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蚶 编辑
毛蚶是蚶目蚶科毛蚶属贝类,俗称毛蚬子、泥蚶、麻蚶子。贝壳中形,两壳膨胀,左壳大于右壳;壳顶部膨大,位于背部中央之前;壳的前部短,壳表有31-34条规则的放射肋,肋平,肋间沟有生长刻纹;左壳的刻纹较粗糙;壳表被以毛状棕色壳皮,在边缘处的肋间沟内更明显;壳内前肌痕近菱形,后肌痕略呈扇形;壳内缘有粗的缺刻;铰合部直,铰合齿,前后端者大;韧带面呈菱形。毛蚶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在中国渤海(河北,唐山,秦皇岛,天津一带)、黄海(山东半岛沿海一带)及东海(浙江舟山宁波沿海一带)也能看到其身影。栖息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浅水区,尤喜于淡水流出的河口附近,以4-8米居多。其用鳃丝过滤海水中的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生殖腺包在消化腺(内脏团)的周围,性成熟时雌体性腺呈(紫)红色,雄体呈黄白色,卵在海水中受精孵化。生活在渤海辽东湾的毛蚶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产卵。个体一次排卵量可达200万-300万粒,产卵水温多在25-27℃间。毛蚶是蚶科中重要的经济种,也是中国北部沿海主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已开展较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在2007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毛蚶" alt="
毛蚶"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5882b2b7d0a20cf431ad62a5d9435c36acaf2edd333c?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毛蚶
毛蚶 | 大毛蚶 | |
---|---|---|
体量 | 壳长40-50毫米 | / |
特征 | 贝壳中形,两壳膨胀,左壳大于右壳;壳顶部膨大,位于背部中央之前;壳的前部短,壳表有31-34条规则的放射肋,肋平,肋间沟有生长刻纹;左壳的刻纹较粗糙 | 贝壳小型到大型,似不规则四边形到椭圆形,不等壳或偶尔等壳。壳表有明显的放射肋。内侧腹缘有细齿状。绞齿盘薄而笔直,有许多细齿 |
图片 | 毛蚶 | 大毛蚶 |
毛蚶稚贝的栖息方式不同于成蚶,其需要经历一个时期的附着生活。稚贝通常以活体为附着物,有时也附着在一些固定悬浮的物体上。
节律行为
毛蚶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受水温的影响。毛蚶在初春活动较少,觅食强度弱,胃含物少,大部分是半胃。6月份以后活动频繁,尤其是繁殖前期,由于需要大量摄食,此时毛蚶的活动强度最大。
觅食行为
毛蚶为滤食性贝类,主要以圆筛藻、舟形藻等一些硅藻类浮游植物,桡足类附肢、双壳类卵和浮游幼体等有机碎屑为食。毛蚶的滤食能力较强,一只毛蚶每小时的滤水量可达5升左右。
毛蚶活动能力弱,不具备对饵料的追逐能力,只能凭借水流经鳃滤食,对饵料生物种类的选择性较差。毛蚶的鳃上着生有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食物颗粒的摄取是通过鳃与3种纤毛的组合运动来进行的,它可以保留粒径在特定大小范围内的颗粒,被选定的颗粒随后被运送到唇瓣,不被选择的颗粒由粘液包裹并以假粪的形式排出。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其摄食活动越强,新陈代谢越旺盛。毛蚶个体大小的差异并不引起食料组成的改变,主要食物组成成分比较稳定,其摄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其生活环境中饵料生物的变化。
潜沙行为
开始潜沙前,毛蚶自然撒落在底质表面并开始准备伸出斧足,此阶段平均用时15~25分钟,其间毛蚶基本保持静止不动的状态。
在潜沙阶段平均用时10~20分钟。毛蚶首先将贝壳缓缓张开,再伸出斧足,然后停留在底质表面,这种行为是毛蚶开始潜沙的标志。之后,毛蚶开始竖壳,利用斧足与底质表面产生的摩擦作用将壳竖起,腹缘朝下,壳顶向上。壳竖起后,毛蚶出现集群行为,原来零散分布的毛蚶聚集后再开始下潜。下潜时,毛蚶以开闭壳的方式通过前后摆动逐渐潜入底质中。潜入底质后,毛蚶以壳的后缘在底质表面形成水孔,竖立埋栖在底质中,此时潜沙行为结束。
移动行为
毛蚶为底栖贝类,移动性小,几乎终生生活于固定区域内。与成蚶不同,稚贝具有较强的移动能力,其在泥层表面移动爬行时,可爬行20厘米以上;其在水泥池池壁爬行时,可爬行100厘米以上。此外,稚贝还具有一定的自行移动的调节能力。在光线直射条件下,附着在阳面的稚贝逐渐向背面移动。
毛蚶分布图
毛蚶繁殖方式为卵生型,产卵量较大,壳长为3-4厘米的雌蚶一次可产卵250-300万粒。繁殖期间,雌、雄个体分别将成熟精卵从生殖孔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完成受精,浮游一段时间后附着变态为稚贝,再进一步发育为成体。受水温、饵料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海区的毛蚶繁殖期略有差异,但大都集中在7-9月,当水温达到22-24℃时开始产卵,水温为26.7℃左右进入繁殖盛期。中国辽东湾毛蚶的繁殖季节为7月上旬至8月末,此时水温为22-27℃,产卵盛期在7月15日-30日,水温为24-26℃。毛蚶生殖腺在繁殖期具有分批成熟、分批排放的特点,第一次排放量最大,高峰间隔约半个月,一般可排放3-4次。
