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彦 编辑

明朝万历年间兵部、刑部尚书

张国彦(1525~1598),字熙载,号弘轩,明朝万历年间兵部、刑部尚书,直隶广平府邯郸县城内北门里人(今河北省邯郸市串城街)。

张国彦自少魁梧颖敏,非常善于作文。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张国彦考中进士,初授山西襄陵县知县,因政绩显著,升为兵科给事中,旋因父忧归家。后累升礼科都给事中,再迁山西参政、陕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等职。万历九年(1581)升顺天府尹,借求雨之机,上书陈述百姓困苦。调任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郧阳。不久,升顺天巡抚。以后奉召守关有功,万历十四年(1586年)迁户部侍郎,主管国库和军需物资,再升为都御史,万历十八年(1590)迁兵部尚书,协理兵部尚书,设置背包军马,使军事消息畅通,逾岁,又改督仓场,晋升为兵部尚书。后任刑部尚书等职。洮河之变时有功加封太子少保,赐给有飞鱼图绣的官服,国家一等俸禄。 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二月,升任刑部尚书。到任后数日,即致仕。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病逝,万历帝追封太子太保谥号,派遣高级官员主持治丧,并且丧事比别的臣子高出一等。

张国彦平生宽厚仁爱,虚怀若谷,退休后,常常奖励督促后辈努力学习、周济照顾贫困亲邻。 著有《琐垣疏议》四卷。祭祀乡贤。其墓在邯郸鸡毛山王郎村北莲花岗,已湮。其墓志《明张公暨配赠夫人蔚氏合葬墓志铭》现收存于邯郸碑林内。

其子张我继、张我绳、张我续均为明代官僚。张我续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傅(正一品)。一门父子俩尚书,在邯郸历史上绝无仅有。

基本信息

编辑

字:熙载

号:弘轩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大明直隶广平府邯郸县

出生日期:1525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1598年10月8日

主要成就:平定洮河之变起草《筹边八策》安抚边境少数部族平定海上部族那林孛罗

主要作品:《琐垣疏议》

本名:张国彦

生平经历

编辑

早年经历

张国彦出生于嘉靖四年(152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幼年以孝闻名乡里,少魁梧颖敏且有文采,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年仅19岁的张国彦出试郡、邑学使者,都是第一。后在顺天府乡试获取第六十二名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进士 ,授山西襄陵令,在山西襄陵知县位置上,即受到“鹰鹯不若鸾凤”之类的称赞,同僚更是佩服他对事物的处理和把握。在他做知县期间,政平讼理,吏畏民怀,治状遂为三晋之最,襄陵人立祠祠之。三年期满张国彦被征入京城,担任兵部给事中,但不久就因父亲有病,而请假归乡,到家时父亲就去世了。张国彦在家守丧三年。

屡任要职

隆庆三年(1569年)复职,先后任兵科左、右给事中、礼科都谏。

张国彦家庙壁画张国彦家庙壁画

隆庆五年(1571年),适逢宣大虏讧,督抚以互市请,当时正是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高拱主政,力主和议。张国彦却坚持不同意和议,在朝上争论很激烈。退朝之后,又起草了《筹边八议》,上疏皇帝。高拱是张国彦参加进士考试时的主考官,此时又主持政局,所以专断得很,但张国彦不惜而辩之。除了这件事,在谏贸珠、请召对、恳训储等问题上,张国彦都有自己的看法,表达的时候论议丰采,朝内同事感到惊讶,自以为不及。尽管如此锋芒外露,引起了高拱的不快,这年冬天,被迫出京,被提拔做了山西参政。张国彦离开京城后,反而朝廷上的评价更高了。

隆庆六年(1572年),张国彦的生母郑孺人去世,因此不得不再次告假归丧。

万历三年(1575),三年守孝满后张国彦先被派为浙江参政又升为秦中按察使,到陕西不久,即被擢为陕西省右布政使。一年之中三次被提拔,这在一般人是很少有的事。

万历八年(1580年),进京入贺,转江西左布政。这一年正是他的三儿子张我续参加进士会考之年。张国彦受命进京接受任命时,特意去看了张我续,还见到了与儿子一起参加考试的同科会试第一名萧良有。萧良有虽然考试第一,但在殿试时,张居正的儿子却被点了状元,这是因为太监冯保从中作梗。

