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平弦 编辑

甘肃省临夏市、临夏县等地民间艺术

河州平弦河州平弦

河州平弦古称“平调”“述调”,是一种甘肃临夏地方说唱曲艺艺术曲种。

河州平弦曲调既有温柔、细腻的特色,又有粗犷、豪放的气质;唱词长短交错,韵律雅致,富有表现力。代表性传统曲目有《皇姑出家》《真武成圣》等,主要流传于甘肃省临夏市、临夏县、积石山县、和政县、永靖县等地。

河州平弦在唱词、音乐旋律等方面都具较高的研究价值;2011年5月23日,甘肃省临夏市申报的河州平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Ⅴ—113。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河州平弦

别名:平调、述调

经典剧目:《宋江投朋》《酒父劝朋》

流行地区:甘肃省临夏市、临夏县等地

遗产类别:曲艺

遗产编号:Ⅴ—113

代表人物:李永滋、李春文

始兴年代:晚清

历史沿革

编辑

背景

河州平弦在19世纪末(晚清)流行于临夏民间。河州平弦源远流长,其曲牌名称与唐宋杂曲、元明散曲、俗曲多有相同者,既保留着西乐的一些余韵,也回响着南北小曲的诸多音调。有研究表明,河州平弦曲词来源相当繁杂,上可推到唐五代变文、金元两代诸宫调,下至明清宝卷弹词、更多的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州平弦。故在河州平弦艺人眼中视河州平弦为“细货”,贤孝为“粗货”。据艺人们传说,河州平弦最早是在皇宫中演唱的,曾受到皇帝的钟爱。王沛先生在《河州说唱艺术》一文中认为,从河州平弦的唱词秀丽、曲调婉转、演唱形式文雅的特点来看,传说有一定的道理。

发展情况

河州平弦表演场景

在清道光时,盲艺人费宝家(临夏市折桥乡费家巷人)用岔曲、述腔演唱《宋江投朋》《酒父劝朋》《十里亭》等曲目。光绪年间,河州东乡唐汪川的唐星源(俗名唐江湖)常用河州平弦演唱《莺莺饯行》及下弦《林冲夜奔》等曲目。稍后的罗良德,弹唱俱精,人们称为“通天教主”,在城内开设了河州平弦自乐班茶园,演唱《十里亭》《十颗字》等。同时期的李玉和,又称“李缸缸”、“李大脸”,弹唱河州平弦很受人欢迎,他也在花园街办起了自乐班茶园,演唱河州平弦、越弦等。1928年,魁世荣、马九娃等用戏剧的形式化妆演出《十里亭》,为河州平弦艺术搬上戏剧舞台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1940年,善于弹唱的耿治天在城内开设了“凤林茶园”,他与李荪生、石玉德、高正伟、祁静庵等演唱河州平弦,后又增加了卜海舟、石德安、唐海安、冯进、赵森、朴正、朱宾孺、李永滋、雷平安等人,盲艺人王吉祥、周旺盛、高明永等在唱贤孝时还夹演河州平弦,以吸引不同的听众。

1953年,北京举行“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耿治天等赴京演唱了《西厢初会》,载誉而归。1957年兰州召开“甘肃省木偶皮影曲艺会演”,耿治天、李荪生联合表演了《莺莺饯行》《林冲夜奔》,朴正用竹笛和三弦担任伴奏,受到好评。河州平弦艺人也以临夏市文化站、俱乐部等为演出阵地,先后创编了《水上锁南坝》《水上北塬》等反映新生活的曲目。20世纪60年代,文艺工作者丁少汤创编了《大夏河水上北塬》,鲁拓记录了大部分河州平弦词曲。1980年以后,临夏州文工团的康尚义、胡维先编词,鲁拓编曲的《故事会》,将河州平弦用女声表演唱的形式搬上舞台,参加了全省汇演,扩大了河州平弦的影响。临夏州、临夏市的文化部门还对河州平弦艺人的演唱进行了抢救录音,使艺人们的技艺得到了保存。

20世纪末期以来,河州平弦在临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下,文艺工作者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保护工作。

艺术特点

编辑

表演特征

河州平弦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一般开场时先用四合四、正柳青、反柳青等曲牌营造气氛,待听众静下来后,艺人们正式演奏老三板,接唱前岔等,见本卷《莺莺饯行》唱腔选段。联接曲牌和唱腔的过门、间奏,多从老三板演变而来,风格统一,常出新意,为衬托唱腔、深化音乐形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河州平弦的三弦定弦是563,有时演奏比较悲壮的曲调,常把弦定为152,称为“下弦”,如苍龙哭海调,便是用“下弦”演奏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曲和河州平弦的结构形式不一样,没有前后岔曲和述腔,只用苍龙哭海调变化重复,别有风韵。

