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真词 编辑
《清真词》,别名《清真词释》,是宋朝周邦彦创作的词,出自《读词偶得》。
作品名称:清真词
作品别名:《清真词释》
作者:周邦彦
创作年代:宋朝
作品出处:《读词偶得》
文学体裁:词
音律上做到拗怒与和谐的矛盾统一,是清真词的独创。
“中卷非一时所成,赤非在一种心情下一种格式下写的,故最芜杂。但较上卷,又过了十多年,或不无寸进,望读者详之。下卷比较通畅完整平易,这另有一种来源。三十四年冬天,教育部在北平设‘临时大学补习班’。……约我往教《清真词》,……吾的亲戚胡静娟女士方服务于二分班文书,偶来旁听,颇致欣赏,但公余诵习究不方便。后来吾说,暇时可到舍下闲谈,您如写以文字,吾的《清真词》的解释庶可迅速完成也,遽承欣诺。迟日出其笔录,精详圆满,不蔓不支,略加修正俾全其美,即本书下卷是也……”
这里亟应注意的乃是作者自己对作品的批评。对上卷中诸篇解释,作者名之为“冗长醉梦的谰语”,于中卷则谓“较上卷又过了十多年,或不无寸进,望读者详之。”根据这话,可以看出在写《读词偶得》的时代,作者之修养较写《清真词释》时多少得有点距离。正如吾在论《读词偶得》时所说,这可以窥作者治学问的阶梯途径。盖学问之道,本无止境,知识是累积而增的,自然与年寿共长,尚无若何关系,最难得的乃是“火候”。在课堂上听讲,多喜趋于老教授们的座下,而于年辈稍晚的助教们,则每每略存不敬之意。夫岂是他们不配教我们乎?总该是老教授们炉火纯青的劲头更格外能感召学子耳。著书立说写文章亦复如是。《读词偶得》非不善也,平伯师之谨慎扨谦的态度犹昔也,“不无寸进”之语,固是作者谦巽之辞,然亦正见出虽作者亦可以断定自己的火候若何,才说出这样既谦巽却实具自信力的话。而在旁观人看了,又奚止尺寸之进而已哉!详考其迹,约有三端:《读词偶得》只释小令,故本书上卷亦皆为小令,中下二卷则不拘此例而多释慢调,一也。上卷中评释文章篇幅多长,中下卷则言简意赅,适可而上,二也。文章一写得长时,、便容易琐碎繁缛,且不免泥于章句之论议,短则次第分明,眉目清朗,而道其筋节之细腻处,初不减于畴昔之胜,三也。然而这犹为皮相语,其真正好处,非读过原书不能体味捉摸之,不是区区褚墨所能尽,只好付之阙如了。
说到这里,乃不免要戏台里喝彩一番,吾补几句“仰止”的话。大抵平伯师释长短句有三个长处。一曰体贴原作心情。这当由于平伯师自己即是词家所致。惟其能体贴原作,故词中之严针密线直曲显晦处皆能了无孑遗地说出,然后听者或读者能够恍然省悟。二曰有自我境界在内。讲文学作品不是演算题,必须设身处地,现身说法。有吾在内始克情文相生,一味客观将不免枯燥支离。讲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相似,其本身即应厕于文学之林,《清真词释》即是如此。故有许多篇文字都是平伯师自出机杼的文章——创作。读《清真词释》不独于周邦彦的作品有清楚的了解,顺便还领略到平伯师的文章风格。较之童蒙时读《左绣》一类书籍,看了那些毫无感情一味呆讲的启承转合,如诵汤头歌诀般的难受,真是大相径庭了。三曰最重章法结构。夫“文无定法” “文成法立”,平伯师亦自知之。又曰分析与创作走的正是相反的路。而卒娓娓孜孜,以间架结构层次照映度人者,是平伯师知个中甘苦处。盖侈言欣赏专主性灵,弃章法结构于不顾,本未尝不可,但对“法”毫无所知,也未必真能统盘接受前人作品之深趣。为浅学者说法,吾宁取平伯师条分缕析的作风,不主空泛的直觉欣赏。某次平伯师和吾谈到给学生讲书。吾曰:“先生讲书好象领导学生逛庙。自己是到过这儿的,闭着眼也可走遍了全庙。㖴却不惮劳苦地站在庙门口,陪了学生一同进去。走一处指点一处,虽近于琐细,却昭晰详明。尽管来过这儿的人觉得这未免太罗(左囗右苏),而没有来过的可大大的沾光了。