万历九年(1581年)再次入京,为顺天府尹,在任上,他以京师根本地,多一切无名之需,又岁大旱疫,脂膏日竭,于是借着因旱祷雨之际,向万历帝陈言京都百姓困苦状况,请求实行宽恤之政。当时,正是张居正主政内阁,看到张国彦的奏文,认为他是借端发难,恼怒地说:“安得此大难之端而发之?”立刻指使言官上疏弹劾张国彦“出位沽名”。一时之间,几乎遭到不测。后来皇上旨下,仅夺俸禄以示惩罚了事。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不久有谏官弹劾张居正,因此其家被抄。在北京的朝政大局上,太宰严清被委任出来临时主持内阁,推荐张国彦任副都御史,巡抚湖北郧阳,只是在郧阳没几个月,不久又调至顺天府尹。这是因为当时边关少数部落叛乱,进攻蓟镇黑峪关,守卫此他的抚臣因失守坐法被免职,“众议非借公(指张国彦)不可”,于是张国彦第二次就任顺天府尹。张国彦到任后,首先是增加城垛,严守斥堠,勤于训练,奖励勇敢,从而使关外部落的进犯被抑止,严重的边关敌情得到缓解。 房山县民史锦用开矿之说迷惑皇帝,张国彦多次上书竭力劝阻,万历帝终于停止了开矿之举。

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国彦会同张佳胤、张文熙等人在徐流口等地派人,增修、补修、加固长城。

张国彦家庙图 张国彦家庙图

万历十四年(1586年),入为户部侍郎,逾岁改督仓场。仓场为户部所辖,单独列置。《明史》卷七十二职官:“总督仓场一人,掌督在京及通州等处仓场粮储。…万历二年,重‘丰日一革,命本部侍郎分理之。十一年复设…”可知仓场大使本来就是户部侍郎担任的。仓场大使即县志《人物传》中所说的总督仓场。

仅仅三个月,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张国彦被提升为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张国彦到任后,整治有方,威德惠怀。特别是平叛辽左海夷那林孛罗,边疆得到安定。

按照过去的做法,常常会筑观告庙,但捷报上报后,皇帝当时仅仅给予金币之赉(laì 意为赏赐)。这其中的奥妙,真的很难说。根据万历十六年(1588年)赐予张国彦的诰命碑文内,有“制胜算于师中,树奇勋于塞外”之语,即是对他的肯定。之所以得不到大张旗鼓的表彰,还是有人嫉妒作梗而已。

万历十八年(1590年),张国彦考三载满(任职三年的考核),升列衔兵部尚书,总督如故,并在这年冬天十一月,受命任职协理京营戎政,奏请皇上设置背包军马,使军事消息畅通。

愤然回乡

张国彦父子进士牌坊建制 张国彦父子进士牌坊建制

万历十九年(1591年),甘肃发生洮河之变,真相、火落赤部等少数部族围攻旧洮州等地,但兵部主政者仍然假装不知道真相,照旧让这些部族和往常一样,继续从事边关贸易并领取朝廷的奖励。当朝廷讨论此事时议论不止,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的魏学曾张兴兵讨伐,张国彦说:对这样的问题不及时做出决策,国体在哪里啊?上疏要求罢款主战,这样又与主持兵部事务的总督魏学曾的主张不合,发生争执。张国彦因此抑郁不安,进而想自己年岁已老,遂以年老为由,恳请告老回乡。万历帝挽留,命改任刑部尚书,仅三天张国彦再次请求退休。归后,万历帝以其以前的功劳,加封其太子少保衔,赐飞鱼官服,一等俸禄。

晚年生活

张国彦回乡后,杜门研究学问,不问政事。官员们过往邯郸,不是执意请见的,张国彦绝不出来见面。邯郸离北京这么近,他也不肯通消息。在家乡张国彦专意奖进后学,又常常捐俸余,帮助乡亲四邻。没事的时候登上丛台眺望远方,或者住在乡间别墅,教教子孙诗书之业,安稳地度过了十年。

去世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月初八日去世,时年七十四岁。万历帝追封其太子太保衔,丧事比别的臣子高出一等。

张国彦去世后,三儿子张我续邀请萧良有撰文、南企仲书丹,为父亲作墓志铭。这二人都是张我续的同年,且萧良有还是该榜榜眼(一甲第二名),南企仲则是张国彦的门生。

主要成就

编辑

蓟镇屯田

从襄陵县令到刑部尚书,张国彦做了几十年的地方官,政绩和经验都是令人佩服的。在自己的从政生涯中,在他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也有建树,“蓟镇屯田”,即为其大者。