河州平弦只唱不说,腔多词少。河州平弦艺人认为唱是说的发展,说不如唱,唱要曲尽其妙。经历代艺人炼就的河州平弦唱词精美隽永,为了充分挖掘唱词的深厚意蕴,艺人们用一唱到底、一唱三叹、起伏回旋、词少腔多的形式进行演唱。如前岔(见基本唱腔)的开头部分,正词拖腔和衬字拖腔多样地起伏,由一字一小节、两小节发展到一字五小节,曲调丰满优美,引人入胜。上背宫四板以上的拖腔前后出现了十多次,极具感染力。

音律特点

河州平弦属七声清商音阶,4和7常处在微升和微降的位置。七声徵调式是杂调的基本调式,像上背宫、身歌调、落江怨、离情等均是。七声宫调式曲牌有后岔、剪靛花、浪淘沙等,大字、水波浪等属七声羽调式。河州平弦注重弹唱相济,交相辉映。河州平弦演唱中前奏、间奏、尾奏作用突出。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三弦的老弦弹奏富有变化,较难掌握,其难度就在子弦(高音)中弦(中音)老弦(低音)的上下行大跳弹奏上,上行的四度徵宫(51)、商徵(25)、五度羽角(63)、八度徵音(55)、羽音(66)、九度徵羽(56)、十度徵变宫(57)、十二度徵商(58)等,是老弦向中弦子弦的跳奏;下行的宫徵(15)、商徵(25)、羽徵(65)、徵变宫(57)等四、五、六、九度等,是子弦中弦的跳奏,有时上下行跳奏结合进行。这种跳奏的多次出现(见前岔)使三弦浑厚响亮的特色得到充分发挥,也奠定了河州平弦演唱的特性基调。

曲调特点

河州平弦调多,词句优雅,流传范围较狭。河州平弦唱词多由七字和十字句组成,内容多以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主。河州平弦曲调一般是牌子曲结构,曲调按前岔—述腔—杂调—述腔—后岔连缀。河州平弦曲词来源相当繁杂,上可推到唐五代变文、金元两代诸宫调,下至明清宝卷弹词、更多的吸收当地的民间小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州平弦。故在河州平弦艺人眼中视河州平弦为“细货”,眉胡为“粗货”。说它是“细货”以河州平弦《西厢初会》为证,其脱胎于《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二者关键性词句接近,《西厢初会》语:“生无有潘安美貌才,可怜怜我在客”,“一霎时软玉温香抱满怀,游玩到天台,彼此雨水得和谐;恩瑞香软选自采,不觉探口吻香腮。”《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句:“小生无宋玉般容,潘安般貌,子建般才;你则是可怜见人为在客”“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花心轻折,露滴牡丹开。”“……鱼水得和谐,嫩蕊娇香蝶恣采……檀口温香腮。”所以,“细货”的听者多为文化人。随着历史长期传唱,艺人们大量吸收了当地的一些民间小调,也受到了兰州鼓子、西宁平弦的影响。

河州平弦的曲调既有温柔、细腻的特色,又有粗犷、豪放的气质。曲调结构属曲牌联缀体,但较早期的曲调为单曲联唱式,保留至今的《十里亭》《十颗字》等用述腔演唱始终,就属此类。诉说、叙述的成分较重。由盲艺人传唱的:前岔—述腔—后岔增添了首尾的联缀形式,是给述腔“戴帽穿鞋”。前岔曲调高扬、悠长,乐句中间和乐句之间多样的乐器间奏及长时间的引奏、过门等,歌乐齐鸣,四句唱词演唱了196板立刻把听众吸引到优美动听的艺术之境。述腔紧接前岔,节奏紧凑,述说式的旋律与前岔抒情性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述腔数十次、百次地反复演唱后进入后岔,后岔也叫“落岔”,是前岔的紧缩变体,省略了大段的引奏伴奏,呼应开首的前岔,用较慢的尾句,自然省洁地结束,整个演唱具有首尾相应、一气呵成的气势,如《十里亭(珍珠倒卷帘本)》《十不亲》《打华县》《酒色财气传》等。

河州平弦吸收众多杂调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容。杂调也称杂曲子,是前岔、后岔、述腔之外的名称繁多的唱腔曲调。杂调的大量运用使河州平弦唱腔具有更细致深刻的表现力。其曲牌结构也发生了多样的组合,基本的联缀方式是:

前岔—述腔—杂调—述腔—后岔

如《皇姑出家》的联缀体式为:

