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伯琦 编辑
周伯琦(1298年-1369年),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路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 )人,翰林待制周应极之子,元代学者、诗文家。
周伯琦自幼随父游京师,入国学。以荫授海南县主簿,三转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1341年),任宣文阁授经郎。此后屡次转官,皆在宣文、崇文之间。顺帝尝呼其字伯温而不名,特命为广东廉访司佥事。 至正八年(1348年),召入为翰林待制,累升直学士。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与贡师泰同擢监察御史,两人皆为南士之望。后因劾御史刘希曾,受到时论的非议。在江东肃政廉访使任上,因失陷宁国,受到南台御史余观纠劾。至正十四年(1354年),为江东、浙西肃政廉访使。 至正十七年(1357年),奉命招谕张士诚,张士诚降元。周伯琦留在张士诚所占据的平江,10余年不得归。张士诚被朱元璋攻破,才得以还归鄱阳, 拜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 不久就去世于故里。
周伯琦工书法,并曾撰《六书正讹》5卷、《说文字原》1卷,今均存。有诗文稿若干卷,今存《近光集》3卷、《扈从诗》1卷。《元诗选》初集选入周伯琦诗77首,分别题为《伯温近光集》及《伯温扈从诗》。
博学工文章,而尤以篆、隶、其、草,擅名当时。篆师徐铉、张有行笔,结字殊有隶体,字颇肥,而玉润可爱。至正年间顺帝命篆“宣文阁宝”仍题扁。摹王羲之所书《兰亭序》、智永所书《千字文》,刻石阁中。二十二年(1362年)临石鼓文册,现藏故宫博物院。卒年七十二。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原》二书。
周伯琦,字伯温,饶州鄱阳人。父应极,至大间,仁宗为皇太子,召见,献《皇元颂》,为言于武宗,以为翰林待制。后为皇太子说书,日侍英邸。仁宗即位,迁集贤待制,终池州路同知总管府事。伯琦自幼从宦,游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积分及高等。去,以廕授将仕郎、南海县主簿,三转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监为崇文监,伯琦为宣文阁授经郎,教戚里大臣子弟,每进讲,辄称旨,且日被顾问。帝以伯琦工书法,命篆“宣文阁宝”,仍题扁宣文阁;及摹王羲之所书《兰亭序》、智永所书《千字文》,刻石阁中。自是累转官,皆宣文、崇文之间,而眷遇益隆矣。帝尝呼其字伯温而不名。会御史奏风宪宜用近臣,特命佥广东廉访司事。八年,召入为翰林待制,预修后妃、功臣列传,累升直学士。
十二年,有旨令南士皆得居省台。除伯琦兵部侍郎,遂与贡师泰同擢监察御史。两人皆南士之望,一时荣之。时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以大军南讨,而失律丧师,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刘希曾等十人共劾奏之。伯琦乃劾希曾等越分干誉,希曾等皆坐左迁,补郡判官,由是不为公论所与。
十三年,迁崇文太监,兼经筵官,代祀天妃。丁内艰。十四年,起复为江东肃政廉访使。长枪锁南班陷宁国,伯琦与僚佐仓皇出见之,寻遁走至杭州。除兵部尚书,未行,改浙西肃政廉访使。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余观纠言伯琦失陷宁国,宜正其罪。十七年,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承制假伯琦参知政事,招谕平江张士诚。士诚既降,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亦辩释伯琦罪,除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士诚留之,未行,拜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于是留平江者十余年。士诚既灭,伯琦乃得归鄱阳,寻卒。
伯琦仪观温雅,粹然如玉,虽遭时多艰,而善于自保。博学工文章,而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尝著《六书正讹》、《说文字原》二书,又有诗文稿若干卷。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