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颈长尾雉 编辑
白颈长尾雉是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鸟类。 体型大小和雉鸡相似。雄鸟头灰褐色,颈白色;脸鲜红色,其上后缘有一显著白纹;上背、胸和两翅栗色,上背和翅上均具1条宽阔的白色带,极为醒目;下背和腰黑色而具白斑;腹白色,尾灰色而具宽阔栗斑。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杂以黑色斑,背具白色矢状斑;喉和前颈黑色,腹棕白色,外侧尾羽大都栗色。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广西和广东。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从地带,喜植被茂密和地形复杂的生境。 小群活动。 杂食性动物,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树叶及嫩芽、根、茎和少量谷粒、玉米和豆类为食,动物性食物以昆虫、蜘蛛和蜗牛等为主。 一般4月上旬开始产卵,窝卵数5枚左右。卵呈奶油色或玫瑰白色,没有斑点。
白颈长尾雉为典型的地栖性森林鸟类,扩散能力弱,对栖息地依赖性强。人为干扰和栖息地片断化严重是该雉最主要的胁迫因子。 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近危(NT)物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白颈长尾雉
拉丁学名:Syrmaticus ellioti
别名:横纹背鸡
外文名:Elliot's PheasantChinese Barred-backed Pheasant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鸡形目
科:雉科
属:长尾雉属
种:白颈长尾雉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今鸟亚纲
亚种: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Swinhoe, 1872
保护级别:近危(NT)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白颈长尾雉
雄鸟额、头顶和枕橄榄灰褐色,后颈灰色,颈侧白而沾灰。脸裸露,鲜红色,耳羽淡灰褐色,眼上有一短的白色眉纹、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辉栗色,具金黄色羽端和黑色中央次端斑;肩羽基部栗色,逐渐变为黑色,并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在两肩各形成一条宽阔的白带。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黑色而具蓝色金属光泽,并具细窄白色横斑和羽缘;较长的尾上覆羽和尾羽橄榄灰色,具宽阔的栗色横斑;翅上覆羽辉暗赤褐色,覆羽中部横贯以钢蓝色斑块,大覆羽具黑色横斑和白色羽端。初级飞羽暗褐色,外翈端部棕色而杂有褐斑;次级飞羽浅栗色而具灰色端缘。腹棕白色,胁栗色,尾下覆羽绒黑色。
雌鸟
雌鸟额、头顶和枕栗褐色,头侧、颈侧及颏沙褐色,后颈灰褐,喉和前颈黑色,背黑而具浅栗色横斑和沙褐色至灰褐色羽端,翕具白色矢状羽干斑,往背此斑逐渐缩小和消失。下背至尾上覆羽沙褐色或棕褐色,而杂以黑色和棕色斑;翅上覆羽基部大都红棕至棕褐色,密杂以黑斑,端部沙褐色而具白缘,内翈端部具一黑色斑块。初级飞羽暗褐色,外侧儿枚外翈杂有淡棕黄色三角形斑,次级飞羽亦暗褐,具不规则的栗色横斑和浅褐色羽端。中央尾羽灰白色而密杂以栗褐色斑点和横斑,外侧尾羽和尾下覆羽栗色,具黑色次端斑和宽阔的白色羽端。胸和两胁浅棕褐色,具白色羽端和微杂黑斑,其余下体大都白色。
虹膜褐色至浅栗色,脸裸出部辉红色,嘴黄褐色,脚蓝灰色,雄鸟具距。
大小量度:体长81厘米;嘴峰♂29-32毫米,♀26-27.5毫米;翅♂230-257毫米,♀197-222毫米;尾♂390-470毫米,♀175-180毫米;跗蹠♂62-74毫米,♀59-61毫米。(注:♂雄性;♀雌性)
白颈长尾雉 | 白冠长尾雉 | 黑颈长尾雉 | |
---|---|---|---|
体量 | 体长81厘米;嘴峰♂29-32毫米,♀26-27.5毫米 | 体重♂1425-1736克,♀700-1000克;体长♂1408-1967毫米,♀558-695毫米 | 体重♂975克,♀620-746克;体长♂960-1045毫米,♀471-500毫米 |
特征 | 体型大小和雉鸡相似。雄鸟头灰褐色,颈白色;脸鲜红色,其上后缘有一显著白纹;上背、胸和两翅栗色,上背和翅上均具1条宽阔的白色带,极为醒目 | 翅上覆羽呈白色,羽缘呈褐色;下体栗褐色,胸部的两肋具粗大白斑。雄性头顶、颌部、颈及颈后呈白色;面部具一带状黑色区域,延伸到脑后形成环绕头部的黑色环带 | 尾羽白色而长,具黑色或褐色横斑;翼上有两块白色横斑,次级覆羽近蓝色;下背及腰白色,带黑色鳞状斑;头和颈具紫色光泽,脸部红色 |
