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民歌 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傈僳族民歌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民歌,云南省泸水县、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傈僳族民歌历史悠久,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崇尚唱歌对调,在傈僳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有“峡谷天籁”的美誉。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7。

2022年6月16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傈僳族民歌

非遗级别:国家级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申报地区:云南省泸水县、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遗产编号:Ⅱ-17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历史渊源

编辑

傈僳族民歌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 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传统。泸水、碧江、云龙一带一年一度的汤泉赛歌会,是歌手们充分施展才能的地方,歌声数日不绝。傈僳青年喜唱的情歌,有传统的,也有即兴创作,随编随唱的;有长篇情歌,也有短小的。

基本特征

编辑

民歌题材

傈僳族的民歌各式各样,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老幼都能唱。一般人出门、上山、走路,触景生情,信口而唱。这种无目的、信口而唱的民歌,白天在田间、地头或是山上、路上随时可以听见,但曲调大都一样,只有快慢之分。这种快慢有的在词与词之间表现,有的在句与句之间表现,用快慢不同来表现内心的欢乐、喜悦或是苦闷与忧愁。

歌种分类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

木刮

演出活动集锦

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集会等时间和场合歌唱。曲调朴实、深沉,具有苍、古老的风格。

木刮一般由中老年男子分为两方,盘腿围坐火塘边,各以男、女身份一问一答对唱。对唱时双方都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唱,领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吟唱中以酒助兴,边饮边歌。木刮对唱还具有竞赛的特点,若双方领唱者均为对歌能手,对歌往往持续几天几夜。

优叶

优叶主要流传于福贡县傈僳族村寨,按歌唱内容及形式分为两类:

一类由中老年人围坐火塘边一面饮酒一面对唱,主要内容是追述旧时的悲伤、苦难,曲调低沉、速度徐缓、旋律平稳。

另一类曲调轻松、活泼,是青年男女传情表意的主要方式,可男女对唱,也可在同性间对唱。第一类优叶现已较少传唱,第二类优叶至今仍广为流传。优叶常见曲目有《打猎歌》、《悄悄话》、《砍柴歌》等。

莫广

莫广为傈僳语,译为“古老的歌”或“古老的调子”,大多由上了一些年纪的人来演唱,歌曲主要讲述了家谱、生产生活等内容。这些“调”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物特征和故事情节,有诗歌的韵味,其特征是词和曲调有机地完美结合,非常容易记忆与演唱。

莫广的开头有一句固定的唱词,译为根基,这一句是讲傈僳族开天辟地的“猿猴创世”,演唱莫广之前都要以这个为引子,唱完引子再演唱所要演唱的内容。演唱莫广的时间、地点一般都是节假日里宴饮喝酒的时候,边饮酒边歌唱。演唱形式有一领众合式和对唱式。

代表作品

编辑

木刮代表曲目有《创世纪》《生产调》《牧羊歌》《逃婚调》等。

摆时代表曲目有《竹弦歌》《忆苦歌》《孤儿泪》等。

优叶常见曲目有《打猎歌》《悄悄话》《砍柴歌》等。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傈僳族民歌的木刮对唱的傈僳族传统叙事古歌,广泛涉及民族渊源、人类繁衍、生产生活、风情习俗、恋爱婚姻、宗教信仰和民族交往等内容,生动再现了傈僳族社会历史的广阔图景,具有较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传承人物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5-2039

阿称恒

--

傈僳族

传统音乐

Ⅱ-17

傈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03-0816

李学华

1952.01

--

传统音乐

Ⅱ-17

傈僳族民歌

云南省泸水县

02-0240

王利

1929.03

--

传统音乐

Ⅱ-17

傈僳族民歌

云南省泸水县

传承现状

傈僳族民歌表演傈僳族民歌表演

其奔木刮主要以节日期间或集会场合的集体活动、集体对歌等方式进行传承,现基本上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体系。 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从未接受过音乐训练,都是通过口口相传,将傈僳族的“摆时、优叶、木刮”文化传承下来。

随着老一辈歌手的相继去世,现今已较少有人能完整歌唱傈僳族木刮史歌、长篇叙事歌的内容。如不及时抢救、挖掘,抓紧培养年轻一代歌手,木刮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保护措施

傈僳族民歌表演傈僳族民歌表演

2007年组织开展“傈僳族民歌”的专项保护工作以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在州、县文化馆设置专门岗位,安排专人从事傈僳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工作人员先后采访了全州傈僳族老艺人60余人次,收集各类傈僳族民歌170余首,收集录音近1200分钟、录像资料1000多分钟,拍摄了图片1600多张。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傈僳族民歌手稿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音视歌曲130单曲。

2008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两级共投入40余万元进行傈僳民歌的整理保护工作,出版了650页的《傈僳族民歌集》,傈僳族民歌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傈僳族民歌傈僳族民歌

2008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共有农村文艺队160多支,其中包括数十支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团。

2009年年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还向州内2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放了一次性补助3000元;在2009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还将向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发放8000元的补助。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泸水市文化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傈僳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傈僳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化馆、泸水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演出活动

2009年6月16日,民族音乐会《我的祖国,我的家》在云南玉溪市聂耳演艺中心举行。作为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的活动之一,傈僳族的“摆时”民歌在其中演出。

2016年10月25日,维西县文化馆创作演出的傈僳族民歌《瓦器器》获得音乐类群星奖。

下一篇 紫阳民歌

上一篇 巴山背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