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会(苇子灯阵) 编辑
灯会(苇子灯阵),河北省邯郸市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苇子灯阵是一种将工艺制作与舞蹈表演有机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流传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以西的义井镇东王看村。相传原磁县贾壁村一带战国时期已有逢年过节演出苇子灯的风尚,到了明代,邻近的东王看村村民前往贾壁村观看表演时学得灯艺。从此苇子灯开始在东王看村流行,而贾壁村的苇子灯表演却慢慢失传了。 苇子灯阵多在春节期间表演,每年一进腊月,东王看村村民就开始采购灯油、红绿纸等材料,剪贴铰装,精心制作灯阵道具,将丰收的心情融入艺术之中。
2008年6月7日,灯会(苇子灯阵)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81。
中文名:灯会(苇子灯阵)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河北省邯郸市
遗产类别:民俗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Ⅹ-81
灯节
“苇子灯阵”表演与战国时期的名相蔺相如有关。 相传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区贾壁村,离赵都邯郸城百十余里,策马不多时即到。蔺相如乡情很重,逢年过节,总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乡亲,与民同乐。每到元宵之夜,他准会把自家的宫灯挂在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观赏。天长日久,宫灯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当时,蔺相如家乡一带盛产芦苇,百姓们便就地取材,仿照宫灯做成苇子灯。而到了明朝,与贾壁村一山之隔的峰峰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时,就能瞧见山下贾壁村表演的苇子灯。王看村民就暗暗记住了苇子灯的鼓点。从那以后,贾壁村的苇子灯衰落,而王看村的苇子灯却红火起来,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活动流程
元宵节是表演苇子灯阵的高峰期,届时东王看村村民披红挂彩,欢天喜地地出门观看,场景热闹非凡。苇子灯阵由年轻体壮的小伙子32人于夜间表演,其中24人擎苇子灯,8人提小灯笼,通过灯的流动形成各种图案或字样,场面十分壮观。表演中需用到9盏小灯笼、24杆苇子灯等道具及墩鼓、小钹、大钹、小锣等打击乐器。传统的苇子灯阵节目有《跑圆场》《四马投唐》《八门套九星》《倒卷帘》《二龙出水》等,表演者还可以组合出“天下太平”等多种字样。
道具制作
邯郸苇子灯的灯架为苇杆扎成,再用荆条加固,形似宫灯,上绘文字、花卉和人物。灯外饰有一串串红黄绿搭配的纸花,为柔软的皱纹纸所做。灯杆原为木杆,现改为竹竿,用彩纸装饰成螺纹状。灯头为六角六面的圆柱形,高约0.5米,直径0.3米,灯杆长4米,原为三四杆粗苇捆绑,后为木杆或竹裘。所有蜡烛均由邻近石臼村马德清家使用上等羊油特制,不流蜡油,每支约半斤重。
传承价值
苇子灯阵以艳丽的装饰、粗犷的表演营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展现出流行地民间文化的质朴风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传承现状
制作苇子灯的老艺人已经由原来的十几个减少到两三个,但是如今制灯、扎花的费用由村里承担。得益于政府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政策,村里元宵节的苇子灯阵表演越来越红火了。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邯郸市峰峰矿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蔺文艺,男,汉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会(苇子灯阵)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序号:03-1474。
重要活动
2015年3月4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举办“苇子灯阵”展演和转“王看灯地”活动,热闹迎接元宵节。
2017年2月11日,峰峰矿区义井镇西王看村、山底村在元宵节当天举行了苇子灯阵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三万多名观众
2019年2月19日,邯郸峰峰矿区东王看村上演了一场苇子灯阵表演,随着鼓声奏起,东王看村40多名中青年女子组成的苇子灯阵闪亮登场,共同庆祝元宵佳节。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