图片 | 白颈长尾雉 | 白冠长尾雉 | 黑颈长尾雉 |
白颈长尾雉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其中尤以阔叶林和混交林最为主要,冬季有时可下到海拔500米左右的疏林灌丛地带活动。白颈长尾雉
留鸟。喜集群,常呈3-8只的小群活动。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复杂的崎岖山地和山谷间。性胆怯而机警,活动时很少鸣叫,因此难于见到。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亦是先急跑几步再停下观察动静,如无危险,则悄悄走开或飞走;如发现敌害临近,则马上起飞,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活动以早晚为主,常常边游荡边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春季主要吃紫云英、卷柏、马兰、看麦娘、半夏、半边莲、草、叶底珠、齿缘苦、繁缕、紫花地丁、石吊兰,以及萝卜、油菜的茎叶、香菇、木耳、稻谷、玉米和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夏季则主要啄食锦鸡儿、山胡椒、野鸦椿、猕猴桃、五味子、野葡萄和昆虫。秋季主要以果实和种子,特别是壳斗科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蕨类、谷粒、玉米,以及植物嫩芽、茎和根为食。常成群到取食地觅食。觅食地点较为固定,常到农田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傍晚。
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湖南、贵州东部及广东北部的山林,沿海地区在海拔200-500米,内陆为海拔1000-1500米。
白颈长尾雉分布图
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交配结束后雌雄各自分开。3月末即见雄鸟出现发情行为,雄鸟求偶炫耀为侧面型;发情时全身羽毛蓬松,并不断在雌鸟周围来回走动,身体略向雌鸟倾斜,靠近雌鸟一侧的翅下垂,尾略张开,亦向雌鸟一侧倾斜,头向前伸,目视雌鸟,同时发出“gu-gu-gu”和“ju-ju-ju”的叫声。交配时雄鸟啄住雌鸟头部羽毛,上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状如家鸡。
营巢于林下或林缘岩石下、草丛中、灌丛间和大树脚下,甚为隐蔽,亦较简陋,主要以枯枝落叶和草茎构成,盘状。大小为外径24.0-29.0厘米,内径14.0-20.0厘米,深6.5厘米。每窝产卵5-8枚,卵奶油色或玫瑰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10枚卵的测量为43.2-47.6毫米×30.4-34.6毫米,平均45.5毫米×34.2毫米,重24.7-27.3克。每日或隔日产卵1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4-25天。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生效年代:1996年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一级。
种群现状
白颈长尾雉是中国特产鸟类,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于过去大量森林被砍伐,毁林开荒和林型改造,使白颈长尾雉的栖息生境遭到很大破坏,加之大量猎取,使种群数量日趋下降,数量稀少。据1984年在浙江开化县对白颈长尾雉典型栖息地的调查,夏季种群密度为3.5只/平方公里,冬季6.9只/平方公里。易饲养,在动物园被饲养供观赏。
2022年6月,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杞山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开展红外相机资料回收整理工作中,发现红外相机拍摄到鸟中“国宝”——白颈长尾雉,珍稀濒危物种斑林狸。
2022年11月,在温州永嘉四海山省级森林公园开展的秋季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调查中,发现了白颈长尾雉。
2023年2月,长沙市浏阳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红外相机抓拍到白颈长尾雉等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像。 6月8日,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在整理野外红外摄像仪录制数据时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