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嫂饼 编辑
姑嫂饼是浙江桐乡乌镇的传统名吃,“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是赞美桐乡特产姑嫂饼的一首民谣。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
中文名:姑嫂饼
外文名:Gusao cake
分类:江浙菜
口味: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
主要食材:面粉,白糖,芝麻,猪油
姑嫂饼
说起“姑嫂饼”名称的来历,颇为有趣。据传,一百多年前,乌镇有一家名叫“天顺”的夫妻糕饼店,因为本钱微薄,开不起作坊,只能做点现销生意。后来生下一男一女,眼看这小本经营已难以养家糊口,他们就在巧字上下工夫,仿照酥糖配料,细料精制。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精心拌匀,放在木蒸里蒸煮,然后用模箱压制成一个个小酥饼。由于配料精细,制作考究,这种小酥饼一上市就深受顾客喜爱,生意越做越闹猛。为了保住独家经营的生财之道,在儿子结婚以后,店主打定主意:一定要保住小酥饼配料及制作方法的秘密。考虑到姑娘总是要出嫁,媳妇常留家,所以,制饼秘绝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姑娘。为此,姑娘顿生妒意。一天,姑娘见阿嫂正在配料,有意将阿嫂支开,偷偷溜进了工场,在粉料里撒了一把盐,拌了拌,狠狠地说:“看你还能配得出好料!”谁知歪打正着,坏事竟变成了好事。这样配制出来的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还有点椒盐味,十分可口,倍受顾客欢迎。店主查明这件事以后,一改初衷,决定让姑娘也参加配料制作,并借题发挥,将小酥饼的名称改成“姑嫂饼”,说这是姑嫂二人合力创制而成。从此,乌镇姑嫂饼就出了名。 而今,姑嫂饼成为了乌镇远近扬名的特产之一。
泰丰斋姑嫂饼
由于这种糕饼的配料繁杂,制作费工,利润微薄,食品厂一直不愿多生产,只是在入秋后的糕饼淡季,才少量生产一点在当地应应时景。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春季,笔者在去乌镇采风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采集到了这则民间故事,经整理先后在《桐乡文艺》、浙江《山海经》和上海《采风报》上发表。生产姑嫂饼的乌镇食品厂,发现姑嫂饼还有如此神奇的传说,引起了很大兴趣,于是立即组织一些老师傅,认真配料,精心制作,并充分利用其文化内涵,改进包装,扩大宣传,很快打开了销路,并在省展销会上多次获奖。传统名点姑嫂饼的扩大生产,不仅弘扬了祖国的传统食品文化,更引发起了人们的乡思乡情。
文学巨匠茅盾晚年在跟亲属的谈话中,还能记起童年时吃过的故乡这一名点。山东胜利油田浙江籍工人王述春,从报上看到有关姑嫂饼的报道以后,立即写信给乌镇食品厂,邮购两盒姑嫂饼。他在写给厂里的感谢信中说:“我是南方人,老家浙江镇海,吃到家乡的特产,心情与别人不一样……我感谢你们发掘了祖国这一古老传统糕点。”一种地方特产,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不能不归功于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姑嫂饼,扁圆形,厚薄均匀,表面印模清晰,底面光洁,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入口即酥溶。
姑嫂饼用料讲究,先用上白面粉用文火成嫩黄色,再将炒熟脱壳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后放上熬好的猪板油、少量精食盐,放,进适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面团用印模压制而成。这一系列过程,称之为“冷粉酥性操作工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