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佚 编辑

文献整理复原方法

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辑佚

定义: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

作用: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

产生原因: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频繁而大量的佚失

产生

编辑

辑佚的产生,与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频繁而大量的佚失这一客观情况密不可分。据统计,90%以上的先秦两汉文献、98%以上的魏晋南北朝文献、94%以上的隋唐文献我们今天已经无缘看到。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书籍有摘引、抄辑其它文献的习惯,所以一些佚失的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得以通过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文献之中。辑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只言片语加以搜集、整理,让这些佚失的书籍得以重见天日。它与校勘学、训诂学、考据学、注释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基本功之一。

类型

编辑

辑佚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有不同的说法。从所要辑佚的文献类型划分,辑佚可以分为辑佚书、辑佚文和辑佚诗三种。因为辑佚文和辑佚诗的数量极少,所以辑佚通常是指辑佚书。从所要辑佚的文献存世情况划分,辑佚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书已经完全亡佚,通过辑佚,让失传的文献重现于世;第二类是全书基本存世,但有少量缺失,通过辑佚,把缺失的部分补全;第三类是全书已经完全亡佚,但是还有前人的辑本存世,通过辑佚,把前人辑本漏辑的部分补上,让辑本更加完善。后两类辑佚是广义的辑佚,它们的实质是补遗。

史料记载

编辑

辑佚有广义、狭义之别。狭义辑佚,单指辑佚书。广义辑佚,有辑佚书、辑佚文、辑佚诗、辑佚书目。从辑佚的对象特点分类,辑佚可分成6种类型:辑集亡佚之书、辑补缺佚之书、辑校脱佚之文、辑拾漏佚之篇、辑汇散佚之篇、辑录佚时书目。辑集亡佚之书。简称为辑佚铭、即以“全佚之书”辑佚活动。

如: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汉存图书文献的基础上,刘向撰成《七略》、《别录》20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尚著录,宋代以后诸家书目不再著录,知其唐代尚存,唐宋间亡佚,逐成全佚之书,然亡佚之前,流传下来的某些书曾引录过《七略》、《别录》的某些篇段,人们按一定的方法、原则,据而佚出,整理排比成册。这种以全部亡佚之书为对象的辑佚活动就是辑佚帽,被辑出的佚也称为辑佚书。在版本学中,这种辑佚成书者被统称为“辑佚本”或“辑本”。据文献记载,清代以来,《七略》、《别录》有洪颐惶、严可均马国翰、顾观光、姚振宗、闽浚又如;《申子》,战国·申不害撰,《汉书·艺文志》著录为6篇,两《唐书》经籍、艺文志著录作3卷,宋代语家书目均不见载,学者认为其亡佚约在南宋间。然其书之快文,《群书治要》(唐·官修)所载《大体篇》尚完善。又《意林》(唐·马总)、《艺文类聚》(唐·官修)、《太平彻览》(宋·官修)等书多载其恢文。清人马国翰、严可均、黄以周、王仁俊等有辑本。又如:《尸子》,战国·尸佼撰,《汉书·艺文志》著录为20篇,《宋史·艺文志》著录仅存1卷,南宋《中兴馆图书目》只存2篇(合为1卷),清人孙星衍辑本《序》称,是书到南宋全书散佚。清人汪继培、章宗源、孙星衍、任兆以等有辑本。若列举之《七略别录》、《尸子》均为全快之书家辑本皆为辑集亡怯之书也。

如:《墨子》,《汉书·艺文志》吾录为71篇,今存两种版本,—是《道藏》本53篇,—是《四库全书》本63篇。《四库全书简明日录》:“原书七十一篇,今佚八篇。”故清末孙冶让据诣家所引《墨子》语,凡传本不载之文逐一辑出,成《墨子佚文》,附《墨子间访》后。

《庄子》,《汉书·艺文志》吾录为52篇,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记:晋司马彪注本有52路,凡内篇7,外篇28,杂篇14,解说3,晋郭象注本仅33篇,有内篇7,外篇15,杂篇11。今传《庄子》为郭象注33篇,较《汉书·艺文忠》苦录的刘向校定本缺9篇,缺凡外篇13,杂说3,解说3。南宋王应熙曾对《庄子》9篇佚文做过辑佚,并记之曰:“《庄子》逸篇十有九,《淮南鸿烈》多袭其语,唐司马彪注犹存,《后汉书》、《文选》、《世说》注,《艺文类聚》、《太平彻览》间见之。断硅碎空,亦足为笆椟之珍,君子或有取焉。”所辑凡39事,收入《困学纪闻》卷十,题名《庄子逸篇》。五氏辑本《庄子逸篇》,约为最早辑补《庄子》之缺怯者,难得周备。今人马叙伦曾有一新辑本,名《庄子佚文》1卷,收入《天马山房丛著》中,较为精细。

