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皮影戏 编辑

地方传统戏剧

冀南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冀南皮影戏,是河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主要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皮影艺术形式。冀南皮影戏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对白口语化,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演出时以板胡、二胡、闷笛等乐器伴奏。2006年入选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冀南皮影戏

申报单位:河北省邯郸市

主要分布:河北南部,冀中、冀北等

批准日期:2006年5月20日

批准文号:国发〔2006〕18号

传承人:申国瑞

历史渊源

编辑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这种拙朴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冀南皮影戏是河北地区的戏曲艺术之一。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 特别是以邯郸市肥乡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肥乡区是冀南皮影的发祥地,肥乡当地将皮影称为“牛皮影”、“皮子戏”、“戳皮戏”、“一只眼戏”。肥乡皮影造型以中国传统戏剧为依托,以民间剪纸的样式出现,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

皮影戏曾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冀南地区非常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传入的时间较早,据1975年的相关资料显示,皮影戏可能在宋朝时就开始已传入。

冀南皮影戏是宋代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

基本特征

编辑

一、冀南皮影戏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皮影戏的早期风貌。

二、冀南皮影戏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冀南皮影戏班社与传承依然保持传统的习俗,基本体现原生态皮影戏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

编辑

表演中的冀南皮影戏 表演中的冀南皮影戏

冀南皮影戏演员一般有七、八个人,操纵皮影的主要是靠一个人,这个人被称为“掫签”的。在演出时他要同时执两个以上的影人对打,又要随着唱白和伴奏表演各种细微的动作。操纵影人时的活动量很大,严冬露天演出时,经常只穿单衣。其他演员各执其事,又相互配合,每场演出,他们都会显示出全能的本领,连敲带打,既拉又唱。

冀南皮影戏的影人造型粗犷古朴,采用牛皮刻制,其雕缕并不精细,许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绘,这种雕、绘相法的风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绘革”的遗风。影人的高度约在一尺左右,造型分为生(老生、小生)、旦、净(即花脸)、丑等行当。其中文人造型大多只有一只胳膊,武将则有两只胳膊。骑马的影人,上半身是活动的,下半身则是与马刻绘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民间艺人对影人的造型、色彩和雕刻的处理,除在人物需要的特点基础上进行概括夸张外,又受到民间剪纸和戏剧脸谱的影响,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既有程式化、又各具角色特征的造型体制。

皮影造型古朴、体制简练、雕绘结合。其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口语化,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冀南皮影戏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乐器。乐队配有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又配上了电子琴。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冀南皮影戏班社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基本上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主要剧目

编辑

演出剧目主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包公案》《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杨家将》等连本戏,还有《燕王扫北》《雷振海征北》《劈山救母》《走麦城》等众多出单本剧。

冀南皮影戏演出无剧本,完全靠口授心记,其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唱腔和曲调有“武安平调”、“淮调”、“老南调”、“大平调”和“四股弦”等。

艺术价值

编辑

冀南皮影较多地保持着中国皮影戏的早期面貌,它相比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在造型、剧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有着非常强烈的差异,更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对于冀南皮影艺术的保护和研究是对中国皮影艺术历史、流传和现状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全面认识。对于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当代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承保护

编辑

冀南皮影戏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至2013年,却陷入十分尴尬的生存境地,大多数皮影艺人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影戏箱也越来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艺人已经没有了。

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年轻人想学习此技艺的很少,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到失传的境地。

冀南皮影戏传承人申国瑞的艺术生活

据在冀南6个县的统计,演出的皮影戏班社已由解放初期的100多个减少至10余个,皮影艺人由过去的近千人减少到100余人,演出剧目从过去的2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而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范围越来越小。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失传。

2006年该戏种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邯郸地区部分皮影老艺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

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此次成功晋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上档升级。 特别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邯郸市群众艺术馆获得“冀南皮影戏”保护单位资格 。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邯郸市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

下一篇 锣鼓杂戏

上一篇 海兴南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