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鲵 编辑

小鲵科小鲵属动物

小鲵小鲵

小鲵亚科动物头骨较扁平,前后几乎等宽或前窄后宽;前颌骨2枚,鼻突很短,鼻骨大,在左右鼻骨间无鼻间骨;有前额骨、泪骨、隔颌骨,泪骨入鼻孔或不入鼻孔,泪骨入眼眶或不入眼眶;无额鳞弧;有翼骨;犁骨齿列短或长,椎体双凹型或后凹型,荐椎前椎骨一般16枚,尾椎30多枚。成体有眼睑,无鳃裂或个别种有鳃孔或鳃迹,体侧无纵形皮褶。本亚科现有7属40多种,分布于中亚、中国、俄罗斯东部、朝鲜半岛及日本;中国现有7属20种左右,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南、华中、华东以及台湾等山区。

形态特征

编辑

小鲵小鲵

小鲵属的动物头骨骨化程度较弱,上颌骨向外后方倾斜,头骨前后几乎等宽,即左右上颌骨间距与方骨外侧间距几乎相等;犁骨齿列长,内枝长于外枝,起自犁腭骨内侧后端;前颌骨和鼻骨之间均无囟门;泪骨人眼眶,人或不入外鼻孔。第一对角鳃软骨基端宽大成角状。

体较小,躯干圆柱状或略扁,尾短于头体长;四肢适中,指4个,趾5个(个别种第五趾发育不全);掌、踱部无角质鞘;口较大,口后角位于眼后角的后下方,无唇褶;颈褶及肋沟极明显(个别种颈褶不甚明显);尾鳍褶不发达,向后逐渐侧扁。

成体在静水池、泉水坑或山溪内产卵,每1雌鲵产卵袋1对,长短不一,有卵12~180粒,卵为乳白色或动物极具色素。除繁殖季节外,以陆栖生活为主。早期幼体有1对平衡枝。一般当年完成变态者,产卵数较多,卵粒较小。

本属现约有26~29种,分别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中亚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间的山区)。日本种类较多;中国现有8种,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湖北、浙江、福建和台湾等省。

主要品种

编辑

楚南小鲵种族

阿里山小鲵 Hynobius arisanensis

阿里山小鲵阿里山小鲵

英文名: Arisan Hyllobiid

鉴别特征: 犁骨齿列内枝甚长,其长为舌宽的6、7,后端向后延伸达眼眶后部;肋沟12~13条;第五趾发育不全,呈短突状;体深褐色,具黄褐色颗粒斑点。

形态特征: 雄鲵伞长86~115mm.雌鲵全长80~92mm左右,雄、雌鲵尾长分别为头体长的69%和74%。头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吲,鼻孔靠近吻端,无唇褶;兀卤门犁骨齿列很长,每侧有齿29枚左右,内枝后段呈弧形,左右不相连,外枝短约有齿4枚。躯干圆柱形,略扁平,躯干长(颈褶至肛前缘)约为头长的3倍;尾术端钝尖。体背面皮肤光滑,耳后腺椭圆形,背脊中央有一条纵沟有一条纵沟,肋沟12、13条;头部复面光滑,颈褶明显。四肢纤细,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与趾不相遇,其间距约为2条肋沟之间距;掌、跖部无黑包角层,掌突和跖突不明显;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第五趾多退化呈小突状。背丽深褐色、茶褐色或浅褐色,个体小者偏黑褐色,多数个体无斑纹,有的密布黄褐色小圆点;有的个体背面散布有白色小斑点;腹面包浅,略带乳黄包。雄鲵肛孔前有一个乳突;雌鲵该处无乳突。

生物学资料:该鲵生活于海拔2000~3650m植被繁茂的中、高山区。成鲵常栖于林下流溪缓流处、沼泽和苔鲜丰富的地方。3~4月可在流溪内发现成鲵旬,7月中旬可见到幼体,可能在流溪内繁殖。