宋无以前旧籍,传本颇多残缺,后入难窥其全。故宋明以来,辑补缺佚之作频出。清修《四库全书》时,据《永乐大典》所引,辑补宋代夏促《尚书详解》、李烹《续资治通监长编》、王尧巨等《崇文总目》等29余种。《四库全书简明日录》的《尚书详解》提要云:“原书残阙,今从《永乐大典》补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之更详:“淳熙间麻沙刘氏书坊有制版,世久无传。今惟存护帖,脱误孔多。浙江采取之本,书《尧典》至《大谨》,周书《泰曾》、《泰誓》、《牧曾》三篇,又书《泰誓》之末简,谨以《永乐大典》参校。惟《泰誓》,《永乐大典》亦书,无从校补外,其余所载,尚并全文,备据以补辑,复成完帐。””又列《墨子》、《庄子》、《尚书详解》诸书,世存皆残缺之本,诸家据他书所引辑补缺佚之文,或独立单行,或补入传本,然告辑补缺佚之丰也。独立单行吉易知,补入传本吉非详查不可得辑校脱侠之文,即以有“佚脱之文”的文献为对象的辑佚活动。“伙脱之文”前已言及,即原书似乎完存,然与他书引文相比勘却有股简、缺句的现象。辑校脱佚就是将所脱之简文、所缺之文句,逐一辑出并独立成篇。在校助学中,这类侠文被称之为“脱文”,其补脱称之为“校补”。辑佚学中的“辑校脱佚”与校助学中的“校补”虽是同一事。然:者表现形式不同。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校补”是“一字不厌”,而“辑校暇佚”则以句、段以上文字单位为限。二是“校补”每得脱文,多入原书缺脱之处,附以校记;而“辑校脱佚”则是每得佚暇之文句、篇段,不是直接补入原书,而是另行或附存。二是“校补”可据他书,也可据同书异本,而“辑校脱佚”则是必据他书,不据同书异本。

如:《外卿新书》(即《荀子》),西汉刘向校定本为33篇,今传本也33篇,似无侠缺。然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补遗》中,有《荀子佚文》一篇,据《文选注》、 《太平御览》等辑得《荀子》脱佚之文4段,凡120字。如:《韩子》(即《韩非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55篇,今传本也作历篇,似无佚缺。然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曰:“史志所载《韩子》五十五篇,与今传本台,似无残脱,而佚文不下百余条”,并辑得《韩非佚文》20余条。清末王仁俊《经籍佚文》中有《韩非子佚文》,又据《淮南子》、宋人薛据《诸子集语》辑得2条。

如:《魏书》,宋南渡后就有缺贞,清人严可均《全后魏文》卷二八载《刘芳支书百乐事》 ’篇。辑自《魏书·乐志》,实得义仅一行十数字,注云:“原(《魏书·乐志》)有阀页。”清人卢文始《群书拾补·魏书校补》也称此页已“无从考补”,仅据《通典》Dtr得16字而已。实际上,《册府元龟》卷五六O完存此页全文,一字无缺,陈垣先生据而辑补之。

辑拾漏佚,即以全集性的诗文总集、别集之外的“漏佚之篇”为对象的辑快活动。“佚漏之篇”前己言及,即断代、通代诗文总集(非选集)和个人别集(全集)漏收、弃收和末结集者的散佚之诗文。辑拾漏佚就是将“佚漏之篇”逐一辑出,或单独别行,或结成新集,或附于旧集。

如:北宋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南宋龙舒刻本题《王文公文集》),北宋薛昂编辑为百卷,含文明卷,诗词44卷,是为王安石之全集,流传至今。然百卷之外,薛氏漏收之诗、词、文等佚篇颇多,散见于北宋以后其他各类文献之中。活人张清刻南宋李望《王荆公诗笺注》50卷,较薛氏辑编之《王文公文集》收诗多72首;清末陆心又辑拾得佚成《陆川集补》一卷,刻人《群书校补》中;罗振玉又刻日本人辑《陆川集拾遗》1卷,得漏佚之诗、文47篇,今人唐圭酵编《全宋词》,所得王安石词,在诸家之外仍有增益。1959年中华书局重印《陆川先生文集》时,将诸家辑拾漏佚之篇4种,汇为《临川集补遗》1卷,附存书后。

