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隼 编辑

隼科隼属动物

猛隼猛隼

猛隼(学名:Falco severus):为隼科、隼属的鸟类。体形大小与燕隼相似,是小型猛禽,体长25-30厘米,体重180-250克。头部和飞羽为黑色,其余上体均为石板灰色虹膜为黑褐色,嘴淡蓝灰色,先端黑色,跗跖与趾为黄色,爪黑色。猛隼一般生活于多树的山脚,栖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主要以鞘翅目昆虫、小鸟和蝙蝠为食,也吃老鼠和蜥蜴等。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菲律宾、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等地,在中国仅分布于广西、海南、云南、新疆和西藏的少数地点。

(概述图参考来: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猛隼

拉丁学名:Falco sever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索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隼形目

科:隼科

属:隼属

种:猛隼

亚种: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Horsfield, 1821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外文名:Oriental Hobby

形态特征

编辑

猛隼

猛隼头顶、头侧、枕、后颈和上背黑色,到下背、腰、翅覆羽、尾上覆羽和尾羽逐渐变为暗石板灰色或淡灰色。具黑色羽轴纹;中央尾羽灰色,具黑色模糊的横斑,老鸟仅具1道黑色亚端斑,外侧尾羽内翈具显著的黑色或肉桂皮黄色横斑;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内翈具红棕色或淡灰棕色横斑和斑点,内侧次级飞羽与背同色。微沾浅棕色,其余下体暗栗红色,胸侧微具黑色羽干纹,翼下覆羽和腋羽暗栗色。

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上体较暗,下体从胸开始往后到尾下覆羽具粗著的黑色羽干纹。

虹膜黑褐色,嘴淡蓝灰色,先端黑色,跗蹠与趾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68-249克,体长258-300毫米,嘴峰18-19毫米,翅221-238毫米,尾95-110毫米,跗蹠30-33毫米。

猛隼

栖息环境

编辑

栖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海拔高度在海平面至2600米。

生活习性

编辑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主要以鞘翅目昆虫、小鸟和蝙蝠为食,也吃老鼠和蜥蜴等。主要在空中一边飞行,一边追捕猎物,捕到后直接带到树上去啄食。捕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中午天热的时候多休息。

叫声:似黄爪隼的哭叫声——“ke-ke-ke-ke”。

分布范围

编辑

留鸟

留鸟: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爪哇、巴厘岛、巴布亚和苏拉威西)、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泰国和越南。

非繁殖地:斯里兰卡。

游荡(非繁殖地):新加坡。

游荡:孟加拉语、文莱、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马来西亚和帕劳。

中国

在中国仅分布于广西、海南、云南、新疆和西藏的少数地点。各地均极罕见,其中在云南为夏候鸟或留鸟,而海南东方的记录仅是早期文献的记载,新疆的记录也可能是鉴定有误,或者是偶见的迷鸟。2013年10月至11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观察记录到猛隼2只。

猛隼分布图 猛隼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繁殖期为4-6月。通常利用位于陡峭悬崖边上的高大树木上的乌鸦以及其他鸟类的旧巢,偶尔也在悬崖的岩石边自己筑巢,但巢极为简陋而粗糙。每窝产卵3-4枚。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5天。

亚种分化

编辑
猛隼(2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猛隼巴布亚亚种

Falco severus papuanus

A.B.Meyer&Wiglesworth,1893

2

猛隼指名亚种

Falco severus severus

Horsfield,1821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2001年,猛隼调查初步的种群规模为1,000-10,000只。虽然在该范围的部分地区,该物种似乎以非常低的密度出现,但在该范围的东端,目击事件更为频繁,成熟个体的总数接近1,000是合理的(G.Dutsoninlitt.2021年)。

趋势论证:该物种在印度已明显减少(A.Rahman,R.Bhargavain litt.2021年),西高止山脉没有可靠的20世纪或 21 世纪记录(Praveen J.in litt.2021),表明任何迁移人口可能不再存在。这种明显的范围收缩的原因尚不确定,但人们认为是森林丧失是导致下降的原因(Ferguson-Lees和Christie2001年)。在2001年至2020年期间,该物种范围内的森林覆盖面积减少了9.1%(2021年全球森林观察)。截止2020年,相当于三代(11.73年)损失了5.7%。2016-2020年间,森林覆盖面积减少了3.5%(2021年全球森林观察),相当于10%的未来三代预测。该物种利用其他栖息地进行狩猎,但主要在森林中筑巢(Ferguson-Lees和Christie2001)。对该物种没有其他已知的威胁,因此最大的怀疑减少率被设定为森林损失率。

下一篇 褐翅鸦鹃

上一篇 鹊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