在张国彦任顺天巡抚之前,永平、滦州、沧州、庆云一带,“地皆雀苇,土实膏腴”,“惟苦水害” ,而“北人未习水利” ,“不知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兴也” 。万历三年(1575年),工科给事中徐贞明曾向朝廷提交了一份京畿和整个北方数省的水利兴建工程计划,建议朝廷参照元代虞集“欲于北京东滨海地筑塘悍水以成稻田” 的构想,从京畿开始,兴建水利,集民屯田。但是,由于不久徐贞明即遭到贬官,因此此事被搁置下来。张国彦任巡抚顺天期间,与副使顾养谦、总督张佳胤一道,首先将徐贞明计划诸实施,“行之蓟州、永平、丰润、玉田、皆有效” 。后来,尽管此举“为豪右所阻” 。而后无法继续开垦荒地,对储备军粮、充填国库很不利。未能实施到底,但却由此而引起了朝廷的重视,遂开畿辅水利兴建之先河。

军事成就

万历十年(1582年),张国彦第二次回到顺天府任上,是因为被大家一致认为“非借公(指张国彦)不可”,他采取正确的措施,使严重的边关敌情得到缓解。

万历十五年(1587年),张国彦又被朝廷擢为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军务,张国彦到任后,整治有方,威德惠怀,很快平息了军队骚乱。辽西的海上部族那林孛罗,不断在边境挑起事端,刀伤官卒,暗中勾连北虏,起来叛乱。张国彦率领军队前往镇压,大败之,消灭其头目8人,斩首550,获夷马百,卤器700多具。那林孛罗乞哀请罪。张国彦因建有“社稷功”,兵部曾为其请功,但朝廷仅仅给予了赏费奖励。

万历十八年(1590年),张国彦考升列衔兵部尚书,总督如故,后受命任职协理京营戎政,为兵部所辖,是单独列置的部门。根据明史记载,协理京营戎政一尚书成或右都御中一常京营操练之事。 1590 年, 女真族中南关首领死后,北关首领乘机发兵,引 发了边境的战乱,时任蓟辽总督的张国彦和辽东 巡抚顾养谦兴师声讨北关,击败了北关势力,并 有意让南关与努尔哈赤结亲,以此壮大南关的声势,压抑北关,使其不在边境作乱,维护了边关的安宁。不久,甘肃洮河发生兵变,蒙古第三代“顺 义王”扯力克悍然侵边,首犯西宁,并连陷临洮、 河州、渭,攻克洮州,明军数位主将败死,西 北震动。张国彦奉命前去平息战乱,立下汗马功劳, 皇上加封其为太子少保,赐给有飞鱼图绣的官服, 享国家一等俸禄。

修葺驿路

当时驿站毁弃,往来传递书信困难,奏请皇上设置背包军马,让京城附近派往守边人员回乡补充军队,使军事消息畅通,京郊人民十分感激。张国彦以兵部尚书衔担任协理京营戎政,也是一种重用的表示。 张国彦协理兵部尚书时,驿路毁坏严重,往来传递信件路途艰难,驿邮业极不景气。他奏请朝廷设置背包军马,让京城附近派往守边的人回乡补充军队,使军事消息传递畅通,也为京城人民提供了便利。

主要作品

编辑

著有《琐垣疏议》四卷,惜湮没无存。

诗词《观历有感示诸子》:甲子循环六十春,自怜白发走风尘。百年相去无多日,千岁从来有几人。幸喜冠裳能继世,须知和厚可藏身。而翁而祖无他计,一片丹心贯鬼神。

2009年,邯郸市当地在南湖发现古代墓葬。在该墓地范围内还出土了两个合墓志,一为“郎恕轩李公夫人张氏合葬墓志铭”,由张国彦撰,郭宗贤书;一为“明李母张氏夫人墓志铭”,由张国彦撰,张我续书。

家族成员

编辑

先祖

明朝初年,张国彦的祖先被称作云骑翁的张仲实,首次到邯郸落户,被看作是张氏在邯郸的始祖。以后张仲实(云骑翁)生了张全(醇白翁),张全生了张义(喻父翁),张义生了张鸾(治微翁)。自张鸾起,做了邑庠生,从此张家有了读书人。张鸾生张滕(宾孟翁),张滕生张绣(静庵翁),这就是张国彦的祖父、父亲,后来都以张国彦飞黄腾达而不断得到追赠,最后达到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也就是与张国彦的职位相符合的名誉爵衔。张鸾娶了赵氏 ,这就是张国彦的祖母。张国彦的亲生母亲是郑氏 ,是父亲续娶的(张滕此前已娶李氏)。张国彦出生时,父亲年纪已经很老了。

