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戏(梁山灯戏) 编辑

重庆市梁平区传统戏剧

灯戏(梁山灯戏)灯戏(梁山灯戏)

灯戏(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梁山灯戏是起于重庆市梁平区境内、长期流传于川东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因梁平县过去叫梁山县而得名,其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梁山灯戏表演多采用方言,唱词通俗自然,多具口语性台词和嬉闹性情节,“嬉笑闹”与“扭拽跳”是其重要特色。梁山灯戏的代表剧目有《吃糠剪发》《送京娘》《湘子度妻》《请长年》等。

2006年5月20日,灯戏(梁山灯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7。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灯戏(梁山灯戏)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重庆市梁平区

遗产编号:Ⅳ-77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历史渊源

编辑

梁山灯戏是一种融“玩灯”和“秧歌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最初的“玩灯”是指每年元宵夜“闹元”时的各种花灯歌舞表演,其表演形式是以较简单的舞蹈动作边唱边跳。梁平区盛产水稻,农民在劳动间隙常唱秧歌戏自娱自乐,秧歌戏中“薅秧歌”的骨干腔调正是梁山灯戏“胖筒筒”灯弦腔的原胚,外地人叫“梁山调”。明代正德年间,“秧歌戏”的说唱表演形式吸收了“玩灯”的舞蹈动作特点,二者逐渐融为一体,形成表演形式更加活跃、表现力更强、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的独立地方戏剧种——梁山灯戏。

梁山灯戏梁山灯戏

清代中期是梁山灯戏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新宁县志》道光本载:“元宵前后,竞尚花灯,男子着彩衣,演唱时曲,半属儿女家琐事,间小说,操土音,为曼声,俗耳尤乐听之。”梁山灯戏在此间逐渐成熟成型,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也形成了较为稳定、鲜明、独立的艺术风格。梁山灯戏的主干音乐“胖筒筒调”也从梁山地区逐渐向临县、临省和更远更广的区域流传,并渗透进12个省数百个县的地方剧种的音乐中。据湖北的《宜昌府志》《长乐县志》《皋竹枝词》和《辰州府志》等历史文献记载,至少在130年至220年前,“梁山调”就已流传到湖北的宜昌、汉口、五峰、鹤峰和湖南辰州等地。

梁山灯戏发展到清末民初时期,由于片面迎合农村部分观众口味,把落后习俗、愚味观念乃至低级趣味塞进“剧本”,一些灯伶与端公巫术混杂,甚至“灯”“坛”不分,严重损害了灯戏艺术的健康发展,逐渐走向衰败以至濒临灭绝。

文化特征

编辑

内容特点

梁山灯戏的创作题材具有民众性,常见的题材有:山乡风情、田园牧歌、家庭趣事、民间轶闻等。剧中人物多是农夫农妇、牧童村姑、樵夫渔婆、小手艺人、懒汉浪子、和尚乞丐、算命瞎子之类下里巴人,参加演出的也多是农民,所以梁山灯戏基本上是一种真正的民间戏曲艺术。

表演特色

在表演艺术上,梁山灯戏比较突出的特色是“喜笑闹”与“扭践跳”。其动感强烈,不是一般戏曲那样柔和的动,而是热烈、放纵,甚至粗犷地动。根据这一特点,除极少数悲剧人物外,即使是扮演天仙、帝王、土地神、人间的圣人君子,也必须融“喜笑闹”与“扭践跳”于一身,以逗笑取乐。

主要角色

梁山灯戏多用丑角,有“十灯九丑,无丑不成灯”之说。人物脸谱变形夸张,丑得可笑可爱,与“扭拽跳”“嬉笑闹”达成和谐,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丑角又称“三花脸”。桃子形脸谱以朱红加黑白外圈,在鼻梁和眼眶处涂成桃子状,因桃子象征寿和喜,此类人物多为性格开朗、“丑”得可爱的角色。眼窝形脸谱在两只眼窝处涂白色眼镜状,外围用黑色勾画线条,给人以滑稽无赖之感,多见于无赖之徒的角色。豆腐干形脸谱在鼻梁与双眼结合处涂白方块,专用于调皮奸诈懒惰的无耻之徒。

