辑

隋朝

隋将全国地方行政区划统一为州(郡)、县两级,沿河地属务川县,初隶庸州,后隶巴东郡。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招慰蛰僚奉诏折黔阳县地置务川县,辖地包括今沿河、秀山全境和酉阳、印江、思南、德江、务川部分地区。《元和郡县志》载:“务川县中下,约150户,因地广人稀,分为二乡,一曰归义乡,二曰楠木乡”。治地在今沿河县城乌江东岸。《元和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西四十步(约200尺),因川为名,曰务川。”初隶庸州(治今黔江县地),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庸州废,原领石城、务川、扶阳县改隶巴东郡(治今奉节)。《隋书·地理志》载:巴东郡统县十五,务川县第十四。《务川县志》亦载: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析原黔阳县地置务川县,县治在今沿河县城郊,辖地有今酉阳县西南部、秀山、沿河县全部、印江、思南、德江大部。隋务川县在今务川县领地只有红丝、大坪、石朝等地。

唐朝

唐代设道作为中央监督机构,初将全国划分10道,后调整为15道,沿河地南部属思州(务州)务川县,北部属黔州洪杜县,先后隶江南道和黔中道。武德初析彭水、石城县地置洪杜县隶黔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牂舸要道,请置郡抚之,于县地置务川郡,旋改为务州,领务川、扶阳、涪川三县。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为思州,以州境内有思邛水得名。

故城遗址说

编辑

关于唐思州故城的遗址,有三种说法:一说为沿河城东,一说为城西之城子头,一说为思渠荷叶坪,三处都在今沿河境内。

乌江东岸

一说在今县城乌江东岸,与务川县州县同城;《元和志》记载为务州在县西四十步有内江水(乌江),在乌江之东岸。今之沿河城东,历来是商贾繁荣之地,古街古巷依在。

河县城北城子

一说在今沿河县城北城子上。明《思南府志》则说思州故城在沿河之城子头,在沿河城区,为乌江之西岸,现城子头古城遗址尚存。清《秀山县志》也载:“今沿河司北五里之城子头(今城子上)相传为思州故城,考唐思州治务川,则沿河故城固务川理所也”。思州辖地包括今沿河、务川、印江、思南、德江、松桃、酉阳、秀山等县地。

思渠镇荷叶坪

一说在今沿河境内距县城直距20公里的思渠镇荷叶坪。《太平寰宇记》:贞观四年改务州置思州,以境内思邛水得名。思邛水,一说即之印江河,但印江河距思州治所沿河城区很远,固应予以排除。民国《沿河县志》认为思邛水就是思渠河,在今沿河北之思渠,思州故城应在沿河思渠境内的荷叶坪。此说来于《田氏家谱》的记载。

民国《沿河县志》:思州故城在沿河北一百里之荷叶坪,旧称城子上。考《田氏宗谱》:隋末(公元617年)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叛乱,调黔中刺史田宗显往征,兵至天鹅山与战,贼溃奔成都,追及复败走渝城,潜往小河,踵至漆地(后坪金竹山下),建牙(通衙),访贼至石马,问住民何所,答以石马故庸州也。宗显以山水秀丽,土地肥饶,兼之城郭依然,迨贼受首,遂家焉(是为田氏入踞沿河之始)。

思州曾改名为宁夷郡。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思州。

民族分支等信息

编辑

思州居民主要是汉族、苗族、仡佬族、土家族(南客)。唐武德四年(621)置务州,贞观四年(630)改名思州。永隆(680~681)中始为土豪田氏所据。宋大观元年(1107),田祐恭归附,仍置思州。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招抚。十四年,首领田景贤降,置思州军民安抚司,不久升为宣抚司,隶属于四川行省。二十八年,以赴京取道湖广为便,改隶湖广行省。泰定四年(1327)升为宣慰司。驻地在今贵州凤冈,统辖镇远府、思印江、石阡、铜仁、大万山等处十八个长官司和诸洞寨。大致相当今贵州凤冈、务川、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松桃、石阡、江口、铜仁、万山、玉屏、岑巩、镇远、台江、剑河、榕江、从江、黎平、锦屏、三穗和四川秀山、湖南凤凰等县地区。至正二十七年(1367)附朱元璋,明洪武五年(1372)析置思南宣慰司。永乐八年(1410)田氏族乱,十一年废田氏。次年,分两宣慰司地为思州、思南、镇远、铜仁、乌罗、石阡、黎平、新化等八府,设贵州布政司总辖之。至此,据思州近八百年的田氏统治告终。

下一篇 洞蛮

上一篇 13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