种群状态 中同特有种。该鲵柄息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受威等级:易危VU。

分布:台湾(阿里山、玉山至大武山)。

东北小鲵种族

中国小鲵中国小鲵

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Hynobiid

形态特征:全长165~205mm,尾长为头体长的85%左右。头部较大,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圆,无唇褶;无囟门,犁骨齿列向后端延伸达眼球中部,内枝有齿11~15枚,外枝有齿6~9枚,左右内侧后端中线相接或相距近。躯干较短而粗壮,尾基部略圆,向后至尾末端逐渐侧扁,无背、腹鳍褶或很弱,有的个体尾末端呈刀片状。体背面皮肤光滑,眼 沉于水底,呈“c”形,卵袋1后至颈褶有1条纵肤沟,头顶部有一“V”形脊,肋沟11~12条,左右肋沟在腹中线相遇;头腹面光滑,颈褶不明显或略显。四肢较粗壮,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重叠2~3条沟之间距;掌、蹴部无黑色角质层,无掌突和踱突;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第五趾短小。体尾背面几乎为一致的黑或黑褐色,少数个体有1~2个黄色斑点;腹面浅褐包,右大理石黑褐斑。卵粒乳黄包。

生物学资料:该鲵现生活在海拔1400~1 50m的山区成鲵多栖于山间凹地水塘附近植被繁茂的次生林、杂草和灌丛内,营陆栖生活。每年的11月和12月到水塘内交配产卵,卵袋成对沉于水底,呈“C”形,卵袋长约250mm,直径100mm左右,pH7,水塘水深5~30cm,卵袋多产在水深10cm左右处。卵群在室内孵化和饲养4个月,亚成体全长约55mm。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鲵柄息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受威等级:原被列为“数据缺乏”,本书建议列为濒危VU。

地理分布:湖北(长阳)。

豫南小鲵种族

豫南小鲵Hynobius yunanicus

英文名:Yunan Hynobiid

形态特征:成体雄鲵全长125~146mm,雌鲵全长116mm左右;雄、雌鲵尾长分别为头体长的50%和61%左右。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唇褶弱;无囟门;犁骨齿为两短列,内枝有齿4~7枚,两内枝间不相连,外枝有齿3~4枚。躯干部圆柱形;尾基部圆柱形,向后逐渐侧偏,尾鳍褶起自尾基后,背鳍褶逐渐增高,腹鳍褶不明显,尾末端钝圆或圆。头侧有1条纵沟,头后背部中央有1条浅脊沟,肋沟1 3条;头腹面光滑,颈褶明显。四肢短弱,前肢明显短于后肢,前、后肢贴体相对肘,指、趾端不重叠,相距约2~3条肋沟之间距;掌、踩部无黑色角质层,有掌突,踪突显或不显;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指、趾末端钝圆,其上覆盖有角质层。体背面深褐色,背部、四肢满布小的白色斑点,尾部斑点较少;体腹面灰褐色,斑少。

生物学资料:该鲵生活于海拔400~910m的山区流溪内,山溪两侧植被多为人工林,还有刺灌丛和草丛;地下水丰富。该鲵栖息于流速缓慢的溪段,多在3~20m2的水凼内,水深0.1~0.5m,水质清,水凼内有虾、蟹和其他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白天成鲵多隐匿于石下;夜晚有时上岸活动,受到惊扰后迅速返回水内,并钻入石下。

种群状态: 中国特有种。栖息环境质量下降,种群数量极少。受胁等级:极危CR。

地理分布:分布河南(商城)

种群现状

编辑

小鲵 小鲵

小鲵亚科现有7属40多种,分布于中亚、中国、俄罗斯东部、朝鲜半岛及日本;中国现有7属20种左右,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南、华中、华东以及台湾等山区。

小鲵属现约有26~29种,分别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中亚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间的山区)。日本种类较多;中国现有8种,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湖北、浙江、福建和台湾等省。

种群分布

编辑
小鲵科是亚洲的特有科,现有两个亚科,原鲵亚科 Protohynobiinae,只有一属(原鲵属protohynobius),小鲵亚科 Hynobiinae,计有7属30余种。分布于俄罗斯乌拉尔山移动、中亚之中国、朝鲜、日本;中国现有2亚科8属20多种,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南山区,华中,台湾也分布。

下一篇 北鲵

上一篇 小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