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卷戏 编辑
罗卷戏俗称喇叭戏,流传于河南省汝南县及河南省邓州市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罗卷戏是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成的,罗戏和卷戏能融为一体的原因,是其唱调多同是宫调式,间或有徵调式,音域在中音3到高音1之间。其唱腔粗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戏曲音乐风格。同时,卷戏善演文场戏,罗戏善演武场戏,为了相得益彰,达到文武兼而有之的演出效果,两个剧种经常同台演出,后来群众便直接称为罗卷戏。
2008年6月14日,由河南省汝南县、范县申报的“罗卷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词条
中文名:罗卷戏
别名:喇叭戏
批准时间:2008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123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河南省汝南县、范县
历史起源
罗卷戏
罗卷戏,戏曲剧种之一,俗称喇叭戏,是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成的。
罗卷戏中的“罗戏”:
罗戏源于傩或傩戏。罗戏其音乐由唱腔音乐、吹奏乐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唱腔音乐为综合音乐系统,其中曲牌体与板腔体共存;吹奏乐以俗称“大笛子”的大唢呐为主奏乐器;打击乐除以一般戏曲乐队常备的大锣、二锣、手钹、梆子和鼓板小五件为演奏乐器,还配置有两对大铙和两对大镲,俗称“四大扇”。罗戏行腔粗犷豪放、激越高亢,适合演出神话戏、宫廷戏和征战之类的武打戏传说唐太宗时期,皇帝和文武百官为了取乐而模仿天宫的仙乐编出宫廷戏,因此罗戏也叫“乐戏”。“罗戏”的主奏乐器是大唢呐(俗称大笛子)所以民间亦称“罗戏”为“大笛子戏”。
罗卷戏中的“卷戏”:
卷戏是源于庙中老道士所演唱的经文,因为经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卷戏”,其主奏乐器是小唢呐,所以民间亦称“卷戏”为“小笛子戏”。
因卷戏善演文场戏,罗戏善演武场戏,为达到两个剧种相互补益文武兼而有之的演出效果,两个剧种经常同台演出,往往在一个剧目中上部唱卷戏、下部唱罗戏或甲角唱卷戏、乙角唱罗戏。因此,民国以后,群众就习惯直呼“罗卷戏”或“卷罗戏”而不加区分了。
发展过程
罗戏清朝初年流入汝南,戏以唱俗曲曲牌为主,其中尤以“耍孩儿”使用率最高。演唱上是男女同腔同调,只用真声,不用假声。罗戏行腔粗犷豪放,激越高亢,适合出演神话戏宫廷戏和征战之类的武打戏。
卷戏起源于明末时期汝南县的燕亭店楚铺和戴堂村,它是僧人们在做道场和佛事时吹奏敲打哼唱着的一种音乐,僧人们称之为“卷调”,后来又和当地的一些民间小调与传说故事融合在一起,使“卷调”逐步演变成了带有故事情节的“卷戏”。卷戏多演出民间传说乡土风情和男女爱情题材的剧目。
罗戏善演武场戏,卷戏善演文场戏,后来艺人们摸索总结,终于把两者合二为一。老百姓统一称其为“罗卷戏”。
唱腔
罗卷戏唱腔一般比较深奥,讲究音韵,词格为七十字句,以婉转清新优雅抒情见长。罗卷戏的唱词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即每一大段唱词由一迭一迭的三长一短句组成,类似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词牌,一直沿传至今毫不改变,并且其传统剧目中的唱词都很文雅,专家称这很可能是该剧种鼎盛时文人墨客加盟形成的,绝不类同于其它传统地方戏的顺口溜唱词,很有古老剧种昆剧京戏的味道,却又固守着词牌似的唱法。
伴奏乐器
罗卷戏的音乐自成风格,主要伴奏乐器有筚篥、大笛、唢呐、笙、闷子等。演武打戏时,还加有3尺多长的喇叭羊角号。罗卷戏的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大镲、小镲、小锣、堂鼓、大鼓、梆子等,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加进了弓弦乐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为其它剧种所少见。凡两军厮杀等场面,所有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一齐奏鸣,大有雷电交加,金戈铁马的壮观气势。
行当
罗卷戏的行当很有特色,生、旦、净、丑样样俱全,可以表演多种性格的人物。各表演行当从不同角度把武术、杂技、舞蹈、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吸收进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表演
罗卷戏道白多使用当地方言土语和中州韵,唱腔旋律亦与当地民间语音节奏相接近,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
截至2008年,罗卷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铡美案》《南阳关》《李子精临凡》《朱洪武吊孝》《龙抓熊氏女》《刘金定下南唐》《花打朝》《四圣归天》为代表的剧目。
罗卷戏是流传于河南省汝南县及河南省邓州市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初河南河南外,罗卷戏还流传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境内。
传承价值
1.罗卷戏不仅是艺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抒情言志的方式,更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
2.罗卷戏道白多使用当地方言土语和中州韵,唱腔旋律亦与当地民间语音节奏相接近,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
传承现状
如今的年轻人不愿学演罗卷戏,传承断代,后继乏人,罗卷戏这个古老稀有的民间剧种随时面临着人亡歌歇、彻底灭绝的局面,造成了传承断代 、后继乏人的现象。
传承人物
刘长科,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汝南县、范县申报,项目名称:罗卷戏。
孙三民,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汝南县、范县申报,项目名称:罗卷戏。
保护措施
1988年5月,汝南县政府组织有关人员整理出版了《汝南罗卷戏音乐资料集》,对老艺人言传口授的词、曲进行了录音保存。
2004年9月,汝南县召开了“抢救、保护汝南‘罗卷戏’打造汝南戏曲曲艺之乡”品牌的专题会议,明确提出“罗卷戏”是汝南县特色文化之重点,要全力抢救。
2005年7月,范县政府组织成立了“范县大笛子戏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邓州市孔庄罗卷戏剧团有限公司、范县罗卷戏剧团、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获得“罗卷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罗卷戏项目保护单位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2005年汝南代表队演出的罗卷戏《打金蛤蟆》和《海瑞搜宫》获河南省第二届民间文艺汇演金奖。
2010年3月18日至4月3日,罗卷戏参加了河南(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2019年3月21日至25日,河南省濮阳市罗卷戏剧团受邀参于第四届中国鹿邑·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展演,并带来了罗卷戏《太原府》。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二股弦
上一篇 皮影戏(桐柏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