志书中载:张国彦的父亲张绣,字大锦。三岁时失怙,寄托祖母杨氏以及母亲赵氏抚养成人,并娶郑氏为妻。张绣素性至孝,感念二位老人孤立苦节,与妻子竭力奉养,凡获得一蔬一果都未敢先尝。他母亲赵氏性格严厉,事稍分歧意即不吃饭,每此,张绣都要跪泣请求乃食。张绣的弟弟张绘,自幼多病,母亲忧其泰王行宫难养人,让他落发学道,但是张绣如常供其衣食,赐顾帮衬周到,后来照旧把这个弟弟召了归来奉养母亲。母亲活了八十多岁,他对母亲是药必先尝,衣不解带,连母亲的衣裙、厕具都是亲自涤荡。在当时他母亲、祖母二位老人之节守及他的孝行都闻名于朝野,以是,才以“孝妇与孝子并举”而受到陛下的旌表。

妻子

张国彦大夫人蔚氏,很有妇德。张国彦文藻宏发,蔚氏又以俭勤佐之,所以他能安心读书求仕。

叔父

张绘

子女

儿子

张国彦的几个儿子也都宦途腾达:宗子我继,性俭朴。作过汤阴县令,汤阴距邯郸仅二百余里,他在任上的衣食用具悉取于家。他刚上任之初,正遇上大雨成灾,洪水泛滥,数十里田圃房舍被冲毁。我继多方乞助赈赉,才使县平易近度过饥馑。他为政时,对诉讼者认真仔细看其详,使蒙冤者得伸,输者也心折,他死在任上时,士平易近皆为涕泣。看来他也是一个甚得平易近心的廉洁官吏。

次子我绳,历官武城以及大兴县令、户部曹官、宁镇兵备等大行宫礼堂职。他在武城当县令时,极力为百姓减缓服役,县平易近曾为他立有生祠。后来他调任延宁,正值军队因缺少粮饷而情面汹汹,他毅然曰“非权无以济变。”极力主张将存库的浮赏银暂时借用十八万两,济一时之急。由此,“兵获宿饱”,土兵们齐声欢乐的度过“张公活我!”(邯郸县志语)。由于他正确措置了叛乱的险情,安定了军心,被都院荐拔为不雅察使,擢升为宁镇总镇。后因疾辞归。

三子我续,声名犹为显耀。志书上说他“生有异质,七岁能文,年十九即登万历庚辰科进士第。除嵩县令,发奸摘伏,数昭雪大狱,所全活甚众。”官历礼部曹官、河南巡抚、川贵总督等职,最高作过户部尚书、太子太傅。

四子我繗,万历年以考绩恩荫入监,后任南宁知府。

女儿

张国彦有女儿三人,均为留下姓名。长女许聘序班李志尹子兵马孔问。次适繁峙县丞聂尚勤子生员敬修。次适夏津知县刘阔子生员绍检。

后人

另外,《明史·卷二四五·万燝传》附载张汶之事时云:“汶,邯郸人,尚书国彦曾孙也,由荫叙为后军都督经历。尝被酒诋忠贤,下狱拷掠死。亦获赠恤。”此为记载有误,根据时间上来判断,张汶应是张国彦之孙。

史书记载

编辑

张国彦之名,明史无载。《邯郸县志》和《张国彦暨蔚氏合葬墓志铭》有记载其生平。

后世纪念

编辑

张国彦一生多有建树,功名显赫卓著。他从基层做起,最后升至刑部尚书。明清时期,邯郸城内有数不清的旌表石牌坊、旌表匾,多是彰显其家族品德和业绩的。张家获赠的牌坊包括: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张滕(张国彦祖父)“恩褒三世坊”、张滕妻“贞节坊”、都给事中张国彦“谏议坊”、户部侍郎张国彦“地官上卿坊”、都御史张国彦“节制四省坊”、总督尚书张国彦“大司马坊”、张国彦子户部尚书张我续“宫保尚书坊”、张国彦与三子张我续“父子进士坊”、张国彦与次子张我绳、三子张我续“孝友世家坊”等,计9座旌表牌坊。

轶事典故

编辑

梦中得子

关于张国彦的发迹有一个故事。张国彦的父亲张绣家里很穷,没有儿子。设一空坛子积钱十年而坛满。有位邻居生有三个儿子,夫婿犯法而罚做劳役,筹办卖掉妻子以抵销罪过,张翁担忧邻妻离去,其三子不能全部生活,于是,就与太太商量,把积蓄的钱全部拿出来代偿赎银,还不足,太太拔钗凑上。这天晚上,他们梦见上帝抱一可爱的孩子送给他们,于是生下弘轩师长教师。此刻子孙接踵在科考中及第。