当然庙的面积很大,被领进来的人不一定能流览周遍,毫发不遗,但能看见几分便可受用几分。总比站在门口不让学生进去,只听自己说里面如何如何美丽的强得多。”平伯师当时虽未置可否,我想我这话恐怕是不无道理的。讲堂上如此,写文章亦然。周保绪说,“清真浑厚,正于勾勒处见,他人一勾勒便刻削,清真愈勾勒愈浑厚。。我说平伯师解词,(不独解《清真词》)也是愈勾勒愈浑厚。他人一搏章摭句,便索然寡味,而平伯师则愈分析得入微,愈罈颐有味,故不惮勤为勾勒也。最近有人谓我:“俞先生讲诗词不免归方评点史记习气。”我想,他大约对归方之流便有着成见的。且归方等人之谈文章作法,如我前面所云,是没有感情的,而平伯师则有自我在内,读其文便如晤其人,以归方和平伯师相比,虽不为无见,终非真知平伯师者也。
迤逦说来,已嫌拉杂。关于周邦彦的作品,有《清真词释》在,合亟不谈。不过周词中那种“桃花人面旧曲翻新”的题材太多,乍看去似是一病。但“词”这玩艺儿本身就离不开卿卿我我,所以于清真先生亦可以无讥。再则,周氏翻新的本领也确乎不凡,正可为我们初学填词的人借镜。于是更可以存而勿论了。
最后,我愿意说句买椟还珠的话,即“《清真词释》虽好,而自序尤佳”是也。读《清真词》而不读平伯师的《清真词释》,犹可言也,读《清真词释》而竟不读《自序》,那真如入宝山而空回,未免为笨伯矣。原书具在,读者盍一验之,便知吾言之不谬也!
戊子重阳后二日宣南城西隅写讫。
“填词”的倡导者
及周邦彦出,不但在格律上使词与乐府合流;就是在风格、内容上,亦能融化诸家长处,使词雅俗共赏。这是因为周邦彦一方面是当朝乐官,高居领导地位,手订古今词调,自作亦典雅严整,极为时人推崇,历久不衰。另一方面他首重协乐用韵,为词立下严密法度,不管填旧词或自制曲,皆有定型,用字句韵,皆有定格。《四库提要》说:“邦彦妙解音律,为词家之冠,所制诸词,不独音之平仄宜遵,即仄字中上去入三声,亦不容相混,所谓分寸节度,深契微芒。”所以不但南宋姜、史词派,奉为圭臬,就是到了清代,仍有人奉为祖师,故周邦彦是位“填词”的倡导者。
不可否认的,美成富有文学天才,加上他的博览群书,遣词用语,更能融合历代诗歌中最优美的素质,而且又精明音律,自度新声,所以在创作上给她一个莫大的助力。清真词一般说来,音律精整,铺述瞻丽,刻划工致,字句锤炼,描摹物态,曲终其妙,词法讲究,结构曲折。词由晚唐,五代到宋初,是令词独盛的时期;慢词到了柳永,苏轼以后才盛。但当日的慢词,多为自度,在音律字句上,并没有达到严整的阶段。因此,在同调的词中,字句长短常有不同。这种情形到了秦观,贺铸之后,渐趋严整,直到美成出,以经通音律的天才,从事审音度调的工作〔他做过管理全国音乐的大晟府官职〕,因而才达到严整的阶段,足为后世的准绳。
“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檃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陈振孙)
朱祖谋说:“两宋词人,约可分为疏、密两派。清真介在疏、密之间,与东坡、梦窗分鼎三足。”〔朱评《清真词》〕
周邦彦是宋词的集大成者,号清真居士,因此他的词作被称为“清真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轼〕秦〔观〕之终,后开姜〔夔〕,史〔达组〕之始。” 卢前《词曲研究》亦说:“一来这时是慢词成熟的时候;二来由他开了南宋词坛的局面,正是继往开来,惟他独尊。”这些话虽夸张,也有其真实性。事实上,宋词由初期晏殊、欧阳修的婉约,到张先、柳永的慢词兴起,都未脱晚唐、五代艳习;苏轼豪放杰出,不受音律约束,以诗为词,遂大变词的风貌与内容。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