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扎(彩布拧台) 编辑
彩扎(彩布拧台),河北省邯郸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彩扎(彩布拧台)在明代永乐年间由山西移民带入当地,其技艺手段主要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用各色花布拧扎仿古戏楼及表演场面,直接用各色布料进行装裱,色彩装饰因地域的变化而各具特点。
2008年6月7日,彩扎(彩布拧台)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66。
中文名:彩扎(彩布拧台)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河北省邯郸市
遗产编号:Ⅶ-66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保护单位:邯郸市邯山区文化馆
据艺人口传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山西迁民时带来此技艺;二说在元代(1271—1368年)时,彩布拧台这项技艺在冀南的一些乡村已初具规模。故最迟始于明代,发展到清末彩布拧台技艺趋于完善。直至1952年,彩布拧台的发展逐渐成熟。
造型特征
彩布拧台先用木头搭建成戏台的框架,再用布匹拧扎成各色的造型。所搭建的戏台一般高十米,宽十三米,深十米。拧扎一座戏台大约需两千多块花布,拧扎出精美的造型,如小檐、走水、庙脊、屏风等,呈现出一座绚丽多彩的布拧宫殿。任何部位都是用花布拧扎而成,其造型千姿百态。
工艺特征
彩扎(彩布拧台)
彩布拧台拧扎技艺娴熟,用不同的编织技法拧扎成多样的艺术造型。拧扎时采用各色土布,多以红、绿、黄、蓝、黑色为主,整体色调为红色调。一般采用钉串的编织技法。钉是指用针线或者其他的材料把两部分编织的材料固定成一个整体;串是指将两者拢合,并不连成一体。将不同颜色的土布裁成长方形,卷成长条状,一般拧扎一个图案需多个长布条,根据不同的设计,拧出不同造型,并用细布条固定。拧编出精美而又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题材特征
彩布拧台多用于戏楼和阁楼上。拧成的图案如历史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黑体汉字、崇拜图腾、名贵植物等,其造型形象生动,以假乱真。拧出的 “二龙戏珠”“白鹤献寿”“丹凤朝阳”等艺术造型,别具一格,活灵活现。特别是“三看匾”更具特色,堪称一绝。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看匾额则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图案,从左面望去一条蓄势待发的龙映入眼帘,从右面望去则是一只凶猛的老虎,另一面看则是“娱乐亭”三个字,故名为“三看匾”。艺人们还拧扎了多种人物造型,其造型独特,惟妙惟肖。
彩布拧台拧扎时间多在农历二月初八大隐豹庙会上,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动工,一直到二月初八庙会前竣工,前后时间一月左右。拧彩布戏楼时,全村人都会主动加入其中。一般情况下,由民间艺人组织一个临时机构,发动大家准备相关物资,而后各家各户“攒布”送到“布房”,由专人负责登记上账,布上缀名以便用后归还。然后,送到“花草房”里由巧手的村民分出各色花布,根据需要拧出各种图形以备用,待栽好架杆便开始拧台。此项活动需大量的人工、布匹、绳子、架板等物,均由各家各户及附近村庄捐助。
传承价值
彩布拧台是民间手工技艺的写照,是冀南地区古老民间手工艺的历史遗存,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对于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对民俗学的研究和促进民间手工艺美术的发展都有一定价值。
传承人物
周廷义,男,生于1942年2月12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彩扎(彩布拧台),河北省邯郸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邯郸市邯山区文化馆获得“彩扎(彩布拧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彩扎(彩布拧台)”项目保护单位邯郸市邯山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重要展览
2017年1月3日,彩布拧台在河北博物院参与展览。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