二柏一孔桥

参见:二柏一孔桥

位于邯郸市永年、武安、邯郸三县交界处的二柏一孔桥,也与张国彦又有一定的渊源。万历帝素知张国彦为官清廉,便下旨命他携巨款回老家监修石桥。张国彦领出巨款后,在此处处修了一座小石桥,两端栽上两棵小柏树,把大部分银两放了赈,贫困之家均有一份,使老百姓得以平安度日,并添置农具,购买耕畜。

由于张国彦携巨款修桥,气坏了朝中小人,他们便向万历帝说张国彦的坏话,万历帝派钦差查办此案。钦差奉命,便赶到邯郸张家府第。张国彦与钦差乘轿去了城西北紫山脚下,指着一条小石桥说:“这就是所修建的石桥?”钦差说:“张大人,这哪里是‘二百单一孔大石桥’?分明是一座小沟上的小石桥啊!” 张国彦说:“你可看好了!这石桥是一孔,桥两端是两棵柏树,名字就叫‘二柏担一孔石桥’,我启奏修桥时,你也在殿上,我说的就是‘二柏担一孔石桥’,可万岁误以为是‘二百单一孔石桥’,就拨下这笔巨银,我既不敢说万岁错了,又不敢违抗圣旨,只得带银回乡,将小桥修好,余银放赈贫民,为圣上换取民心。”说完,便呈上一份放赈清单,工程、放赈款项一清二楚,领款人皆有指印。钦差一笔笔细细核了,分毫不差。

钦差找不到张国彦半点贪私之处,又不敢将实情和盘回奏朝廷,只得以“查有其事,并无错讹”八个大字向万历帝支吾了事。众臣见差官回来如此,也就不再提起此事了。

墓地

编辑

张国彦墓地原位于邯郸县城西王朗村北莲花岗(今复兴区建设大街北段东侧),茔地规模宏大,葬礼由朝廷派重员主持。坟茔封土高峻,墓园建有石碑、石牌坊,神道教两旁有石人、石马等石象生摆列整齐严肃,惋惜“文革”时期辟建筑设大街时被迁走,草草安葬于邯郸县西20里张岩嵛村北岗地之上,仅几坟丘而已。

张国彦下葬时,已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冬天的十二月初十日,墓茔在邯郸县城西的王郎村北莲花岗上(今复兴区建设大街北段东侧),早于他去世的夫人蔚氏被合葬在他的墓穴右侧。茔地规模宏大,葬礼隆重肃穆。从张国彦去世到安葬,始终由朝廷派重员主持,皇帝的谕祭也一道道传来。

墓园建有石碑、石牌坊,神道两旁有石人、石马等石象生。20世纪80年代开辟建设大街时,张国彦夫妇合葬墓被改葬于西2里的张岩嵛村北岗地之上。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北进。东路军经过邯 郸,打击明朝官吏豪绅,张氏家族首当其冲,大火烧毁了张国彦陵区树木及祭堂。1703年,康熙帝南巡回京路过邯郸,在张国彦曾孙监生张澍家休息,下旨重修张氏祖墓。张澍派人修复了祭堂,又在陵区种植了松柏,使墓园又恢复了生机。 20世纪80年代修筑建设大街时,张氏祖墓被迁葬, 移至张岩嵛村北岗地。现在丛台公园邯郸碑林内, 保存着从张国彦墓地迁移至此处的诰封及兵部右侍郎赠封太子少保、刑部尚书赠封太子太保二通 石碑。

争议

编辑

张国彦与张我续父子都任过尚书之职,在明代的尚书官职属正二品,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则是正一品,何况张国彦一家父子两尚书,官居一品,功高位显。但使人不好懂的是《明史》中却没有作为其立传,其名儿仅见于《明史·七卿年表》。据《邯郸简史》(孙继平易近、杨倩描、郝良真著,中都城会经济出版社出版)考据: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张我续时任川贵总督时,因水西土目安邦产兴兵反明,前后攻下毕节,围困贵阳,以至贵阳险些陷落。张我续是以受到弹劾而“解聘候勘”。因宦途遭此重挫,以是张我续就依附权贵魏忠贤以求长进,因受魏的汲引由户部侍郎而提升尚书之职。后因魏忠贤倒灶,张我续也名列“逆案”。有多是以而使全般张氏亲族受到株连。这有多是张国彦父子在《明史》中未能立传的主要缘故原由。

关于张我续的宦途政声如何,他是怎样攀附权贵魏忠贤的,遍查正史均未有详细的记录,只是在条记别史中,散见有他的一些史事的蛛丝马迹。

下一篇 宋应昌

上一篇 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