角色夸张剧烈的动作,和充满喜剧色彩的脸谱,使梁山灯戏具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唱词特点

梁山灯戏的唱词,主要来源于梁山竹枝词。梁山竹枝词系唐代教坊曲名,具有语言通俗音调轻快的特点,内容上多咏当地风土人情和儿女柔情,为文人墨客所喜爱,竞相效仿,最后形成了梁山灯戏戏曲唱词的表现形式。

音乐特点

梁山灯戏梁山灯戏

梁山灯戏音乐系统包括3种声腔和锣鼓等乐器,3种声腔包含胖筒筒类——灯弦腔、徒歌类——神歌腔,俚曲类——小调,其中灯弦腔和神歌腔属戏曲板腔体,小调则是曲牌体。

胖筒筒灯弦腔,外地称之为梁山调,具有川东典型山歌、薅秧歌的特征。传统灯弦腔唱腔的特征是:胖筒筒伴奏2‖6定弦,唱腔及过门均属顶板句式,是对称式方整性结构;单句头(上下两句唱腔唱一句词)、双句头(一句唱腔唱一句词)是板式变化的主要手法和基本形态;唱腔音域和旋律气质的差别,是男女分腔的先导。为了适应现代剧场的演出和新创剧目,保留其基本特征而有所突破和创新,出现了男女声分腔齐唱、重唱形式等。

此外,灯弦腔的“行弦”音乐,别具特色。旋律平稳中有变化,细腻生动,在表演中起烘托气氛、点缀环境和刻划动作的重要作用,幕前、幕间都可出现,使用灵活。

神歌腔,俗称端公调,原胚为端公(男巫)庆傩神、跳裸裸腔调。在传统剧目中,神歌戏约占三分之一。神歌腔是徒歌式连套体唱腔,具有圆滑,委婉的特点,无丝竹乐器伴奏,唱段尾句帮腔套锣鼓。其板式有路引、诗头子、一字、二流、垛板等,行腔速度各别,润腔色彩有异,但音域都在“6123561”范围之内,下句落腔都是“6”音。

梁山灯戏梁山灯戏

小调是民歌中数量较多、流传较广的民间音乐体裁。民间小调轻松活泼,旋律流畅,艺人们很容易运用来演唱故事情节,或者将某些小调的唱词内容扩充敷衍成为花灯歌舞节目,或者变成一出小戏的部分情节乃至一出小戏。计有垂巾扇调、绣荷包调、长年调、裁缝调、补缸调、胭花调等数十支,不少戏与调同名。

除独特的胖筒筒弦索琴外,梁山灯戏的伴奏乐器还有小巧的耍神锣,口含树叶的口技乐,小于川锣鼓以及有一套完整“耍锣鼓”点子的梁山锣鼓。

舞美特点

梁山灯戏刚形成的一段时间,演出简单,保持着小型、轻便、灵活的演出特点,不讲究舞台美术。布景一般在农家堂屋内,地上铺一张竹席即开演,所以梁山灯戏也被称为“堂戏”或“踩堂戏”。到清代中叶乾、嘉时期,梁平年画、蓝印花布等民间艺术品成熟以后,梁山灯戏吸收了巴渝民间竹枝歌和其他剧种的优点,内容、形式更加完善,也出现了舞美设置。一般是在大石坝里用方桌拼镶或木板搭台,有时也借古庙殿堂或戏台演出。舞台布景,台后多用几块蓝印花被面排挂遮掩,两侧或用竹席作屏风。舞台中心上端悬一幅醒目的菱形或扇形图画夸张、扩大的巨幅年画。

