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编辑

清代黄宫绣所著的药物用书

本草求真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是清代黄宫绣所著的药物用书。

基本信息

编辑

书名:《本草求真》

作者:黄宫绣

成书年代:清

归属类别:中医典籍

卷数:12卷

成书背景

编辑

黄氏有感于当时本草书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论,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合,反借巧说以为虚喝”的现状,乃力纠时弊,集平素之治验,采百家之精萃,著成《本草求真》十卷。

流传版本

编辑

现存乾隆三十四年(1769)初刻本、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以及民国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作者简介

编辑

黄宫绣,号锦芳,宜黄(今江西省宜黄县)人氏。生于清雍正八年,卒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731~1818年),享年87岁。其父名鹗,系当时名医,著有《理解体要》等书。宫绣在其父的教导下,博览群书,致力“轩岐”,他认为医药“小之号为技业之精,大之即为参赞之道,其功甚巨,其理甚微”,自非有真学问真见识者,不能成为一个有造诣的医药学家。他一生勤奋苦学,至中年即“于医研究有素,能阐真摘要,订伪辨讹。”著有《医学求真录》、《脉理求真》、《本草求真》、《锦芳医案》诸书,而以《本草求真》一书流传最广。正如《本草求真》叙中曰:“是书而广播之,将其济世无穷,活人甚众,其非止见位于方隅,自必及于四海,而皆被其效。”

书评、序言

编辑

岐黄一术,小之虽为技业之精,大之即为参赞之道。其功甚钜,其理甚微。自非有真学问真识见者出而为医,亦乌能博极群书探本穷,而得其真于不谬哉!盖天下有真儒,则始有真医。必为真儒以为真医,则其医始真而不伪。必求真读医书以为真医,则其医尤真而不伪。

顾世之医者不然,或读书而止记数方,或临症而偶忆一说,拘牵附会,害不胜言。其幸而济,则以自鸣其术,而不知求其精;不幸而不济,则且同委诸命,而不复知其失。呜呼!以千万人之死生,系一人之工拙,而固若是以术尝哉!然此非独攻医者之过,即古诸书亦与有责焉。余向习举业,未谙医理,承简命以来,簿书刑钱,日久不遑,间或公事稍暇,考诸 《本草》所载药品气味,非不既繁且备,然多以隔一隔二为言,推说反说见意,徒令人茫乎不知其津涯,浩乎不知其畔岸,则欲以求真,适以乱真。无怪乎寡见渺闻之士,终不能得其真也。宜川太学姓黄讳宫绣号绵芳者,其父讳为鹦,曾以 《理解体要》间世,知生本儒家子,其淅渍于儒者久矣。一日手示 《本草求真》请序于余。余阅是书,即已了如指掌,判若日星,更知于医研究有素,故能阐真摘要,订伪辨讹,发前人所未发。俾习为儒而未学夫医者,固一览而知其道,即素未为儒而始学夫医,亦甫读而得其要。斯岂庸医浅儒所能道其万一者乎?

方今圣天子嘉惠元元,万物一体,痌瘝恒切,蔀屋皆春,倘得是书而广布之,将见济世无穷,活人甚众。其功非止见于方隅,自必及于四海而皆被其效;非止垂于一时,自必绵于万古而不替也。是为叙。

时乾隆己丑季冬知宜黄县事晋陵王光燮书于凤冈公署

维乾隆三十有七年恭逢天子稽古右文,特诏征购遗书用储乙览,而余以向任馆职,奉上游委以汇核之任,凡江右诸书所得见者几干百种,其间纯驳互出,固不尽为不朽之业,然巨编单帙盈积箱案,固已显晦无遗矣。得与寓目者,询洋洋乎大观也哉!宜黄黄太学宫绣,以其故父为鹦所著 《理解体要》二卷,并所自著 《医学求真录》数卷,并 《本草求真》数卷来上兼请叙余。惟义理之学,至宋儒而大明,发明宋儒之蕴,更元、明诸儒而大备。宜黄,古临川郡也。计是郡之谈理者,宋有象山、元有草庐、明则康斋,皆以绝人之资,发其自得之学。黄君之书,其资既与数先哲相若,且能于章句、训诂之余,不溺于口耳词华之习,荟萃儒家者流,以为此书可不谓能自拔于流俗之外者钦。太学于敬读父书余暇,肆力轩能自拔于流俗之外者钦。太学于敬读父书余暇,肆力轩岐,夫古人以良医之功,比方良相。盖古仁者及人利物之心,类如是耳。否则博施惠众,其事靡穷,而良相良医厥人有数,矢愿固谹,恐反于仁之术隘矣。今太学之为此书也,于史为方技家言,而能归重立品正情,则不独藉以寄其良相之思,亦将自溥其近譬之念,故迥与世之鬻技者殊矣。爱不却其请,以所上二书邮申书局,以备采择,而并叙其概如此云。