如:清康熙朗所编《全唐诗》900卷,本欲尽收有唐一代近三百年间之诗歌,共得2200余位作者诗歌48900余首,是为断代之诗歌总集。然辑拾《全唐诗》漏佚者:(I)日本人上毛河世宁辑《全唐诗送》3卷“。⑵令人王重民先生据敦煌文献辑拾而成《补全唐诗》,得诗97首,残诗3首,附存4首。⑶王先生又有《效坦庸人诗集残卷》,其在“说明”中说:“《残卷》存《全唐诗》未收的庸人诗72首,作者是唐中期在民族战争中被吐蕃俘虏到效煌的两位汉人,一位诗人叫马云奇,另一位拴氏已不可考。咽⑷孙望先生有《全唐诗补逸》之作。⑸童养年先生有《续补遗》之成。右举4家5种,皆是对《全唐诗》这部断代诗歌总集所做的辑拾漏佚之作,1982年中华书局将其合成《全唐诗补逸》20卷出版,共得漏佚之诗830首,残句86,涉及作者242人。此后,王重民先生尚有《全唐诗拾遗》”遗作发表;陈尚君先生有《全唐诗补编》(三册)出版”。

《右列举们脑川集补》、《脑川集补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全唐诗拾遗》、《全唐诗外编》等,均属辑拾漏恢。至于有意弃收而成为集外佚文者也不少。弃收的原因很复杂,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一是出于某种政治考虑而弃;二是诗文有矢“雅观”,编者考虑作者的声名而弃;三是抄写者因其繁,刊刻者谋之利,选本者存其桔等,皆删弃也。

如:清修《四库全书》时,出于统治者的政治得要,不仅对大量具有反清思想意识的文章、著作进行抽毁、剧削,而且对诗文集中所谓不甚“雅训”者也大加剧削弃收。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有圣场:“据《四库全书》馆总裁将所辑《永乐大典》散片各书进呈,联详加披问,内刘胶《学易集》二十卷,拟诸刊刻,其中有青词一体,乃道流祈祷之章,非斯文正轨;前因胡宿《集》(《文恭集》),见其有道院育词、教坊致语之类,命侧去刊行……今刘鼓所作,则因己身服药交年琐事,用青词致告,尤为不经,虽钞本不妨姑存,刊刻必不可也。盖青词迹涉异端……尤乖典则者乎2再所进书内,有拟请拉录之王质《雪山集》……其中亦有青词一种,并当一律从删。所有此二书著交该总裁等重加厘订,分别削存,用昭评团之允至。现在纂辑《四库全书》,部核计盈数万,所采诗文既多,自不能必其通体完善,或大端可取,原不妨弃醒录瑜。如宋穆修《集》(《穆参军集》)有曾操帐记,语多称顿,谬于是非大义,在所必删。“《四库全书》删削之事,由此可见一觅。《四库全书》抽毁书目所列,多达217种之多。今人来贵明在所辑《四库辑本别辑拾遗》中有《文恭集》、《学易集》拾遗等,其既有四库馆臣漏辑者,也有弃佚者。如:滑韧著名文学家兼学者的朱彝尊,其诗文自辑者有:《南车草》1卷,再辑刻《竹诧文类》26卷,《南车草》所载只有半数入《文类》,此一弃也。后又刻《瞳笑集》8卷。晚年又自编成《曝书亭集》81卷,是为全集。收集员富,而《竹诧文类》、《腾笑集》原收而此编弃收者也不少,此二弃也。至于晚年未曾刊行之作弃而未收者,尚不知有几多。自嘉庆以来,辑拾朱氏弃佚及其他散见之作而成集者,有嘉庆—:十二年朱氏五世孙朱墨林和冯登府合辑付刻的《曝书亭集外稿》8卷,所收为《竹诧文集》、《腾笑集》之弃余和其他散见之作,但《南车草》之弃余部分仍末收‘有清扬谦《曝书亭集诗补遗》2卷,附《曝书亭集诗注》后,然末见割例;有清弱之调《曙书亭词拾遗》3卷;有今入朱则杰《曝书亭集外诗文拾遗》1卷,得诗78首,文7篇“。至此,朱彝尊诗、词、文庶几可5b台壁,然散铁者还将有所发现。

宋唐以前,书多传播流传,然抄者除无意脱误外,多有喇弃,以省时日和材料;或因原书过蟹而有意删其蟹而存其精,后原书亡佚而删节本存焉;或据全集而成选集,后全集亡快而选集存焉;或坊贸刊刻以求利而有意弃刻,后原本亡佚而弃刻本存。如此之类,皆为弃佚者也。

