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跳戏 编辑

陕西省合阳县地方戏剧

合阳跳戏合阳跳戏

合阳跳戏(又名“跳调”、“调调戏”、“调戏”或“锣鼓杂戏”),陕西省合阳县地方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跳戏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在成书于前6世纪中叶的《诗经》一书中,就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甫田》)之说,说明了鼓作为乐器已被用于祭祀,而跳戏正是由祭祀中的赛神、跳巫等民俗活动发展而来。合阳跳戏属于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跳戏剧目,多为三国、水浒、西游、封神、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被称作“文跳”。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

2008年6月7日,合阳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33。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合阳跳戏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133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陕西省合阳县

历史渊源

编辑

跳戏草创于金、元时代,清代合阳翰林安锡侯诗云“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铙鼓传呵护,时和庆年丰。”据合阳行家庄村跳戏的老艺人党正杰等口述,该村有跳戏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这时该村已有跳戏名家党桂一。

天启年间(1621—1627),该村又有以演跳戏出名的党一屏等人。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合阳一带不仅涌现了党九苞、党麟征等跳戏表演能手,还有莘里村许莲塘(又名秉简)兄弟二人,曾以翰林、贡生身份,跻身于戏场,装生扮旦,与村民同台踏跳,传为佳话。

合阳跳戏剧照合阳跳戏剧照

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跳戏最为兴盛,仅合阳沿河(黄河)各村,戏社多达30多处。以行家庄、莘里村为中心,广泛流行于宋家庄、岳庄、南义庄、北仁、坊镇、百坂、东王、南顺村、北顺村、坤龙等村镇。此外,还北至韩城的芝川镇,南到朝邑的礼庄,西达澄城的寺前、业善等地区。行家庄跳戏共分东、西、南、北四社,西社以文戏见长,东社以武戏著称,且各社剧目不同,风格各异。出众的艺人有:道光年间(1821—1850)的李有才,咸丰年间(1851—1861)的党作六,同治年间(1862—1874)的党万寿,光绪年间(1875—1908)的党铁狗等。

辛亥革命后,因军阀混战,跳戏社跳戏活动日渐减少,除合阳东乡莘里村、行家庄等少数几个村社,还有演出外,其他村社的跳戏活动则销声匿迹。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黄河沿岸,战事频繁,农村经济破坏严重,跳戏班社亦近绝迹,仅有行家庄尚可演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剧目亦先后辍演。此后跳戏艺术虽有所传,但剧少技差,难与昔比。

文化特征

编辑

脚色行当

跳戏脚色行当生、旦、净、丑俱全,尤重生、净。

器乐

调戏演出调戏演出

跳戏没有弦乐伴奏,演出时有大堂鼓一面(过去还有单皮鼓一面),大锣鼓两面,大铙钹、大唢呐各备一对,还有小鼓二至三面。未开跳前先打一通锣鼓,谓之“打旦子”,起着“轰台”、召集演员、吸引观众的作用。跳完也打一通锣鼓,表示结束完场。这套锣鼓经可长可短,根据情况自由控制。司鼓者是垒场的核心,节奏由他根据剧情所需的气氛控制。文戏的锣鼓点叫“摆文”,用锣和小鼓,武戏则叫“杀战”,用堂鼓、大锣、大铙击节,气氛强烈。唱词也分上、下句,上句“吟”完敲两下锣,跟着打两下鼓,或打一个短鼓点儿;下句“吟”,只敲锣,不打鼓,据说是古代两军对阵时“击鼓进军,鸣锣收兵”的遗响。

唱词结构

跳戏剧目,各本唱(吟)词一段以四句为准,多则八句,上场“引子”两句,下场诗常为四句。跳戏中的唱词不叫“唱”,叫“说”或“吟”。词句以七言为主,十言次之,四、六句式,仅作“引”“诗”,偶有骈体,或“夹竹桃”词格。

跳戏音乐

跳戏的音乐唱腔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唱腔不称“唱”而名“吟”唱,不论男女角色,唱腔皆如吟诗词,仅有几种简单腔调。生旦净丑均用本嗓,借抑扬顿挫区别喜怒哀乐;唱段或长或短,皆无复杂旋律;因为主要靠鲜明的舞蹈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表演程式

