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灯(海盐滚灯) 编辑

浙江省海盐县地方传统舞蹈

滚灯(海盐滚灯)滚灯(海盐滚灯)

滚灯(海盐滚灯),浙江省海盐县地方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海盐滚灯是浙江民间在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一种竞技舞蹈,起于浙江省海盐县,并在海盐县长期流传。滚灯在海盐民间世代相传,每年元宵节都要进行表演,表演中,每套动作难度各不相同,有重技巧的,有重力度的。舞蹈时,除不停地上、下、左、右旋转灯具之外,还要围着灯打“虎跳”“旋子”等翻滚动作,并辅之以“晃手”“涮腰”“踏步翻身”等古典舞动作。伴奏以“急讽”锣鼓为主,并即兴配以“走马锣”“七字锣”以烘托紧张气氛。

2008年6月7日,滚灯(海盐滚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Ⅲ-16。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滚灯(海盐滚灯)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Ⅲ-16

申报地区:浙江省海盐县

保护单位: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历史渊源

编辑

起源说法

说法一

滚灯(海盐滚灯)体育活动滚灯(海盐滚灯)体育活动

海盐滚灯的起源与修筑海塘有关。杭州湾的汹涌大潮和连年肆虐的台风给沿海居民带来了灾难。为抵御风暴大潮,必须用堤坝、筑海塘。为了使海堤稳定坚固,修海塘的民工用海盐出产的毛竹作为材料,编扎成一个个圆形竹笼,竹笼内填满石块,投入水中,用以挡住肆虐的海潮,稳定坝体。据《海盐县志》载:“吴越钱锣天宝三年(910年),始创用竹笼装石筑塘,并用木桩护滩,称竹笼木桩塘。工余、民工们把编扎好的圆形竹笼当成玩具,玩耍舞弄,之后发展成舞滚灯的杂耍表演。”

说法二

海盐滚灯的起源与古代抗击倭寇、海盗、土匪有关。海盐历来经济发达,古代有通商口岸澉浦港。据《海盐县志》记载,元、明、清八百年间海上倭寇海盗屡屡侵犯沿海一带抢劫财物,杀掠居民,激起了海盐军民的反抗。明代抗倭英雄徐行健(?—1556年),曾在海盐招募兵士,统兵守御澉浦,在横泾河、凤凰山等处屡战屡捷,杀敌百余。海盐民众抗倭寇保安宁的优良传统,造就了海盐人尚武的习俗。海盐人常把舞滚灯作为健身习武的一种方法,在民间有抢滚灯竞技比武的习俗,能夺到黑心灯的村坊被认为武艺高深,该村坊具有强大的实力,连海盗也不敢贸然侵犯。“英雄灯”的名称也由此而得。

说法三

海盐滚灯道具海盐滚灯道具

海盐滚灯的起源与庙会(灯会)有关。海盐旧时盛行庙会,也叫“赛会”,是迎神献祭,驱鬼逐疫,祈福免灾,娱神赛会的民俗活动。“县境内各寺庙皆有神佛诞辰形成的庙会,有以一镇为中心的,也有数村合办的,会期2—3天。届时香客云集,庙台上演出神戏。”“澉浦城隍出巡,由来已……列长达一里余。赛会期间,城隍庙日夜演戏。”庙会或赛会的祭祀活动后期要举办灯会。海盐地区此习俗以澉浦为甚。“澉浦的灯会由来已久,俗称出灯,所注目的有滚……滚灯表演时,有的边迎灯边表演武术,有的在广场上拉开场子表演,也有高举大纛旗以舞滚灯作为迎灯队伍的先锋。澉浦的赛会规模盛大,延续时间达五天之久。滚灯表演成为灯会上受欢迎的节目。这种表演,一是娱神,祈求保一方平安;二是娱人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便有了过节一样的愉快心情。于是,舞滚灯就成了人们的一种娱乐活动。

说法四

海盐滚灯演出照片

海盐滚灯的起源与民间纪念有关。海盐濒海,历史上海患不断,杭州湾的大潮经常冲毁堤坝,淹没良田,沿海居民深受潮害。民间相传海患是海中孽龙作怪,二郎神是掌管水利之神,他手执宝珠为百姓降服了制造海患的孽龙,保沿海一带安宁。而二郎神和手中的宝珠,演化为祭祀仪式上的“二郎神舞滚灯”舞蹈。海盐民间为了纪念二郎神,早在宋元祐年间就在县西南十里建有“二郎庙”,专伺为民除害的天神杨戬

