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庙 编辑

浙江省温州市的建筑古迹

汤和庙汤和庙

汤和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再宁村所建造,后经清代而扩建后庭,封汤和为城隍,有出巡。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汤和庙

地理位置:宁村所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

供奉:明开国元勋汤和

简介

编辑

(详情见百度词条‘汤和’)明嘉靖年间,御史上奏,建造汤和庙,以后人缅怀,祭祀 !后殿的旁边是个大花园,种有花草树木,还建有知渊楼、宁亭和乐亭。

知渊楼于二二年建成,汤和庙分为前后两殿,前殿供奉汤和彩绘木像(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出巡之像)

汤和庙

知渊楼知渊楼

“知渊楼”三字系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一楼塑有重达一吨的汤和铜像,二楼为图书室和宁村所城的模型。

在模型前,八十岁徐姓老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了“宁城”:宁村所城周长三里多,城墙外层由块石垒筑,内层为泥土斜坡,城基宽阔,俗称“城山”。开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有条十字街,亦分东西南北通向四门。

每门各设碉台二座,望台二座,敌楼一座,炮台一座,各城门附近还有兵房数间,供守城士兵居住。城内凿有七星河,与城外护城河相通,四门外均设有吊桥。

南门外至东城外,辟地数十亩为练兵教场,还设有演武厅,有敌则战,无敌则耕,常备不懈。

据老人讲,城内的东街北首解放前还保留衙门的旧址,原建筑是一座五进七间的大院。宁村城内有卫所军一千多人,最高将领为游击,下有千户、百总等军官十六员,负责海防。

宁村所城的城墙一直保存到解放以后,后来为了修水利、造盐场、制砖瓦,就地取材陆续蚕食,现已无存。宁村所城,俗称宁村所,宁村所隶盘石卫,辖沙沟、沙村、长沙三寨,宁村所清时改称宁村寨。

前年,我去苍南金乡时,听当地人说,汤和考察东南沿海地势后,决定从天津至福建沿海修建五十九座卫所,其中两浙设卫所四十一座。

整个工程贯穿明代,明亡时,只建了三十九座,苍南金乡卫便是这第三十九座卫城。蒲壮所城于一九九六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乐亭,老人们还向我们讲述着“甩污埕”的故事:明嘉靖三十七年,八百多名倭寇分乘数十艘海船,在瑞安东埔登陆,一路烧杀淫掠,气焰嚣张,从梅头海安所直袭宁村。激烈的攻城战中,倭寇使用了一百多张云梯,蜂拥而上,企图一举破城。

面对强敌,城内四百多军民在参将张鈇的率领下,同仇敌忾,士气高昂,紧闭城门,拼死固守,与倭寇展开殊死苦战。

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敌寇的进攻,粉碎了倭寇一战而胜的梦想。后来在敌寇后援陆续赶到,我方箭将射尽的危急情况下,决定用“甩污埕”的办法击敌。

于是家家户户的酒埕、坛罐都搬到城头,然后装入污泥,封好口严阵以待,当倭寇逼近城下,架云梯攻城时,一声令下,宁村军民将这些坛罐劈头盖脑地掷向敌寇,倭寇喊爹叫娘,抱头鼠窜。

金身彩绘木像金身彩绘木像

宁村军民乘势追击,倭寇伤亡惨重而远遁,很长时间不敢再犯。“不怕宁村兵,不怕宁村城,只怕宁村甩污埕”的顺口溜也流传。

诗篇诗篇

后殿

编辑

后殿背面屏风上抄录两首诗:一首是明嘉靖内阁首辅张璁(1475-1539)在汤和庙落成时所赋七言绝句:“铁壁铜墙屹海滨,江山万里耀英灵。

雄名盖世传千古,秋月春风斗古城”。

另一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1528-1587)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来浙抗倭,经过宁村所城,访问汤和庙时留下的七言律诗:“信国庙堂何处寻,宁村城内柏森森

数年雨化回天日,一剑霜寒震乾坤。

入死出生披肝胆,餐风饮雪感民心。长缨慨奉经纶手,青史垂名耀古今。”

在老人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宁村东南的教场头汤和公园,这是抗倭英烈墓园,告慰护国战死沙场的官兵英灵的场所。洪武二十一年,宁村军民击溃倭寇后,在此筑起义冢,占地约四亩。

可惜大门紧闭我们无法进入墓园,只能在铁拉门外,远远看着。

汤和庙牌匾汤和庙牌匾

墓园内石牌坊的横梁上镌刻着“汤和精神发扬永远”,楹联为“卫国捐躯血溅沙场勇士去,保家抗倭烽火烟消宇宙清。”“万里边尘埋寒骨,一江风雪吊忠魂。”描写了宁村军民抵御外来侵略抗击倭寇的英雄壮举,其凛凛浩然之气长存于天地之间,萦久难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下一篇 龙子河

上一篇 汤世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