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朝铸 编辑
冀朝铸(1929年7月-2020年4月29日),男,生于山西省汾阳市,早年留学美国,中国著名外交家、联合国原副秘书长,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
冀朝铸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20世纪50年代他回到祖国,为周恩来总理做了17年的翻译,亲历中国国内以及外交史上一系列重大变故,并最终成为声名显赫的外交家,在联合国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
2020年4月29日下午,冀朝铸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中文名:冀朝铸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29年7月
逝世日期:2020年4月29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中退),清华大学
职业:外交官
主要成就: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
出生地:山西省汾阳市
代表作品:《The Man on Mao’s Right》
1929年7月,冀朝铸生于山西省汾阳市。
1938年为躲避日本侵华的战火,刚九岁的他就跟随父母去了纽约。在美国,冀朝铸被送进私立学校,先后在纽约城乡学校、霍莱斯·曼一林肯中学读书,并在那里树立了早期的革命思想,高中毕业之后,他向三所美国大学提出了申请: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
1948年,冀朝铸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就读,但是在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冀朝铸毅然放弃了自己在哈佛的学业。
1948年,在霍莱斯·曼-林肯中学的年刊里,有这样一幅自画像:一个坐着的年轻人,半身穿着西装,背后是帝国大厦,半身穿着袈裟,背后是佛教的塔,而整个脸和里面看不见的那颗心却完全属于中国——这幅画的作者就是冀朝铸。
新中国成立后,冀朝铸追随父兄足迹,毅然放弃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学业,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
1950年10月,冀朝铸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1951年5月,在清华大学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参加人民志愿军,在开城谈判中表现出色,获得中朝两国的表彰。
1952年至1954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翻译、出席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翻译。
冀朝铸
1954年04月,冀朝铸回国在外交部工作,先后参加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亲历了中美建交和谈、尼克松1972年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谈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
1973年至1975年,任驻美利坚合众国联络处参赞。
1975年至1982年,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美大司副司长。
1982年至1985年,任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1984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冀朝铸是当时的翻译。
1985年至1987年,任驻斐济群岛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兼驻基巴斯共和国和瓦努阿图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1987年至1991年,任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兰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1991年至1996年,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1996年至2005年,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
2020年4月29日下午,冀朝铸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父亲:冀贡泉
哥哥:冀朝鼎
已婚,有二子。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冀朝铸为周恩来中文翻译。
1971年7月9日,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的安排下,一架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专机,将一位美国客人秘密送到了北京,他就是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
基辛格北京之行的目的很明确——为尼克松访问红色中国铺平道路。
当天下午,中国总理周恩来就接见了基辛格博士。冀朝铸回忆说,会谈刚开始,基辛格显得有些紧张,他告诉周总理,非常高兴来到神秘的中国。周总理回答说,只要美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就会发现中国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国家。
与周恩来的初次会面,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印象。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中描述说:“周恩来外弛内张的神情、钢铁般的自制力使举座注目。”
7月11日上午,就在基辛格离开中国前几个小时,中美双方就尼克松访华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两天前,对北京之行能否有结果还感到忐忑不安的基辛格,最终松了口气。
7月15日,中国和美国同时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声明——美国总统尼克松将于1972年5月前应邀访问中国。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飞抵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飘起。
周恩来总理为尼克松在首都机场南机坪举行了欢迎仪式。在场的冀朝铸还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他告诉记者,飞机舱门打开后,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就身体前倾,向周总理伸出手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周总理意味深长地回答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为期7天。期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会见了他。
冀朝铸评价说,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它标志着中美在对抗20多年之后,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冀朝铸全家开始了险象环生的辗转迁徙。日寇在我国的暴行在冀朝铸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立志要依靠读书改变自己的人生,报效祖国和人民。
9岁那年随家前往美国。由于学习刻苦,从小学到大学,冀朝铸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学习之余,读书成了他的主要生活。他读的书也很广泛,不管文学还是历史,他都很感兴趣。
冀朝铸回忆说:“在美国读书时,一位中学老师递给一本《战争与和平》对我说,把这本书读了,要特别写好读书笔记。一本厚厚的《战争与和平》让我整整地读了一个月,光读书笔记就写了10万字。”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的一天,外交部一位领导来到北京现代物理研究所,找到正在这里从事科研工作的冀朝铸,对他说:“你是学化学的,现在有另一种化学工作需要你的参与。”冀朝铸后来知道这种“化学工作”就是从事翻译。他的翻译生涯就此开始了。
谈到他的成功,冀朝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翻译的难度极大,在会议现场,发言者与翻译者之间只有0.1秒左右的时间差,容不得半点迟疑,因此翻译不但反应要非常快,同时涉及面极广,天底下古今中外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用语、专业名词,这些都得熟悉,并知道对应的译词。在翻译时碰到不懂的单词怎么办?在会场上你是查不了词典的,你必须随时在瞬间进行闪电般的思维,这是人类语言学习与应用的最高境界。”尽管思维敏捷、博闻强记,但冀朝铸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他每天都要看英文报纸和杂志,碰到新的词语马上拿出笔记本记下来。“我哪有什么神奇的脑袋,我是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才得来神奇的。”
2008年,蓝灯书屋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外交家冀朝铸的英文回忆录《毛的得力助手》,副题“从哈佛校园到天安门广场:我在中国外交部的生涯”。
冀朝铸是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知名外交家,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
冀先生非常宝贵,因为美国政府没有完全合格的从英文到中文的同声翻译。连美国人都惊叹找不到一个象冀朝铸这样优秀的翻译。(美国著名评论家福克斯·巴特菲尔德 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