如:唐韧王绩《东皋子集》,唐时有两种传本,一为其友贞观(627—649)时人吕才辑汇的5卷本;一为大历(766—779)时人陆淳删节的《东皋子集赂》2卷本,5卷本宋以后世不见刊传,今所传者皆为陆氏删节本,又作3卷,题名却为《东阜子集》,i4F陆氏删节本之原旧,乃明人采掇辑拾而成,此辑拾王绩集弃佚者一也。今人王重民先生《敦煌古篇叙录》记《东皋子集》云;“此卷首尾残缺,载赋三篇,起《游北山赋》之后半,《元征赋》全,讫《三月三日赋》之前半”;此外、王重民又俭宋人姚铵《房文碎》卷81、82,有王绩《重答仕使君书》、《与陈权达重借暗纪书》,清《全唐文》卷132,有《三日赋》、《燕赋》等4文,皆为3卷本所不载,此辑拾王绩集弃怯者二也。右列述种种,皆为辑拾漏快之作。

现代意义

编辑

从现存文献中辑录已经散佚的文献,以求完全或部分恢复散佚文献原貌的古籍整理工作,简称辑佚。中国古代常用“钩沉”一词指代辑佚工作。辑佚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辑佚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书尚存,但有短缺,从其他记载中辑录补充;二是原书已佚,而在他书中尚有全书或片段保存,可据以钩沉重现或辑录复原。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天灾人祸以及书籍本身的内容质量、传播方式、载体性能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散佚,或者全部亡佚。中国西汉所编《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书籍,用唐代所编《隋书·经籍志》加以核对,已经亡佚了百分之六、七十,以后各代书籍亡佚失传的情况与此相类,为了保存文献,充实史料,辑佚工作便应运而生。

中国较早从事辑佚工作的是宋代的黄伯思(?~1118)和王应麟(1223~1296)。黄伯思曾从马总《意林》及李善鲍照《舞鹤赋》中辑出已佚的《相鹤经》。王应麟则有感于《易》学独传王弼,《尚书》只存《伪孔传》,便从群书中辑出有关郑玄《易注》、《书注》的资料编成《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他又感到四家之《诗》只有《毛传》流传,便从群书中采集有关其他三家诗说的资料,编成《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遍。”(章学诚《校雠通义·补郑》篇)南宋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写有一篇《 书有名亡实不亡说》,是最早提倡和研究辑佚理论与方法的文献,标志着辑佚学的发端。明代祁承㸁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补充了郑樵的观点。辑佚在清代最为兴盛,成为专门的学术事业。有专辑某学科著作的,如余萧客的《古经解钩沉》30卷,辑存了唐代以前的群经训诂;有专辑某书注解的,如臧庸的《尔雅汉注》3卷,辑存了汉代各家注释《尔雅》的文字;有专辑某人著述的,如袁钧的《郑玄佚书》79卷,辑存了郑玄的一些著作。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已经亡佚的古代典籍 385种,4946卷。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大规模辑集古代经、史、子、集四部佚书的宏举,如马国翰辑成经部书444种,史部书8种,子部书178种共630种,印成《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辑成“经解”86种,“道纬”56种,“子史钩沉”74种,印成《汉字堂丛书》 (又名《黄氏逸书考》)。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则广泛收集唐代以前的文章,共得3519名作者的文献746卷,分 15集印行。清代的辑佚实践大大丰富了古籍的品类和种数。尽管如此,辑佚工作仍需要开展,不仅原有的古籍可以继续作为辑佚的对象,古文献的不断出土和发现也为辑佚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

开展辑佚工作需要根据目录著作了解古书的存佚残缺,需要通过辨伪来考证辑录文献的真假是非,需要通过版本和校勘来审订所辑字句的异同多寡和是非得失。因此,辑佚工作需要运用目录学、辨伪学、版本学和校勘学多方面的知识。用以辑佚的资源很多,主要有类书、总集、方志、古注、金石以及新出土的古代文献等。刘咸炘在《辑佚书纠缪》中提出辑佚中“漏、滥、误、陋”四大弊端:辑录而不遍检全书称为漏;本非佚文而指鹿为马称为滥;不审时代,据误本、俗本称为误;不辨体例,不考源流称为陋。可见,辑佚工作需要有广博的古典文献的基础知识。

下一篇 尚药奉御

上一篇 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