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仁之 编辑
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2013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枣强,籍贯山东恩县,中国共产党党员,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1936年从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40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获文硕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1949年从利物浦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燕京大学;1952年转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1960年带领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部分师生对宁夏盐池、灵武一带的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状况进行调查;1963年—1972年完成从内蒙西部经河西走廊一直到新疆南部的沙漠考察;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3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侯仁之长期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环境变迁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
1948年,在利物浦大学求学的侯仁之
1911年12月6日,侯仁之出生于河北枣强,籍贯山东恩县(现平原县恩城镇)。1931年,从河北老家转学,入读通州潞河中学。
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
1936年,从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同年,留校继续攻读硕士。
1940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获文硕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1946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专攻历史地理学。
1949年,从利物浦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燕京大学。
1952年,转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
1960年,带领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部分师生对宁夏盐池、灵武一带的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状况进行调查。
1963年—1972年,完成从内蒙西部经河西走廊一直到新疆南部的沙漠考察。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13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50岁时的侯仁之
侯仁之运用新的理论方法进行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把过去在探讨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研究工作上升到新的高度,提出了新的见解。1949年,侯仁之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为基地,开始探索新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把历史地理研究依托在地理科系,使研究历史上的地理问题这门学问,从原来的史学附庸地位解脱出来,吸收现代地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拓展学科视野,打开研究思路。在理论上阐明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指出传统沿革地理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区别,使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侯仁之将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推向新阶段。在对北京的研究方面,以现代地理学的观察角度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深刻地理原因,考察了北京的环境特点,并对传统北京城的平面结构进行了分析。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为当代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表现于将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的工作中,他对北京市的水利建设、旧城改造做出了贡献。除北京之外,侯仁之还参与了承德、邯郸、淄博、芜湖等城市的规划研究,对这些历史名城的改造建设工作提出了见解。
侯仁之开创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他多次深入毛乌素、乌兰布和等干旱、半干旱地带,细致考察沙海之中掩藏的人类活动遗迹,揭示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沙摸化形成的影响规律。
20世纪80年代,侯仁之强调了历史地理学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作用,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段可以从全新世早期开始,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全过程。指导了对承德、围场、赤峰等地区的环境变迁研究。
学术论著
侯仁之(左3)和学生们在一起
侯仁之代表作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四论》和《北京历史地图集》等 。其他部分著作参考如下:陈光中.侯仁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01):121-126.
侯仁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地理学报,1979,46(4).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2(01):75-82.
侯仁之.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规划,1983(1):13.
侯仁之与季羡林(右)
侯仁之.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20.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
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63―1595.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侯仁之.燕京大学人物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任继愈,戴逸,侯仁之,等.《续修四库全书》出版的重大意义.中国图书评论,2002(6):5.
1997年,侯仁之与北京建城记,碑文为侯仁之所写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4):108-112.侯仁之.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探.城市问题,1987.
侯仁之.试论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上).CNKI,2007.
侯仁之,吴良镛,谢凝高,等.保护泰山,拆除中天门—岱顶索道.中国园林,2000.
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北京三联出版社,2009.