说法五

海盐滚灯的出现与唐朝的薛刚有关。海盐滚灯传人万文观告诉弟子:有一年元宵节,少年意气的薛刚和伙伴们酒醉后打闹花灯,以至误杀当朝小皇子,惊吓当朝天子,因此遭到“满门抄斩”的厄运。传说当时的那种花灯外面没有框架围护,明火容易四处飞逸,难免惹是生非,经过逐年改良,逐渐有了看到的这种刃大圆竹球用住内部小花灯的滚灯,既美观又安全。

发展历程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年—1193年)作诗《上元纪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中记述:“掷烛腾空稳(注:小球滚灯),推球滚地轻(注:大球滚灯)。”证明早在南宋时滚灯就已经产生。

明代杭州文人田汝成(1540年前后在世)在《西湖游览志余·偏安佚豫》中称:“以纸灯内置关换,放地下,以足沿街蹴转之,谓之滚灯。”又在《西湖游览志余·二十》中对杭州吴越时期出现的滚灯表演有这样的描述:“钱王纳……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则有社火整山,台阁戏用,滚灯烟.……“这说明宋代杭嘉湖地区,滚灯就已经盛行。

据海盐地方文献记载,明末清初海盐文人彭孙贻(1615年—1673年)曾经作《轮灯》诗专咏滚灯。其序云:“儿童缚竹为轮,展转相环,悬灯环中旋转翻覆而灯不倾灭。壮士运之,衢中腾掷不休,曰滚灯。”诗云:“初惊丰隆呼阿香,火轮旋燕天中央。更讶地灵戏击鞠,赤球蹴起扶桑谷。规里星桥闪不停,寰中银瓮流何速。蹋灯壮士夸身手,腾掷纵横无不有。”诗作不但给滚灯下了定义,记录了滚灯的形态和制作滚灯的材料,交待了表演滚灯的场所,还把海盐舞弄滚灯时那热闹和壮观的情景描述出来。

比赛表演中

清代后期、民国初期和抗日战争之前,是历史上海盐滚灯发展的鼎盛时期。沿海的乡镇,如澉浦、长川坝、甪里堰及毗邻的通元、官堂、富亭等都建有滚灯队,其中通元镇的滚灯队最多,后来一直发展到划水、印家、新石、方家、沈家桥、吕冢墩、新凌、天打浜等自然村坊。甚至在邻县海宁的袁花,也出现了滚灯队。这个时期的滚灯表演同样也十分红火。一年中从正月初一到清明节前后是滚灯表演繁忙的季节。在此期间,各种节日,各种庙会、灯会,滚灯队都要出灯表演。海盐民间有民谣形容:“划水桥,方家场,滚灯出到环桥头;环桥落北三浜打,滚灯掼勒环桥漾。”如果滚灯没有被丢在环桥漾而第二天再出灯的话,这个滚灯队乃至滚灯队所在的村坊就会名扬四乡,英雄无敌了。由于海盐乡间灯会规模大、名气响,灯会期间不但海盐的滚灯队悉数参与,还吸引了海宁、平湖、慈溪等地的迎灯队纷纷参加。

抗日战争时期,旧中国被蹂躏,百姓遭涂炭,民不聊生,滚灯表演也偃旗息鼓,停止了活动。直至抗战胜利后,滚灯又重新迸发出它的活力,被压抑已久的灯会恢复举办,幸存下来的滚灯队重新出山,澉浦葫芦湾、柳桥、钟立村坊,长川坝周家厍、北团村坊的滚灯队就是抗战胜利后,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滚灯表演队。

1946年元宵节,为庆视抗日战争胜利,澉浦镇曾举行大型灯会,从各地汇集而来的滚灯表演队在海门广场竞技比武。

1956年开始,海盐滚灯的表演活动和传承发展就慢慢恢复了。此后,历经十次改编和传承,民间艺术工作者,滚灯艺术的表演者,研究、编创滚灯艺术的专家,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使海盐滚灯重新焕发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1956年,中共海盐县委宣传部为贯彻文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筹备县第一届民间文艺调演,首次组织县文化馆干部和盐官乡(后历称长川坝乡、秦山镇)中心俱乐部文艺骨干抢救恢复民间舞蹈滚灯。丰山村首先恢复建立海盐县建国以来第一支滚灯表演队,在海盐县文化馆指导下开展了滚灯艺术的挖掘整理和排练。同年5月23日,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四周年暨海盐县第一届民间文艺调演中,盐官乡丰山村滚灯表演队三十人,在海盐人民大会堂演出。

