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士拉 编辑
巴士拉(阿拉伯语:البصرة;英语:Basrah),为伊拉克巴士拉省省会,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的夏台·阿拉伯河西岸,南距波斯湾55公里,是伊拉克第一大港及第二大城。建于635年,曾被战火摧毁,891年被重建。2003年时,全省人口估计约2600000人,而巴士拉城则有约1880000人。
巴士拉是连接波斯湾和内河水系的枢纽,曾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巴士拉一度有一定规模的曼达教徒(Mandaean)的社区,但由于自2003年以来的动乱和教派歧视原因,大部分曼达教徒离开了巴士拉地区,逃到了邻国或西方国家。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477名。
中文名:巴士拉
外文名:阿拉伯语:البصرة;英语:Basrah
别名:勃萨罗,巴斯拉
行政区类别:省会城市
所属地区:伊拉克巴士拉省
地理位置: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的夏台·阿拉伯河西岸
面积:181 平方公里(70 平方英里)
下辖地区:阿沙尔、巴士拉和迈阿吉勒
政府驻地:阿沙尔区
电话区号:(+964) 40
人口数量:260 万(截至2003年)
著名景点:巴士拉清真大寺
机场:巴士拉机场
方言:阿拉伯语
时区:+3GMT
伊拉克重镇——巴士拉
巴士拉建于636年,之后逐渐成为文化和贸易中心。利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下游沼泽地带的芦苇和椰枣树叶作原料,建立了造纸厂。郊区是伊拉克枣的重要产区,农产品以枣、玉米和稻米等为主。交通便利,属巴格达铁路终点站和重要的国际航空站。有人工航道直通波斯湾,可停泊10艘远洋船只。城市由阿沙尔、巴士拉和迈阿吉勒3个部分组成。阿沙尔区是当地政府和各国领事馆所在地,也是全市金融、商业中心;巴士拉区集中了学校、医院和住宅;迈阿吉勒区为交通运输中心和对外窗口,设有现代化的飞机场、海港和火车站。635年阿拉伯军队征服伊拉克,636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年在位)建为军营,后遂发展为城镇。在8-9世纪时,成为阿拔斯王朝的贸易和宗教学术文化中心。10世纪宗教哲学团体“精诚兄弟社”也创建于该城。巴士拉曾是伊斯兰教各教派和学派学术文化汇集和交流的中心之一,在伊斯兰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市内清真寺林立,著名的有巴士拉清真大寺等。
巴士拉新城由巴士拉、阿沙尔和马吉勒组成。现为工业、金融和对外贸易中心。中国古籍《太平寰宇记》《四夷路程》等对巴士拉均有记载。
位置境域
巴士拉 (Basrah) 是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伊拉克最大的港口城市,南距波斯湾120公里,是连接波斯湾和内河水系的枢纽。
巴士拉
水文
巴士拉位于伊拉克的东南端底格里斯河 和幼发拉底河交汇的沙台·阿拉伯河西岸。 巴士拉市风景如画,市内水道和运河纵横交错,曾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是伊拉克著名的旅游胜地。
气候
巴士拉属于亚热带沙漠气候,受北信风带和副高交替影响,常年干旱,但相比热带沙漠气候而言,一月气候更凉爽,约4~16摄氏度,7月极其炎热,平均高温均在40摄氏度以上。年平均气温为23度,极端高温出现在1921年7月8日,为58.8摄氏度。
巴士拉
据史学家考证,巴士拉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但作为现代化港口,巴士拉港在1914年才开始动工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占据了巴士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曾通过巴士拉向苏联方面发送军需物资。城市由阿沙尔、巴士拉和迈阿吉勒3个部分组成。阿沙尔区最大,是当地政府和各国驻巴士拉领事馆的所在地,也是全市的金融、商业中心;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区都集中在巴士拉区;迈阿吉勒区是交通运输中心和对外联系的窗口,设有现代化的飞机场、海港和火车站。
二战后,随着伊拉克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巴士拉附近地区石油的开采,巴士拉市成为伊拉克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和石油出口的中心。巴士拉港也逐步建设成为波斯湾沿岸首屈一指的现代化港口。作为伊拉克的交通枢纽,在巴士拉有铁路直达首都巴格达,也有公路和民航与阿拉伯国家相连。
2007年9月3日,英军撤离巴士拉
然而,在两伊战争期间,巴士拉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港口设施被关闭,炼油厂及市内的许多建筑均遭毁坏。特别是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巴士拉城再次遭受严重摧残。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英等国在伊拉克南部北纬33度线以南设立了“禁飞区”,巴士拉被圈在“禁飞区”内。十几年来,美英一直以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对伊军事和民用设施进行轰炸,巴士拉首当其冲,一直是英美实施军事打击的主要目标。由于联合国的经济制裁和英美对其实施军事打击,使巴士拉的经济陷入困境,就连基本的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也难以维系,这座昔日“东方的威尼斯”已成为一个“干渴之城”。如今,美国的炸弹使巴士拉再次经受战火的煎熬。
现为伊拉克的石油化工中心,有聚乙烯厂、炼油厂、石油气液化厂、化肥厂、苛性钠厂,还有钢铁、纺织、造纸、船舶和机车修理等工业。
1980年初在这里建成的伊拉克第一座钢铁厂,年生产能力为40万吨,约可提供全国所需钢铁的一半。新建的造纸厂,利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沼泽地带的芦苇和丰富的椰枣树叶作原料,生产各种纸张。郊区是伊拉克椰枣的重要产区,素有“椰枣城”的称号。
交通便利,是巴格达铁路的终点站和重要的国际航空站。建有人工航道直通波斯湾法奥港,可停泊10艘远洋船只。
自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兴起以来,这里哲人辈出,文风蔚然,伊斯兰教的穆尔太齐赖派、早期的苏菲神秘主义皆产生于该城。阿拉伯语法学家哈利勒·伊本·艾哈迈德和西拜维、文学家艾布·努瓦斯和艾布·乌拜德均出生于巴士拉,伊斯兰教教义学家哈桑·巴士里和伊本·阿拉,文学家伊本·穆卡法、贾希兹等,均在该城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招收门徒,传播伊斯兰学术文化,遂形成了圣训学、教法学、语法学和文学的巴士拉学派,其影响波及各地。
世界热极:巴士拉(伊拉克)最高记录:58.8℃
形成原因:巴士拉位于伊拉克,是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沙漠里的沙子比热小,白天温度上升快,储热能力强,且热量不易向地下传递。
该地的信风是由广阔的亚欧大陆吹来的离岸风,水汽含量少,不能增加降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