时乾隆三十八年季冬月赐进士出身语授中宪大夫江西分巡广饶九南兼管水利兵备道加二级纪录一次前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左春仿左赞善翰林院编修扛宁秦承恩撰

章节目录

编辑

上编

卷一·补剂

温中

平补

补火

滋水

温肾

卷二·收涩

温涩

寒涩

收敛

镇虚

卷三·散剂

散寒

驱风

散湿

散热

吐散

温散

平散

卷四·泻剂

渗湿

泻湿

泻水

降痰

泻热

泻火

下气

平泻

卷五·血剂

温血

下血

卷六·杂剂

杀虫

发毒

解毒

毒物

卷七·食物

下编

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下编

卷九·主治下

六淫病症主药

湿

消渴

卷十·总义

内容简介

编辑

本书载药520味,分上下两编,上编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功能、主治以及禁忌,记载甚详,下编分列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和药物总义三部分,该书于药物意义“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说,概为删除,俾令真处悉见”。故冠以“求真”之名。

对于药物的分类,黄氏颇具独到之处。他没有采用历代本草诸书所延用的部属分类法,亦即将药物以草木谷菜金石等为编次,而采用药物功效分类法,按药物之品性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七类,各类又分为若干子目,如补剂中又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等;泻剂又分为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等。于每味药下面注明该药的部属和卷首目录序号,这可谓是本草著作中很有进步意义的索引形式,不仅便于查阅,而且有助于学者辨析药物的异同,指导临床遣药组方。例如,山药和白术虽同属补剂,但山药为平补,白术为温中,临床运用,自当有别。

在用药法象方面,黄氏根据五色入五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术见解,提出以形、色、性、味来区分用药。认为“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凡药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凡药色黄、味甘、气香、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凡药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凡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并明确提出药有“形性气质”、“气味升降浮沉”、“根梢上中下”、“五伤”、“五走”、“五过”。这些认识,为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黄氏十分重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对成无己张洁古、朱丹溪、李东垣、李时珍、喻嘉言等人的精湛论述一一采撷,然却师古而不泥。如《本经》谓白茅根能“补中益气”,黄氏却不以为然,他说:“至云能以补中益气,虽出本经,然亦不过因其胃热既除而中气自复,岂真补益之谓哉。经解之论,似未可信。”此说颇为成理。另外,对于前贤之言,黄氏也不盲目崇拜。如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咸谓黄柏为滋阴之品,后人遂翕然学之,视为补品。黄氏却力驳其谬,认为:“黄柏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气”,“奈今天下之人,不问虚实,竟有为去热治劳之妙药,而不知阴寒之性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火一见而消亡,脾胃运行之职一见而沮丧,元气既虚,又用苦寒,遏绝生机,莫此为甚。”此精辟的论述,对喜用苦寒,欲通过“坚阴”而收补益之功的医者,无疑于当头棒喝。

有些药物的某些性用十分相似,极易混淆,黄氏通过辨析,力求尽得深蕴。如麦冬与天冬均属养阴清热之品,但黄氏强调“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在肺,更在心”。半夏与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气味阴阳,大有不同。”另外,辨芍药赤白之异,赤者能泻能散而白者善补善收,分当归有头尾等,皆予以详论。凡此种种,体现了黄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黄氏在长期的临证中,还发展了一些药物的新功能。如对“刘寄奴”一药,除点明其具有破瘀通经行血的功用外,还指出该药用于金疮出血,可使血顿止。也实为黄氏的经验之谈。

对于药物的来源、真伪和炮制,黄氏也十分重视。如谓“山西太行新出党参,其性止能清肺,并不能补益,与久经封禁真正之党参(人参)绝不相同”。防风以“北出地黄润者佳,泗风车风不堪入药”等。对药物的炮制,强调“制药贵乎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并把药物配伍理论引伸为“以药制药”的炮制方法。以黄连为例,就有十种制法:“心火生用,虚火醋炒用,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湿热在气分茱萸炒,在血分干漆水炒,眼赤人乳炒。”这些叙述,对在中药炮制方面,颇有实践意义。

《本草求真》,12卷,一作10卷。清代黄宫绣(锦芳)撰。刊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作者深研药理,“俾令真处悉见”,故以“求真”名书。前9卷收药520种,正文药条按功效类药,每药直叙性味、功效,兼论药物来源、真伪及炮炙法。作者论药,喜用简明言词,直述己意。其论药理,“总以药之气味形质四字推勘而出,则药之见施于病者,既有其因,而药之见施于病而既有效者,又有其故。”从而将药理、药效与药物形性及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确有新见。此书采用了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检索方法。其正文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等七大部,书后附“卷后目录”(即索引),各药名仍按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鱼、介、虫、人等分部。前后目录及正文药条下均注有序号,颇利查找。书前载图477幅,多从《纲目》与《本草汇言》两书中转绘。

影响评价

编辑

《本草求真》的特点在于切合实际,不尚空谈,是一部医药学紧密结合、内容精简扼要、临床实用价值较高的本草专著。

下一篇 暴厥

上一篇 倪朱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