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啰儿调 编辑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柱土家啰儿调石柱土家啰儿调

石柱土家啰儿调,流传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柱土家啰儿调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具有悠久的历史。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旋律简洁,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腔中少有装饰,行腔起伏流畅,易于掌握,便于传唱。其调式多为徵、羽、商调式,既有传统曲目,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歌调。

2006年5月20日,石柱土家啰儿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5。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石柱土家啰儿调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Ⅱ-15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历史渊源

编辑

石柱土家啰儿调现场演唱

石柱啰儿调承袭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和“巴人土歌”。《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关“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是对“巴渝舞”的最早记载。

先秦《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关“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和西汉杨雄《蜀记》中有关“嬥讴歌,巴土人之歌也”的记载,印证了“巴人土歌”是一种“一唱众和”的歌唱形式,是反映大众生活的乡土民歌,其内容和形态表现与石柱土家啰儿调一致。

石柱土家啰儿调更是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有人认为“啰儿调”有古代“竹枝词”遗风,被誉为“竹枝词”活化石。

石柱土家啰儿调起源于何时已无迹可寻,但从一些传承人的口中得知,至少有上百年的传唱历史。“啰儿调”包容着各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民歌,诸如放牛歌、打夯号子、砍柴歌、薅秧歌等。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耕社会,很多的农业生产都要靠人力来完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常常是借助唱歌来调动人的劳动热情;再者,山大人稀的自然环境,让上山劳作的人们借助喊山歌来驱逐寂寞和恐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众人吼着山歌齐劳作的场面随处可见,山坡上放牛、砍柴的少年唱的山歌也是此起彼伏,“这边唱罢那边登场”。处处可听见唱山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田地里,唱山歌无须专人教唱和传承,在那样的环境熏陶下,会唱山歌的人自然也很多。“啰儿调”的传承人,要么是在和自己的长辈一起劳作的过程中,要么是跟着长辈在家中的无意识哼唱中而学会的,从没有去专门地拜师学艺。后来凭着自己的浓厚兴趣,经常哼唱,有时怕忘记甚至把歌词记在纸上,因而至今还会唱不少那个时候流传的民歌。

基本特征

编辑

分类

以歌唱的形式、场合以及内容的不同对石柱土家啰儿调进行分类,歌曲涉及这些类型:

1:田歌,多为种田劳作时吟唱,如《礴秧歌》。

2:牧歌,多为放牧时吟唱,如《小放牛》。

3:采茶歌,多为采茶时吟唱,如《倒采茶》。

4:抬工号子,多为肩抬重物时吟唱,如《小牛郎》。

5:打夯号子,多为夯土时吟唱,如《打夯号子》。

6:情歌,内容多为表现男女之情,如《岩上砍柴岩脚梭》。

7:节令歌,为土家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变化规律而作,如《长年歌》。

8:苦歌,为土家人诉说自身境遇悲苦而作,如《磨坊李三娘》。

9:盘歌,为一问一答而形成的“对歌”,如《盘歌》。

10:扯谎歌,为土家人用幽默反讽的话语表达对人生、自然的看法,如《太阳落土要落坡》。

11:风流歌,多表现男女之间打情骂俏的场景,如《对《大嫂肥又肥》。

此外,还有一部分无法精确分类的歌曲,它们大致归于其他抒情性民歌。

歌词

独特的衬词是石柱土家啰儿调最显著的音乐特征之一。衬字、衬词,其特殊性在于:“它们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也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一经和正词一起配曲咏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表现出了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绝大多数的啰儿调歌词中带有“啰儿”“嘟啰喂”等由“啰”字组成的衬词,这些衬词最开始是以模拟锣鼓敲打等乐器的拟声词出现的,如《清早起来去放牛》中的衬词“啰儿”“哦儿嘟啰“嘟嘟扯”“矶扯”。此外,一般民歌中也会使用的虚词性衬词也常常出现在啰儿调中,例如:“舍”“哟喂”“那个”等,这类衬词并无特定的含义,基本为虚词性的语气助词。而随着石柱土家人创作热情的高涨,一些当地俗语如“冤家舍”“二嫂喂”“海棠花”“罗么姐”等实词也被加人啰儿调中作为衬词,这些颇具调侃意味的玩笑或俗语丰富了歌曲的情感层次,也令啰儿调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衬词在歌曲中的位置分为三类:一类为衬词前置,如《磨坊李三娘》《小牛郎》;另外两类为衬词中置和衬词后置,这两类往往在啰儿调中联合使用,也是啰儿调最常使用的形式,《桅子花儿开》和《灯儿呀灯》就属于这一类。

除了衬词的种类丰富多样,几乎一半的歌词是衬词,这一特色在其他类型的民间歌曲中也是相当少见的。

代表作品

编辑

石柱土家啰儿调代表作品有《太阳出来喜洋洋》《长年歌》《怀胎歌》《小情郎》等曲目。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啰儿调逼真地反映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民族文化演变过程。

传承现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尚有三百多人能唱“啰儿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演唱者越来越少。据初步调查,现在只有大约七十人能唱了,这些歌手年事已高,啰儿调的传承面临困境,已濒于灭绝。

传承人物

刘永斌,男,土家族,1941年生,重庆石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农民歌手。

黄代书,男,1944年4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石柱土家啰儿调。

保护措施

2014年,重庆市革命老区石柱县积极采纳县人大代表建议,加强非遗保护,编辑了非遗乡土教材《土家“啰儿调”》,在全县推广传唱。《土家“啰儿调”》全书共40万字,分上、下两册,主要包括“啰儿调”的历史文化的渊源、民间音乐的流变、音乐品类的梳理等章节,图文并茂,同时还收录了300多首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演出

2016年10月7日,重庆石柱县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柱土家啰儿调代表作《太阳出来喜洋洋》,在中央一套和中央三套晚黄金时段《中国民歌大会》栏目中播出。

下一篇 巴山背二歌

上一篇 中山咸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