在水温为(26±1)℃时,受精卵在15-18、20-25分钟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第二次成熟分裂;受精约30分钟时,雌、雄原核形成;35分钟时,雌、雄原核各自形成染色体组;40分钟时,受精卵第一次卵裂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55-60分钟时,受精卵第二次卵裂成1大3小4个卵裂球。
保护级别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种群现状
20世纪60-80年代,毛蚶资源量和采捕数量都很大,仅渤海湾资源蕴藏量就曾达数十万吨,1976年河北省毛蚶产量达到最高水平4.1万吨,不仅是渔业生产的重要捕捞对象,也是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进入20世纪80年代,受过度捕捞及生境破坏等因素影响,毛蚶资源和产量开始大幅度下降,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致危因素
过度捕捞:毛蚶除冰冻和酷暑季节外几乎长年可以进行采捕。因虾塘混养毛蚶的需要,刺激沿海地区的渔民和农民大量采捕毛蚶苗,致使毛蚶资源在蚶苗阶段就遭到破坏。此外,由于人类大量翻动海泥捕捞毛蚶,致使毛蚶的数量减少,剩余的毛蚶也因被海泥掩埋,时间过久而窒息死亡。
环境污染:沿海地区有烧壳灰的习惯,吸壳船的大量作业,破坏了毛蚶的生态环境。另外,机动渔船拖网作业长期不断地往返拖网,导致分布区的滩涂底质组成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毛蚶的附着和生活。
保护举措
保护水产种质资源:中国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主要生长繁育区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如在浙江省建立象山港蓝点马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毛蚶种质资源。
增殖:日本根据毛蚶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人工繁殖,提高毛蚶成活率。日本在浅水区养殖毛蚶,设计专门的收集装置收集毛蚶的卵子,之后将卵子运送到育苗床上,幼虫在此孵化,因被捕猎的危险下降,因此幼虫成活率较高。当幼虫长到约10毫米时,就将其转移到成蚶育苗床上,一年即可收获。
放流:为遏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改善沿海生态环境,中国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2020年中国辽宁省锦州市开展毛蚶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投放毛蚶幼贝苗种的规格为0.5厘米以上,共计投放毛蚶苗种6000万粒,分两次投放完成。
生态价值
毛蚶是沉降物摄食者,可以将沉降下来的有机物重悬浮加以利用。毛蚶对沉降物的摄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机物的积累,其将摄食的物质以组织生长、排泄物等形式重新分配,提高了生态系统物质利用效率。毛蚶代谢活动还可以排泄铵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废物,增加水体中无机营养盐的浓度。此外,毛蚶从水体中滤取大量的浮游物,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繁生而影响水体叶绿素含量和透明度。
经济价值
毛蚶的产量高、经济价值大,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重要的经济贝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几个国家陆续开展了毛蚶半人工采苗、室内人工苗种繁育、稚贝中间暂养、毛蚶室内无附着基苗种繁育等相关繁育技术的研究。2006年,中国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提出通过开展增殖放流工程以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到2022年,在中国辽宁省、天津市、浙江省等省市都相继开展了毛蚶增殖放流活动,毛蚶的产量得到提高,在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营养价值
毛蚶的味道鲜美,营养成分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其蛋白质含量达64%,比文蛤、翡翠贻贝、牡蛎的都高,与美洲帘蛤、缢蛏、泥蚶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仅低于马氏珍珠贝;糖含量达12.6%;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的是铁、锌、锰。另外,毛蚶中维生素B族含量丰富,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就开始从毛蚶中提取维生素B12。但是毛蚶在食用时曾经引起人类甲肝病毒感染。
药用价值
