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丘(?-743),字仲山,河北道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太子左庶子王同晊子。幼擢童子科,后登制科,拜奉礼郎。长安中,官监察御史。开元间,历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尚书左右丞、黄门侍郎。丁父忧,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迁御史大夫,俄转太子宾客,终礼部尚书。卒,赠荆州大都督。王丘善词赋,《全唐诗》存其诗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
2024/08/10
6359
-
苏晋(676—734年),字号不详,雍州蓝田县(今陕西省蓝田县)人。唐朝时期大臣、兖州都督苏珦之子。出身武功苏氏,爱好属文,作《八卦论》。举进士出身,累迁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负责撰写制命。出任泗州刺史,袭封河内郡公。开元十四年,迁吏部侍郎,负责选官事务,颇有时誉。开元二十二年,迁太子左庶子,卒于任上。
2024/08/10
2060
-
张说(Zhang Yue ,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河东(今属山西),后徙居洛阳。唐朝中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宰相。张说举进士是在永昌年间(689年—690年)。则天时,任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后参与编撰《三教珠英》一书,大足元年(701年)书成,擢凤阁舍人。景龙元年(707年),张说因母死而退官服丧。丧期结束后,张说重新当上了工部侍郎,之后又迁任兵部侍郎。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后贬相州刺史,转岳州刺史等职。玄宗九年
2024/07/20
8064
-
卢藏用(约655年-约713年),字子潜,幽州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无神论者,魏州长史卢璥之子。卢藏用出身范阳卢氏,以辞学著称。举进士出身,不得调职,隐居于终南山,修习辟谷练气之术。武则天长安年间,拜左拾遗,反对修建兴泰宫,应惜民力,博施济众,迁济阳县令。神龙二年(706年),擢中书舍人,纠驳伪官。景龙年间,历任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工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依附于太平公主。先天政变后,坐罪流放岭南。开元初(713年),起为黔州长史,未行而卒。卢藏用善蓍龟九宫术,工于草隶、
2024/08/05
1403
-
宗楚客(?—710年7月22日),字叔敖,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朝宰相、诗人,母为武则天同族姐妹。举进士出身,历任外官。武则天执政时,累迁户部侍郎。坐罪奸赃,流放岭南,岁余召还。神功元年(697年),升任宰相,得罪权贵武懿宗,贬为播州司马。长安四年(704年),复为宰相。唐中宗复位后,拜中书令,封郢国公,与纪处讷同为韦后心腹,世号“宗纪”。景龙四年(710年7月22日),平王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坐罪伏诛。工于唐诗,《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皆为奉和应制、粉饰升平之作。其中《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
2024/08/06
1914
-
朱敬则(635年~709年),字少连,亳州永城(今河南省永城市)人。 唐朝大臣、史学家。他好学,重节义,爱助人。武则天时,任右补阙。武则天称制,广开密告之门,罗织诬陷,诛杀大臣。敬则进谏,武后采纳他的建议,并提升他为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不久,检校左庶子魏元忠因恒国公张易之的陷害被判处死刑,朝内的大臣都因惧怕张的权势而不敢挺身谏阻,唯有朱敬则向武则天劝阻说:“元忠对朝廷忠心耿耿,对他所加的罪名没有事实,如果杀了他,会使天下的人失望。”武则天从谏,魏元忠才得赦免。后来,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治理国家事务常以用
2024/07/30
8428
-
祖孝孙(562-631年),字德懋,涿郡范阳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隋唐时期大臣、乐律学家,齐州长史祖崇儒的儿子。出身范阳祖氏,隋朝时期。凭借门荫入仕,起家协律郎、益州(杨秀)司法参军,迁北绛县令,授侍御史。 唐朝建立后,担任著作郎、上骑都尉,历任选部郎中、天策府(李世民)从事中郎、登州别驾、太常寺丞、吏部侍郎,册封范阳县男,累迁太常少卿。贞观五年,去世,安葬于少陵原。
2024/07/30
6992
-
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字遐龄,唐代著名史学家,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李延寿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隋书》中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经籍志》)、 《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书》对两书评价颇高,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2024/08/06
8406
-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字季馨,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博涉文史,早有文名。隋末为淮安王李神通记室参军。唐高祖入关后,其为大丞相府记室。武德五年(622年),令狐德棻建议高祖修撰前朝史书。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再次启动修史工程。令狐德棻与岑文本、崔仁师等修《周书》。贞观六年(632年),迁礼部侍郎。贞观十五年(641年),转太子右庶子。贞观十八年(644年),为雅州刺史。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诏修《晋书》,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公推德棻为首,体例大多由他决定。《晋
2024/07/30
3324
-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梁、陈二史,未成。姚思廉自幼习史,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均为
2024/07/30
5817
-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
2024/08/04
5227
-
封行高,生卒年不详,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封德彝之从子,唐代诗人。《全唐诗》录其诗一首。
2024/08/10
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