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事业也日趋繁荣,为编撰《全国十大民间文学艺术集成(志)》,海盐县成立了专门班子对县域内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普查。

1984年,海盐县经过多方努力,终于重新找到了滚灯传人万文观,开始了海盐滚灯的抢救保护和记录整理。

1986年,嘉兴市群众艺术馆邀请屠尧璋一起编排滚灯舞。在创编过程中,加大了改编创作力度,保留了原始滚灯舞的基本动作以及特有的阳刚之美和尚武精神。

1997年,海盐县改编少儿滚灯。创意来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少儿舞滚灯的情景:“儿童缚竹为轮,展转相环,悬灯环中,旋转翻覆而灯不倾……”,以及儿童滚铁环游戏。创作中,专门研制了一批各式各样的适合少儿群舞的花色小滚灯,有小推车灯、宝宝橄榄灯、流星托盘灯、健身踢脚灯、鼓型灯、断节灯等。之后几年里,也继续在创新中传承。

21世纪初,海盐县组建起了由幼儿、少儿、老年、女子、农民、学生、武警等组成的十支滚灯队,同时根据各队演员的群体特点,进行舞蹈编导、音乐创作、道具制作,使各具特色的滚灯舞艺术得到了展示,形成了老年滚灯、少儿滚灯相映成趣,男子滚灯、女好滚灯刚柔相济的新格局。

滚灯工艺

编辑

海盐滚灯的传统制作工序

第一步是选材。要到向阳且较平缓的山坡竹林中,选取五年以上生长期的毛竹,直径要达到7—8厘米以上,毛竹整体挺拔,竹节要长,上下粗细变化要小,直径小的毛竹只能做小滚灯。选好原竹后,在离地面5厘米的地方锯下毛竹备用。

第二步是备料。破竹劈篾,这是任何一个竹匠的基本功。按照做大滚灯和小滚灯不同的要求,劈成宽窄不同、厚薄不一的长条竹片材料。要注意保留竹青并用砂纸把边缘打磨光滑,为下一步编扎滚灯作准备。

第三步就是制作滚灯。

(1)先编内灯。选十二根竹篾,每根宽2厘米,厚0.3厘米。①先用六根竹篾编一梅花眼为灯底,再将每根竹篾对弯成圆圈(每圈接头处钉死),此六个圆圈自然交叉成一个球体。②在球体中腰横箍两根竹篾圈,两圈相距20厘米。③沿球体底部梅花眼的左右两侧各加两条竹篾,同样对弯成圆圈(接头处钉牢),弯曲时要与球体上的已有竹篾交又编扎,小灯即完成(外蒙红绸)。

(2)小灯内装活动支架。小灯在蒙红绸前先装活动支架。支架用宽1厘米,厚0.3厘米的大小两个铁圈组成。大圈直径45厘米,小圈直径40厘米,小圈内侧焊一铁砣,铁砣上焊一尖钉,使其可插蜡烛。把小圈放入大圈内,共左右两侧用“转销”与大圈连接;大圈的上下用“转销”与小灯连接,这样通过转销小圈能上下转动,大圈能左右转动,可以使铁砣重心始终在下面,而铁砣上的蜡烛则总是朝上。

(3)编扎大灯。编扎大灯的方法与编扎小灯完全相同,只是使用材料尺寸加大。每根竹篾宽3厘米,厚0.5厘米,长约378厘米。大灯编扎封口前先把小灯放进大灯内,大灯编好后,再用六条铁丝,从六个方位均衡地把小灯悬空吊绑固定在大灯圆心的位置上,使大灯与小灯之间各个方位的距离保持一致,滚灯编扎即完成。