毛蚶的壳肉均可入药,作为中药可以治疗消渴病。由于毛蚶自身含有血红素,一直被看作养生补气的良品。1996年研究发现,毛蚶组织水解物不仅对于降低血糖血脂,治疗乳腺增生有较好的功效,而且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的作用。从毛蚶组织中所提取的多肽成分,也对于抑制肿瘤发生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毛蚶体内的血红蛋白不仅是一种携氧的载体蛋白,更有抗菌抑菌的作用,该抗菌蛋白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四联微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此外,毛蚶血淋巴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溶菌酶、凝集素、溶血素和防卫素等。
养殖条件
稚贝来源:利用采自滨州无棣自然海域成贝、在日照新慧育苗场繁育出的毛蚶稚贝,规格为1.0-1.5毫米。
池塘条件:工厂化育苗水泥池,单口面积25平方米和36平方米两种,水深1.4-1.6米,池底坡度10%左右,斜向出水口,有进排水、加热、控光和充气设施,每池布设16、20个散气石。毛蚶苗种培育车间分东西两个,东车间共26个池子25平方米(面积)×1.6米(深)、西车间一共52个池子36平方米(面积)×1.4米(深)。东车间以培育筛选的小苗为主,西车间以培育筛选的大苗为主。
室外虾池为面积1.5公顷左右的长方形土池4个,水深2米。
培育用水:抽取的自然海水在沉淀池沉淀后,经过沙滤池沙滤注入蓄水池,蓄水池进水口使用200目筛绢网袋再次过滤。水温18-28℃、盐度20左右。
水位控制:培育池水位控制在40-60厘米。
室内水泥池准备
池塘处理:水泥池事先用30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浸泡消毒,反复冲刷后注入用200目网滤的海水30厘米。
附着物铺设:选择自然海区滩涂的表层海泥作为附着物,经曝晒风干后备用。布苗和分池时使用的新池,应提前铺设附着物。海泥称好后在桶中加入开水冲泡0.5小时进行消毒处理,充分搅匀浸透后,用200目网袋过滤,然后按照100克/平方米将海泥均匀泼洒于培育池。泼洒海泥过滤液时,调大充气量,以使其均匀铺设于培育池中,泼洒结束后停止充气,让其均匀下沉。
室内培育期管理
水位控制:培育期间水位保持40-60厘米。
布苗倒池:布池时间根据育苗场生产情况,一般在7、8月份。布池时掌握小规格稚贝(1.5毫米以下)密度控制在150-200克/平方米,大规格稚贝苗种(1.5毫米以上)布池密度在250-300克/平方米。随着稚贝生长及时倒池疏苗,一般根据生长情况每隔10-15天倒池1次。倒池时将池水排干,在排水口用目数适宜的筛绢网(20-40目)在出水口接住排出的毛蚶稚贝。
光照调节:随着稚贝生长,光照强度由500勒克斯逐步增加至2500勒克斯。
充氧:苗种培育期间需连续充气,前期微气量,后期逐渐增大,气量大小以水面不出现沸腾状态为宜,既确保水体中溶氧充足,也避免将底泥搅起,给毛蚶创造稳定的生长环境。
换水:前期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60%,中后期每天换水3-4次,每次换水量70%-80%。
饵料供给:在室外蓄水池施洒生物肥水素培肥水质,通过控制换水量调节池中饵料生物密度。根据池中贝类密度与重量、饵料密度等情况及时调整换水量。
水质调节:定期对室外蓄水池和培育池塘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指标包括温度、盐度、溶氧、pH、化学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根据水质监测情况,及时采用泼洒微生态制剂、换水等方式进行水质调节。试验期间水质各项理化指标控制在:pH值8.0-8.5,比重1.018-1.023,溶氧>4毫克/升,氨氮<0.5毫克/升。
毛蚶稚贝室外池塘培育
清池:进水前,彻底清除池底污泥和杂草,平整池底,压实池沿,经20-25天曝晒,用漂白粉15-20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
肥水:进水口设60目筛绢网,毛蚶苗入池前1周进水。前期进水40-50厘米,施氮肥3-5毫克/升、磷肥0.3-0.5毫克/升,水色呈浅黄绿色,透明度保持25-30厘米。毛蚶苗入池后7-10天逐步将水加至1.5米,入冬前将水加满。
移养:壳长大于5毫米以上即移养到室外池塘进行培育。移苗时避开暴雨等恶劣天气,用小船将毛蚶稚贝均匀施撒在池塘中。
移养密度:壳长5毫米左右的毛蚶苗种,放养密度为1500粒/平方米;壳长7毫米以上的毛蚶苗种,放养密度为800-1000粒/平方米。
换水:根据池塘水色决定换水量,壳长<15毫米,日换水5-10%;壳长>15毫米,日换水15-20%。定期测量各项水质指标。
食物名称 | 毛蚶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135 千卡 |
蛋白质 | 15.9 g |
脂肪 | 2.2 g |
胆固醇 | 110 mg |
脂肪酸 | 1 g |
饱和脂肪酸 | 0.4 g |
多不饱和脂肪酸 | 0.6 g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0.3 g |
水分 | 66 g |
碳水化合物 | 12.9 g |
灰分 | 2.9 g |
叶酸 | 11 μg |
αE | 2.5 mg |
钠 | 870 mg |
镁 | 41 mg |
磷 | 140 mg |
钾 | 55 mg |
钙 | 60 mg |
锰 | 1.39 mg |
铁 | 113 mg |
铜 | 0.13 mg |
锌 | 4.1 m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01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07 mg |
烟酸(烟酰胺) | 1.6 mg |
泛酸 | 0.19 mg |
维生素B6 | 0.04 mg |
维生素B12 | 24.9 μg |
维生素E | 2.5 mg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