合阳调戏剧照合阳调戏剧照

跳戏表演程式主要有四种,即“上势”、 “踩场”、“跑场”和“杀战”。上势,是每个学跳戏的演员最基本的底功。随着锣鼓击节,唢呐伴奏,一步一踏,按拍移行。各种角色,如出一辙。上一个势要踏够14个鼓点(小节),踩满四角,踏够56个鼓点(小节)。由于上势所到位置不同,又有手势、凹势之称,台左、台中为平势,台右为凹势。男角上势以上路架、立势、开弓、大展翅为其基本动作。女角上势,步态轻盈,以类似古代柔功拳术的表演动作为基础。上势后才行升帐、落座、道白和吟诵,跑场,系武打表演程式,分跑半场、跑全场、跑花场三种。艺人讲究功底扎实,拳不出格,真枪真刀,明打实杀。不论对打、群打,必须严格循规守律,不许走乱阵脚,不许任意乱舞,必须打准打响,不摆空架,以见真功,务求耐看。踩场,纯系文角表演程式,包括闺门旦、青衣旦、小生、须生、帝王等表演使用,一步一拍,以锣击节,唢呐伴奏。程式表演之后,才念对子道白,吟唱词,每句之间打击乐各敲两拍。

代表剧目

编辑

合阳跳戏剧照合阳跳戏剧照

跳戏剧目比较丰富,建国后收藏有一百余本。村与村不同,社与社有异。据说广场跳剧目原先有五、六百本,上台跳约三百余本。且多属故事完整、结构严谨的大本戏。故事内容大部分出自“列国”、“封神”、“三国”、“说唐”等说部。这些剧本以武戏为主,如《出祁山》《平魏图》、《七擒孟获》、《齐国乱》等。其次是以反映爱情故事为主的文戏剧目,如《意中缘》、《十才子》、《浑哥闹房》、《升仙桥》等,人称“斯文戏”。其中《游列国》、《乐毅伐齐》、《庆顶珠》诸剧,虽剧名同于其它剧种,内容结构迥然有别,是跳戏的特有剧目。

分布地区

编辑

跳戏以合阳县东行庄、东王庄为基地,盛行于韩城、朝邑、澄城之间的数十个村庄和晋西方荣,临猗、安邑,运城数县的部分村庄。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合阳跳戏剧照合阳跳戏剧照

⒈跳戏脸谱独特,曲牌别致,表演古朴,因衍生环境、风俗民情和传承人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表演流派。在中国戏曲发展史、舞蹈史及民间风俗史的研究中,跳戏具有的重要参考价值。

⒉合阳跳戏在现存的艺术遗产中,仍有许多颇为古朴的东西,在剧种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值得研究。

传承现状

合阳跳戏长期以来只在一定的村社中口传心授,且各自保密。它与山西的铙鼓杂剧可能同源异流,但也缺乏艺术交流,所以流传范围一直仅限于合阳县沿黄河一带农村。加之老艺人的相继谢世,许多颇具特色的剧目都先后辍演。随着新兴艺术的发展,跳戏这种“锣鼓杂剧”,更是有每况愈下之势。

传承人物

党中信,男,1946年2月16日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阳跳戏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63年,南义庄恢复上演了传统节目,历时两天三夜。

1982年,跳戏在行家庄演出了《收渔税》与《燕青打擂》,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合阳县文化馆获得“合阳跳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合阳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演出

合阳跳戏演出照片合阳跳戏演出照片

1949年,行家庄跳戏社在合阳村军民联欢会上,演出了神话武打戏《火焰山》。

1957年,合阳跳戏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

1979年,行家庄恢复演出了《老将得胜》、《战马超》、《战盘河》等剧目。

2018年12月6日,合阳县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合阳跳戏传承团体东清跳戏剧社创新剧目《破洪州》在村舞台汇报演出。

荣誉表彰

1957年,合阳跳戏神话剧《收红孩》参加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获得集体表演一等奖、两名个人表演二等奖以及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先进奖。

下一篇 填仓节

上一篇 凤台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