海盐滚灯的当代制作工艺

(1)传统滚灯

海盐滚灯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传统滚灯的制作工艺,包括材料、制作方法和滚灯外形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为了表演的需要,制作了已经形成系列的大小不一的各种传统滚灯。特大号的滚灯直径达150厘米,制作它需要的竹篾在宽度、厚度、长度上都要适当增加。大号滚灯的直径是120厘米,中号滚灯的直径是80—90厘米,小号滚灯的直径是50厘米。

(2)滚灯内芯

滚灯内芯的制作方法也没有发生改变。重要的改变发生在内灯的点亮方式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广场上,在舞台上,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小灯内的蜡烛,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再也不能焕发出“灯”的光芒。人们自然立即想到了“电”。所以,滚灯内芯已经淘汰了蜡烛而采用了灯泡。初时用干电池,亮度不够,已改成了充电式蓄电池,亮度明显增加。但是,正因为这样的改变,使得小灯内的活动支架和转销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实际使用中遗憾地退出了舞台。

(3)花色滚灯

为了适应不同年龄的群体编排滚灯舞蹈,在道具滚灯方面做了大胆的改革和丰富的创新。少儿和幼儿舞蹈用的滚灯有魔幻滚灯、小推车灯、宝宝橄榄灯、流星托盘灯、健身踢脚灯、鼓型灯、断节灯等,另外还有笠帽滚灯、时装表演的装饰滚灯等。滚灯龙的排练,使得与滚灯风格浑然一体的龙头和龙尾在道具制作师傅的手中应运而生。

舞蹈特色

编辑

服装饰品

旧时传统海盐滚灯的服饰比较简单。男青年一律头扎白色毛巾,上身着黄色镶绿边或蓝色镶白边的窄袖对襟衫;腰扎红色或蓝色腰带;下身穿黑色或蓝色灯笼裤,色黑布条布草鞋。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大型的滚灯表演增多,经常接到邀请外出参加表演。城隍盐滚灯的旗幡一套,包括海盐滚灯大幡一面,三角仪仗旗四面。大幡成竖长方形,长4米,宽2.5米;仪仗旗每一面长3.5米,宽1米;幡上方横书“中国·浙江”,中间直书“海盐滚灯”四个大字,全部旗幡镶犬牙边,配垂穗。在这些饰物套装下,海盐滚灯的旗幡在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省内外各种表演比赛中亮相。

表演特色

表演套路

第一套:(1)一支香、(2)关平捧印、(3)老和尚托钵、(4)刘海耍金钱。

第二套:(5)双盘头、(6)单盘头、(7)中拴腰、(8)王祥卧冰。

第三套:(9)仙鹤生蛋(滚蛋)、(10)仙鹤生蛋(定蛋)、(11)张飞单跨马、(12)张飞双跨马。

第四套:(13)双手胡蜂叮癞痢、(14)单手胡蜂叮癞痢。

第五套:(15)鳑皱单戤滩、(16)鳑皱双戤滩。

第六套:(17)苏秦背剑、(18)纯阳拔剑。

第七套:(19)乌鸦泼水、(20)燥煎竖鲦、(21)燕子飞。

第八套:(22)金鸡独立、(23)大雁伸腰、(24)乌龙扫地。

第九套:(25)人字开、(26)斜形开、(27)荷花开。

表演特点

快乐的小滚灯快乐的小滚灯

一是技巧性较高,每套动作难度各不相同。有重技巧的,也有重力量的。表演时可根据各人个子高矮不同,因人而异,发挥白己的一技之长。舞动时除了不停地使灯上、下、左、右旋转外,还要围着灯做一些翻滚动作。部分人必须臂力超群,能单臂举起六十余斤的滚灯亮相;另一些人则必须是具有一定毯子功的人,会打“虎跳”能翻硬“加冠”,“旋子”要飞至1公尺高以上方能胜任。其中,站在2.5米高不停转动的灯上做“探海”等动作的舞者,要求其稳定性好,平衡感强,胆量大,技巧过硬。

老年滚灯操老年滚灯操

二是人换灯不停,按程序将舞蹈表演时,先由两人抱灯,打左、右“虎跳”(即“螃皱战滩”)出场。然后由一人单其不停地旋转,非来海意动作(即 一至四个动作),表演者用右手使动打,便急迪避场。第二个人立即接着表演另一 套动作后,向前行力退场。七个人表满完二十一个动作后男血成男青年动在由三个人扛着的滚灯上做“三角倒立”“金鸡独立”“探海”等动作。表演“开荷花”时,扛灯的三个人必须同步踏着同一节拍不停地向逆时针方向走动;外圈由三四十人叠罗汉形成圆圈向顺时针方向行进。