前岔—述腔—剪靛花—太平年—三朵花—诗篇—银纽丝—金纽丝—劈破玉—挂金锁—梆梆腔—怯调—上背宫—秧歌调—水波浪—大字—十炷香—离情—关调—述腔—后岔

这类形式的变体有三种:

前岔—述腔—杂调—后岔,如《莺莺饯行》《画西厢》

前岔—上背宫—后岔,如《全家福》《蟠桃会》

上背宫—后岔,如《西厢初会》

杂调的运用相当讲究,根据曲牌的音乐风格和唱词的内容有选择地进行联缀。如在抒情、平缓之处用大字、上背宫、离情等,旋律委婉华丽,拖腔缠绵动听,能深入细致地刻画曲折的情感;在悲壮、激昂之时多用梆梆腔、劈破玉、诗篇等,音调跳动起伏,节奏强弱显明,富有气势;哀痛、悲伤处则用叹十声、挂金锁、浪淘沙等,旋律线多曲折下行,尾声有虚词拖腔,似唱似叹,扣人心弦;有些欢乐、热烈的场面,常用领唱、帮腔兼有的太平年、三朵花等,艺人主唱,伴奏人员帮腔(俗称“拉梢子”),很多听众也随声附和,常使演唱高潮迭起,红火热闹。

唱词特点

河州平弦唱词受到音乐曲牌的制约,字数、顿数、句数均有一定的规范。述腔、单片、秧歌调、太平年、三朵花、大字等曲牌的唱词,一般以七字组成,如《白猿盗桃》中述腔唱词:

他有弟子人两个,

一个孙膑和庞涓

打发庞涓下山去,

留下孙膑守桃园。

河州平弦所用乐器河州平弦所用乐器

实际演唱时,个别句子多一两个字或少一两个字的情况较常见。述腔的唱词可多达二、三百句反复迭唱,其他曲牌唱词一般反复唱五、六次。十字句曲牌也较多,像大字、梆梆腔、诗篇、挂金锁、十炷香等,为三三四字的句式,节奏明朗沉稳,韵脚大致和谐。长短句结构的唱词,是河州平弦曲牌的主要形式,如《蟠桃会》里后背宫唱词:

爱只爱,

采一座名山扎下茅庵,撒开蒲团,

一稳坐上面。

清风日月常作伴,

乐几日清闲。

仅有六句唱腔的唱词,长短交错,韵律雅致,富有表现力。这类唱词曲牌较多,如前后岔、切调、大字、离情等。句式结构也多有变化,二、三、四、六句式等常重复演唱,前后穿插。河州平弦唱词沿袭了敦煌变文韵散间用的文体,保留着古典诗词的特点。

主要乐器

河州平弦过去常由盲艺人手弹三弦演唱,现已发展成为用三弦、扬琴、琵琶、板胡、竹笛、二胡及打击乐器四页瓦、木鱼、瓷碟等多种乐器伴奏的坐唱表演。弦索多用齐奏,竹笛有时加华彩性的乐句,打击乐多出现在强拍上。

经典剧目

编辑

河州平弦的传统唱本约有近百个,多为受人欢迎的历史名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及元、明杂剧中的优秀篇章或片段。艺人们称为大本的如《皇姑出家》《真武成圣》《酒父劝朋》《孔子拜师》《渔樵耕读》《苏武牧羊》《伍子胥过江》《昭君和番》《还阳自说》《酒色财气传》《雀鸣冤》《十一头》等,故事情节丰富曲折,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小本的如《阳欢乐》《宋江投朋》《伯牙奉琴》《白猿盗桃》《莺莺饯行》等,内容完整,主题鲜明,容易学唱,深受听众喜欢,回族群众中传唱的多为此类,像回族唱把式马古白演唱的《十里亭》《十颗字》等,享誉省内外。比小本更短的唱本称为“小段子”或“小点”,如《玩月光》《叹十声》《全家福》《十不亲》等,唱词单纯,短小精悍,流传很广。

流行地区

编辑

河州平弦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临夏市、临夏县、积石山县、和政县、永靖县等地。

传承保护

编辑

流传现状

为推进河州平弦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由李永滋的徒弟李春文牵头于2005年成立河州曲艺演唱会,以深入当地文化茶园、铺伙聚演、田间交流等方式开展演艺交流活动。年轻一辈的艺人们还负责录制平时演奏的河州平弦曲目,并将作品的录音发布至土豆网、优酷网等视频门户网站,想借此扩大河州平弦的影响力。但河州曲艺演唱的发展并不乐观 ,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河州平弦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日益淡化,提倡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河州平弦主要的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那种艺人们切磋技艺,说书论道的场所不复再见。河州平弦在广大城乡中的展示平台逐渐消失。二、一些颇有造诣的河州平弦艺人因年事已高,多数已相继谢世,也无传承人,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而年轻的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有威望的很少,几乎后继无人。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河州平弦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在世的老艺人参加演唱活动愈少,使河州平弦这一传唱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即将失传,渐渐成了曲高和寡的一门说唱艺术。

