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潘建伟

潘建伟,男,汉族,1970年3月生,浙江东阳人,1992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 8月加入九三学社,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7年—1995年,潘建伟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在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13年1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15年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2024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

潘建伟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潘建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

出生日期:1970年3月11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维也纳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编辑

1987--1992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

1992--1993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助教

1993--1995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5--1996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

1996--1999年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9--2000年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博士后

2000--2001年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高级研究员

2001--2012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其间:2003--2008年兼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玛丽·居里讲席教授;2008年至今兼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荣誉教授)

2012--2013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近代物理系教授

2013--2015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近代物理系教授

2015--2017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近代物理系教授

2017--2020年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近代物理系教授,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其间:2019--2020年中央党校第47期中青班学习)

2020--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近代物理系教授,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常委,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副主席,安徽省第九、十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十一、十二届委员会主委;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第十二届政协常委 ,第十三届安徽省政协委员。

职务任免

编辑

2023年12月,九三学社安徽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潘建伟同志不再担任九三学社安徽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委员的决定。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潘建伟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及纠缠交换、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首次实现三、四、五、六、八光子纠缠;首次实验验证GHZ定理;提出利用现有技术可实现的量子纠缠纯化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实现突破大气等效厚度的量子纠缠和量子密钥分发;先后实现绝对安全距离超过100公里和2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及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提出基于冷原子量子存储的高效量子中继器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利用冷原子系综实现高品质的单光子和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利用多光子纠缠实现重要的量子算法和突破经典极限的高精度测量;实现任意子分数统计的量子模拟。

2022年8月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包小辉、张强等,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相距直线距离12.5公里的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上海技物所、新疆天文台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量级,可满足目前最高精度光钟的时间传递要求。

2023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

2024年1月25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相当于数十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的锶原子光晶格钟。据公开发表的数据,该系统不仅是当前国内综合指标最好的光钟,也使得我国成为第二个达到上述综合指标的国家。

2024年2月,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人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朝着理解高温超导机理迈出重要一步。2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2024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利用“自底而上”的量子模拟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高效开展更多、更新奇的量子物态研究提供了新路径,助力推进“第二次量子革命”。 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首次验证了该体系中的反铁磁相变,朝着获得该模型低温相图、理解量子磁性在高温超导机理中作用迈出重要一步。7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该成果。 9月,潘建伟、窦贤康、张强和薛向辉教授等人组成的交叉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级的开放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该技术可应用于监测大尺度范围的地球大气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还可以扩展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用于全球尺度的温室气体监测和精确校准。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 。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潘建伟在《Nature》《Science》《PNA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并受国际权威综述期刊《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邀请先后撰写关于多光子纠缠实验和现实条件下量子通信安全性的综述论文。

成果奖励

根据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潘建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时间

项目

奖项

2016年

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人才培养

教学建设

1997年起,潘建伟每年假期回到科大讲学,为中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带动研究人员进入该领域。他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送出国门,到德国、英国、美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学习锻炼;他在繁忙工作中参加了很多科普活动,还创办了以科普为目的的墨子沙龙。

科技投入

潘建伟认为,国家还应进一步加大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要最大限度把归国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就要对他们有耐心和信心,给予他们取得成果的时间;要做的是优化整合资,使效益最大化,同时鼓励科学家努力打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良性通道。

学生培养

截至2019年10月,潘建伟团队已经累计培养了140多名博士 ;此外,他指导的博士生金贤敏所撰写的论文《远程量子通信的实验研究》,获“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

授予方

2001年

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中国科学院

2003年

奥地利科学院施密德奖

奥地利科学院

2004年

欧盟玛丽·居里杰出研究奖

欧盟

2004年

德国洪堡基金索菲亚奖

德国洪堡基金

2004年

第八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

中国科学院

2004年

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2005年6月

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欧洲物理学会

2005年8月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2006年3月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中国科学院

2006年10月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青联

2010年

全球青年领袖

世界经济论坛

2012年6月

国际量子通信奖

量子通信、测量与计算国际学术大会

2012年9月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2013年10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何梁何利基金

2016年1月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报》

2017年2月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组委会

2017年9月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

2017年9月

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感动上海组委会

2017年12月

中国留学人员50人

教育部、中科院

2017年12月

十大科学人物

《自然》

2018年4月

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时代周刊》

2018年8月

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2018年11月

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

中共中央

2018年12月

改革先锋称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8年12月

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

全球化智库、中国人才研究会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

2019年4月

墨子量子奖

墨子量子科技基金会

2019年9月

最美奋斗者

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社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

2019年12月

中国海归70年70人

全球化智库、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

2020年4月

蔡司研究奖

蔡司

2022年1月

杰出研究校长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影视作品

编辑

2024年1月24日,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式在北京中关村举行。该纪录片出品人是潘建伟、饶毅、施一公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职务

2007年5月—2012年5月

九三学社安徽省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7年12月—2012年12月

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2008年1月—2013年1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安徽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0年6月—2015年6月

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2012年5月—2017年7月

九三学社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2年12月—2017年12月

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3年1月—2018年1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安徽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3年2月—2018年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

2014年8月—2019年12月

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2015年7月—2020年8月

第十二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2016年6月—2021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7月—2022年6月

九三学社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7年12月—

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4月—

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

2018年11月—

西安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2021年1月—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

2021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22年7月—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首届科学委员会委员

2022年6月—

九三学社安徽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2年12月

九三学社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提名)

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席

2023年1月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

2023年6月

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院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24年5月

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人物评价

编辑

潘建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以及多光子纠缠操纵等量子信息实验领域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九三学社评)

潘建伟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感动中国颁奖词)

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潘建伟系统性创新工作赢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 (《人民日报》评)

潘建伟是国际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谦和专注,高深晦涩的量子力学,经过他的演绎,变得通俗易懂。 (新华网评)

对于“量子之父”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他和他的量子研究,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媒体和众人的眼球。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保持初心,必须有责任心,必须有无穷的耐心,去理解这个宇宙究竟是怎样的。这是科学探索的动机,也是他能成为中国优秀量子物理学家的动机。而他的这些成就,正是因为他对祖国的挚爱,因为他对科学的痴心。 (中国数字科技馆评)

潘建伟这位中国量子力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厚厚的眼镜片后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说起话来嘴角一抹微笑。中国从量子通信领域的追随者到领军者,他功不可没。 (《人民政协报》评)

下一篇 蒋一

上一篇 舒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