女子滚灯对女子滚灯对

三是在滚动中,凸显出“圆”的特点。海盐滚灯的动律是一个“滚”字。滚即旋转中移动。人在表演“晃手”“涮腰”“踏步翻身”等动作时的行进路线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圆,有立圆、横圆、斜圆,还有大圆、小圆等,也正是依靠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动作,施予滚灯以不同的力,让其在不同方位、以不同速度、用不同形式旋转起来(也可说滚动起来)。如做“中拴腰”时,右手向里拧腕一圈将灯经身右侧抡至身后,左手划至身后抓住灯,向外拧腕一圈并将灯经身左侧抡至前方。左右手的这种运动,使滚灯在急速旋转的同时,绕身体又划了一个圆(形成两个圆)。如同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自转与公转一般。做其他动作时,滚灯的旋转速度尽管没有“单盘头”“中拴腰”时那么快,但滚灯始终处于不停地滚动之中。一些力量型的造型动作,难以滚动,但着地后的拧灯动作,使滚灯在旋转中形成了无数个“圆”。再如表演“开荷花”时,由于其造型动作是静止的,本无圆可言,但共移动着的舞蹈队形却是两个大小不等的四圈,大圆中套小圆。

音乐伴奏

音乐传承形式

海盐滚灯的传统伴奏主要是锣鼓和曲牌。

在20世纪50年代,农村大办业余剧团,万文观及当时文化站站长陈关荣、业余剧团团长都证实,那时的滚灯表演都是请业余剧团的锣鼓队伴奏的,因此在锣鼓的伴奏套路上也大体使用了锣鼓队所掌握的常用戏曲锣鼓,采用的锣鼓调有:【急急风】【走马锣】【七字锣】【四击头】【冲头】【马腿】【水底鱼】等。

据已经掌握的滚灯史料及资料表明,早期的滚灯队每队只有一至二个滚灯,所以造就了传统的滚灯表演为多个人轮番舞耍同一个滚灯的表演形式,而这种自由的表演形式同时也形成了滚灯舞蹈内在的节奏自由、节拍不明显的特征。在传统滚灯表演的套路中,时值较长的动作有:中拴腰、胡蜂叮癞痢、王祥卧冰、燕子飞、乌鸦泼水,一般有四至八拍(一分钟约一百拍);时值较短的动作有:一枝香、刘海耍金钱、单盘头、张飞跨马、纯阳拔剑、关平捧印,一般有二至四拍(一分钟约一百拍)。这种自由的表演形式和松散的动作节拍决定了滚灯需要自由灵活的伴奏形式,而可长可短、灵活多变的传统戏曲锣鼓调正适合滚灯伴奏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有滚灯队在锣鼓伴奏之间插入唢呐牌子进行伴奏,主要用于时值较长且反复表演的动作,采用的牌子主要有【水龙吟】【柳青娘】【朝天子】【将军令】等戏曲曲牌。唢呐牌子的采用,也丰富了滚灯音乐的伴奏手法。

音乐传统演奏

由于传统滚灯表演大多在广场上进行,演员和锣鼓队在同一个平面上一起演出。为了方便群众观看,表演时,滚灯表演在前,锣鼓队在后,一字排开。锣鼓队一般有三至四人:即鼓(堂鼓)、锣(京锣)、钹(京钹)、小锣由司鼓作指挥,根据俗成的套路进行伴奏,并随着舞耍滚灯套路的变化及情绪的起伏,伴奏的锣鼓点子随即作出相应的变化。民问有俗话形容锣鼓与滚灯的关系:“滚灯尕(动作缓慢),锣鼓宽(锣鼓点子轻打慢敲);滚灯急(动作激烈),锣鼓急切(锣鼓点子密集响亮)“,只要远远听到锣鼓声,就可以知道那里滚灯表演的激烈程度如何,这足说明锣鼓演奏和滚灯表演是密切配合,用以营造现场气氛的主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无论场地表演还是舞台表演,或是在各种节庆文艺行街表演活动中,海盐滚灯大多运用锣鼓作为伴奏,以它灵活的形式、铿锵的节奏、粗犷的风格、震撼人心的气势为滚灯表演增色不少。海盐滚灯用锣鼓伴奏,更能适应在各种场地进行表演,更能发挥锣鼓即兴演奏的优越性,为变化类测的即兴表演或行进途中的激灯表演,提供了更广阔的表演自由。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文化价值