保护措施

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河州平弦的扶持保护力度不断增加,在积极收集有关的实物和资料基础上,进行了登记、整理和建档,录制了部分民间艺人的演唱资料。举办了河州平弦培训活动,先后培养河州平弦艺人8名。在临夏东公馆成立了河州平弦传习所,为继承传习等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在传习所建立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确遇到了重重困难,主要是艺人和学唱者缺少。但坚持努力,培养新人,传习所已经成为河州平弦的主要传承和展示基地。

在临夏县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州歌舞团排演的有关河州平弦的节目纷纷亮相,这让人们对临夏的传统说唱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全市各社区文艺表演队创作演出河州平弦等作品,对创作演出非遗作品的表演队,政府给予各方面的帮助和扶持,既调动了表演队创作演出传统曲艺作品的热情和积极性,又使传统曲艺得到传习和宣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在网上上传了一批河州平弦的唱段,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年轻的“粉丝”。当发源民间的传统曲艺,遇到了80后、90后的年轻观众,地域的转换、受众群体的不断变化,也让不少艺人和文艺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能为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更加鲜活的血液,探索出更加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来。自2006年以来,临夏市以“文化遗产日”活动为契机,精心策划组织了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各类广杨文化活动30场次,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制作电视宣传片、在媒体上发表相关文字、图片材料、发布相关信息等方式,扩大了河州平弦影响力。2015年前后,先后出版了《谈笑曲艺作品选》《河州平弦》等一批民族民间文化系列丛书,拍摄制作了《河州平弦传统曲目集》光盘,取得了河州平弦保护的新成果。 临夏县曾多次配合临夏州文化政策研究室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对李永滋曲目、曲牌、唱段等50多件作品进行录音和相关保护,其中的20件作品还曾入选《中国曲艺音乐集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临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河州平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人物

河州平弦传承人李永滋河州平弦传承人李永滋

李永滋,男,1933年生于临夏县北塬侯段家人。其三弦演奏清脆响亮,犹如珍珠落玉盘;子弦的轻揉、长揉、强揉法的运用,把同一曲牌的不同情感表现得惟妙惟肖;扫音和弦和老弦的多次出现,使平弦的独特魅力扣人心扉。1959年他参加了“甘肃省第一届群众文艺汇演”,为耿治天、李荪生的演出伴奏。也表演了他创编的《共产党比娘老子亲》的节目,获优秀节目奖。1985年抢救录音曲目、曲牌、唱段50多件,其中约20件入选《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李春文,男,1981年生,临夏市人,省文联曲艺家协会会员,现为河州平弦省级传承人 。12岁开始学习二胡、三弦、扬琴等乐器,18岁开始学习河州小唱、贤孝,19岁学习河州平弦,师从于著名艺人李永滋先生学习河州平弦。从2000年至2010年李永滋老师去世,一直专心求教,主攻三弦弹奏和演唱,他在表演中注重地方艺术的传统韵味,丰富艺术表现力,成为临夏地区唯一一位全部掌握河州平弦演唱、伴奏的艺人。李春文于2006年发起河州平弦曲艺演唱会,聚集了谢万有、常自立、王小林、李振国等一批爱好者,经常进行演唱传习活动,个人创作、改编、移植了平弦《华容道》《渔樵耕读》《七星灯》等,努力使失传多年的河州平弦等地方艺术重放光彩。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13日,临夏州临夏市申报的河州平弦入选《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Ⅴ—2。

2011年5月23日,甘肃省临夏市申报的河州平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Ⅴ—113。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临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曲艺价值

编辑

河州平弦为甘肃临夏地方说唱曲艺艺术,主要流传在临夏及周边地区,因旋律音调平稳舒缓而得名。据艺人传说,河州平弦最初是在古长安皇宫中演唱,后由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临夏后与本地方言相合,吸收了地方的民间曲调,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河州平弦属曲艺中的曲牌联缀体,大多曲牌的字数、顿数、句数均有一定的规范,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有唱词秀丽、曲调优美的特点,在唱词、音乐旋律等方面都具较高的研究价值。

下一篇 会宁剪纸

上一篇 通渭小曲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