学术交流
左起石泉、侯仁之、张玮瑛
1980年—1996年,侯仁之数十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主要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荷兰等国,介绍中国地理学史的专题研究和中国古代地理学家的成就;做过关于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和城市规划以及中国西北沙区历史地理考察的学术讲演等等。 其部分学术活动参考如下: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57年 | “今日的大学”国际讨论会 | 南斯拉夫 |
1958年 | 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六省区治理沙漠规划会议 | 呼和浩特 |
1959年 | 中国科学院年度工作计划会议 | 北京 |
1961年 | 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治沙科学研究总结会议 | |
1963年 | 中国地理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支援农业学术年会 | 杭州 |
1964年 | 中国科学院治沙队讨论会 | 北京 |
1964年 | 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域地理会议 | 兰州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 | 北京 |
1981年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二次沙漠化防治讲习班 | 中国 |
1981年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交流 | 加拿大 |
1981年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问交流 | 美国 |
1982年 | 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 | 上海 |
1983年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兰州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和沙漠化防治试验成果评议会 | |
1984年 | 联合国沙漠化防治第三期讲习班 | 北京 |
1990年 |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视察团 | |
1990年 | 第三届世界沙漠开发大会 | |
1996年 | 卡莱门麦肯纳学院国际讨论会 | 美国 |
承担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1988年 | 北京平原早期开发的自然环境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1989年 | 从找寻历史遗迹、选址和考古价值方面入手,对位于中国北方的两座清朝花园在园林历史和地理方面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 国家地理学会基金 |
20世纪90年代 | 清代前期开辟围场的地理条件及其环境演变 | 国家教委博士点项目 |
1995年 | 全新世以来冀辽蒙接壤及毗邻地区人地系统形成过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1998年 | 我国北方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机制 | 国家“九五”重点项目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65年 | 毛乌素沙漠调查 | 入选“教育部22所直属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生产展览会成果展” |
1986年 | 《北京历史地理图集》 | 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侯仁之先生做关于北京的讲座
侯仁之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完整的地理学学科体系 ,创建了历史地理学专业 。讲授课程
1949年,侯仁之在燕京大学任教,开设“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
1950年,侯仁之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兼课,讲授“中国历代都城的规划建设”、“市镇地理基础”等课程。
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历史地理学”等课程。
侯仁之在北京大学讲全校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等课程。
学生培养
1995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学与学生合影
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 ,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尹钧科教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韩茂莉教授 ,北京地理学会副秘书长朱祖希 ,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孝聪教授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司徒尚纪教授 ,中国古都学会朱士光会长等都是侯仁之的学生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84年 | 英国利物浦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
1999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
1999年 | 美国地理学会乔治•戴维森勋章(The GeorgeDavidson Medal) |
2001年 |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检委员会主席奖” |
2004年 | 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
2006年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 |
2006年 | 蔡元培奖 |
2009年 | “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证书、奖状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4年 | 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委员 |
1963年 | 中国地理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支援农业学术年会主席 |
1963年—1979年 | 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1964年 | 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域地理会议开幕式主席、分组讨论组组长 |
1978年 |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科学考察队业务指导 |
1979年 |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79年—1985年 | 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1980年 |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
1983年—198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8年—1993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4年 | 《环境变迁研究》主编 |
2004年—2008年 | 中国地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
2009年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友会理事会顾问 |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名誉会长 | |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国际地理学会联合会及科学史与哲学国际协会所属地理学思想史专业工作委员会常任委员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 |
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 |
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发展战略顾问组顾问 | |
《地理学报》编委会主任 | |
国际地理学会学术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 |
圆明园学会会员 | |
中国古都学会顾问 | |
《地理小丛书》主编 |
家庭背景
侯仁之和弟弟侯硕之(右)在清华气象台前留影
侯仁之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毕业于协和大学;侯仁之的母亲自幼受到外祖父的教育,知书达理。父亲工作忙碌,侯仁之大部分童年是与母亲一起度过的,侯仁之幼时体弱,数次辍学,所幸母亲注重对侯仁之的启蒙教育 ,准备了许多课外读物,订阅了上海基督教“广学会”出版的儿童刊物《福幼报》,并讲述《旧约圣经》中的小故事,培养他的阅读兴趣。侯仁之初中毕业的时候,母亲去世 。侯仁之的弟弟是侯硕之 。
婚姻家庭
2000年10月,侯仁之夫妇在京郊莲花池畔留影
侯仁之的妻子是张玮瑛 ;长子侯方兴 ;女儿侯馥兴 ;小儿子侯凡兴 。1957年,谭其骧(左)与顾颉刚(中)、侯仁之合影
“侯先生(侯仁之)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地理学家与学界泰斗,是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奠定了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开辟了崭新的学术领域,成为中国国内外学界共同敬重的一代宗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评)“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评)
“侯仁之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对北京城市规划、水利建设、旧城改造、古遗址保护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何梁何利基金委员会评)
“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评)
“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国际知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在把中国古代沿革地理改造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评)
1994年, 与吴良镛(右)、任震英(左)相聚
“侯博士(侯仁之)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他坚持出版研究著作,并积极培养年轻的地理学者。他的著作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领域,这使他成为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评)“ 侯仁之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创者之一,是京津城市规划建设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评)
行星命名
潞河中学“仁之楼”
2019年11月8日,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并发布国际公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07年8月16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09295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侯仁之星”。用侯仁之的名字来命名永恒的行星,体现了其科学精神的永恒,也是对未来科学家的精神鼓舞。建筑命名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仁之楼”,以潞河中学校友侯仁之命名。仁之楼是学校图书馆、信息教室、会议室、报告厅和天文台所在综合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