海盐滚灯的表演特色、套路动作特点,乃至家族传承的方式,从表演形态到精神内涵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不经意间,默默地传播着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的精华。海盐滚灯的竞技表演弘扬了民间的尚武文化。海盐滚灯既以观赏,又可以练武、竞技。

艺术价值

海盐滚灯海盐滚灯

海盐滚灯来自于民间,根植于民众之中。它的竞技性,体现了力与美;它的舞蹈性,可以使人们欣赏和娱乐,并且在娱乐中宣示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是使舞蹈向高难度发展,是集舞蹈、武术、体育、杂技为一体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特殊的民间表演艺术。

社会价值

海盐滚灯已经从祭神、娱神的神坛逐步走向民间普通人群,越来越成为扎根于群众之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审美,是海盐滚灯的主要功能。表演海盐滚灯是一种全身运动,需要调动人体的各个器官、全身的肌肉、骨骼共同参与。因此在提倡全民健身之际,舞弄滚灯,是健身的好方法。

传承状况

1956年以前,海盐滚灯一度濒临失传。其时,民间大型宗教民俗活动基本停止,各地庙会、灯会不再举办,迎灯、出灯活动偃旗息鼓,滚灯表演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随之消失。同时,海患减少,倭寇消遁,习武耍灯的原始动力不复存在。这一切导致了民间有组织的滚灯表演队消失,滚灯老艺人逐渐减少,曾经参与舞灯者因为缺乏文化,技艺荒废,套路遗忘。少数会舞滚灯者,也渐渐消失了。海盐滚灯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1956年后,走上舞台正式表演了一回,但仅此昙花一现的表演后,海盐滚灯又归于静寂。期间又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传承人物减少,随着时代的变迁,海盐滚灯出现传承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传承队谱

海盐县主要滚灯表演队一览表 :

滚灯表演队滚灯表演队

滚灯表演队滚灯表演队

传承人物

万文观(已故),2008年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第一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灯(海盐滚灯)代表性传承人物。

屠尧璋,1948年生,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2018年被认定为第五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灯(海盐滚灯)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86年以来,海盐县民间建立了大大小小各种滚灯表演队几十支。从开始由主管部门发动组织,到后来的自发组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2001年2月,海盐县文化馆举办全县滚灯培训班,传授滚灯知识,训练滚灯表演基本功,教授滚灯表演技巧,指导滚灯舞蹈的构思与创编。

2009年,天宁小学被批准为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盐滚灯”传承教学基地。该基地是在传统滚灯的基础上,经改进而成为适合少儿年龄特点的艺术形式。

2015年10月,海盐民间手工艺馆(朱宅)正式对外开放,馆内有海盐滚灯、榫卯结构家具、古铜钱饰品等手工艺品。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海盐滚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滚灯(海盐滚灯)项目保护单位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2000年,海盐县举行灯会舞蹈大汇演,邀请了上海和江苏等地的表演团队到海盐,和海盐滚灯队一起展示中国传统灯彩舞蹈艺术的风采。

2014年5月,天宁小学组织学生进行《走近民间艺术——滚灯》培训,培训分讲座与实践两部分,学生们通过培训深入了解滚灯,而热爱滚灯艺术。

2016年11月,秦山中学组织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海盐滚灯制作传承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在海盐滚灯制作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滚灯制作。

荣誉表彰

1986年,《海盐滚灯》艺术舞蹈初次登上浙江省首届音乐舞蹈节,并获表演二等奖、编导三等奖。

1997 年11月,百尺小学创编少儿舞蹈的《滚灯》获浙江省第五届音舞节音乐创作一等奖,舞蹈编排和表演两个二等奖。

1999年5月,百尺小学表演的《海盐滚灯》舞蹈,获得浙江省少儿广场民间舞蹈大赛银奖。

2018年,海盐滚灯的舞台作品《盐民·灯擎》在海盐非遗精品节目展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