代表剧目

编辑

梁山灯戏梁山灯戏

梁山灯戏的剧目,普遍具有俚俗的民间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代表剧目有:表现山乡风情的《松林遇美》《柑子坪看亲》;表现田园牧歌的《小放牛》《雪山放羊》;表现家庭趣事的《蒋明休妻》《三舅接哥》;表现民间轶闻的《秦仲抱瓶》《水打兰桥》;表现小手艺人的《补缸》《裁衣》;表现樵夫渔婆的《刘海砍樵》《渔家乐》;表现懒汉浪子的《古老六做媒》《浪子薅豆》;表现怪和尚的《湘子度妻》等等,此外梁山灯戏的剧目还有《正德王访贤》《四仙配》《烧窑封官》等表现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的剧目,以及《抢财神》等新编的现代剧目。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梁山灯戏是梁平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是梁平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蕴含了梁平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既是历史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文化艺术价值的宝贵资源。梁山灯戏的声腔梁山调,在数百年的流传中,对本土及其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从渝东扩展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闽西、陕南、豫西南、皖南、黔东、桂北、粤北的十一个省区几百个县的数十个种,在地方戏曲声腔传播影响中首屈一指。因此,保护、传承、弘扬梁山灯戏,不仅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研究民间民俗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系统,丰富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史学、分类学和曲式形态学等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科学价值。

传承状况

梁山灯戏专业剧团的演出人员老化,会唱灯戏的老艺人已屈指可数,口传剧目大量流失。另外,灯戏用扬琴、笛子、琵琶、二胡等民乐伴奏,由于乐手流失,不得不采用电声乐器加民乐来“凑合”。年轻人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民间的东西接受困难,灯戏的传承问题日益严重,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阙太纯,男,1950年4月11日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灯戏(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区申报。

陈德惠 ,女,1943年8月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灯戏(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区申报。

保护措施

梁山灯戏梁山灯戏

梁山县当地对梁山灯戏的保护,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普查,建立档案。1986年,成立了梁山灯戏研究会,进行梁山灯戏理论研究。多年来,访遍全县梁山灯戏存的30多名民间艺人,搜集近百个剧目,40多个唱段和大量的口碑资料,建立了梁山灯戏艺术档案。

二是开展研究,编写著述。1985年,出版了由武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主任刘正维教授编著的《戏曲新题长江中上游小戏声腔系统》,1987年,出版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梁山灯戏音乐分卷》,1990年,出版了由本县作者苏明星、李向东编著的《艺苑奇—梁山灯戏》,1996年,出版了《四川省万县地区文化艺术志梁山灯戏分卷》,之后出版了《梁山灯戏集成》。

三是建立基地,抓好演出。建立梁山灯戏生态保护区,以各镇乡文化站为中心成立梁山灯戏辅导站,以有较好灯戏基础的明达镇、合兴镇、蟠龙镇为重点,对梁山当地的民间灯戏队进行业务培训辅导,还对梁山灯戏创作演出的民间团队给以经济上的扶持补贴。同时,文化馆梁山灯戏实验演出队到各乡镇进行巡回演出,帮助提高灯戏演出水平。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重庆市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灯戏(梁山灯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灯戏(梁山灯戏)项目保护单位重庆市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展演

1992年,梁山灯戏以“全国稀有剧种”赴泉州参加“天下第一团”优秀戏曲展演。

2002年,梁山灯戏《招女婿》应中国中央文化部邀请赴北京参加全国优秀文艺节目展演。

荣誉表彰

1993年,《偷青》在四川省戏曲小品比赛中获得6项大奖。

1999年,梁山灯戏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专题文艺调演银奖。

2000年,梁山灯戏获得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小品、短剧类三等奖。

2003年,梁山灯戏《招女婿》《卖驴》获得第十届全国群星奖金、银奖;同年,《抢公公》《布谷声声》获得十一届全国人口文化奖银奖。

2016年,梁山灯戏《招女婿》《卖驴》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群星奖决赛,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