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号子 编辑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溪号子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南溪号子渊要追溯到唐朝,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为了缓解疲劳逐渐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只有音韵没有歌词的号子。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近似。喊号子一般不少于7人,1人领唱,2人或3人扮尖声(高音),其他人唱低音,众人帮腔。

2006年,南溪号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25。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南溪号子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重庆市黔江区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25

历史渊源

编辑

历史起源

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

南溪号子渊源要追溯到唐朝,产生于清朝时期,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为了缓解疲劳逐渐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只有音韵没有歌词的号子。

明清时期,是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清朝中期,逐渐兴起了号子,产生了专门的号子头。

南溪号子传人李绍俊、冯广香夫妇吼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传人李绍俊、冯广香夫妇吼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诞生于武陵山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地跨渝、鄂、湘、黔四省市的武陵山区是中国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千百年来,荆楚文化、巴文化、中原文化等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10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形成了民歌丰厚的土壤。

南溪号子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近似。

在长时期的传唱过程中,南溪号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种,它既不同于周边的川江号子、纤夫号子,也有别于广泛传唱在武陵山区的其他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

发展历程

1951年—1956年,互助组期间。农民在劳动生活时相互转工换活,大家相互唱对台(拉号子皮),南溪人唱山歌喊号子进入高潮时期。

1957年—1960年,集体生活大食堂和国家大炼钢铁时期,农民多数时间聚在一起,唱山歌、喊号子达到了鼎盛时期。其间南溪号子参加了原四川省涪凌地区的文艺演出,其中有5人得奖。

南溪号子演唱南溪号子演唱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歌、号子被定为黄色垃圾,极大的影响了山歌、号子的发展,进入低潮期。

1981年,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里开始挖掘、整理山歌、号子,在南溪收集了号子11个曲调、山歌100余首,并有15人参加了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会,南溪号子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20世纪80年代末,南溪号子实质上已无发展,并逐渐走向衰退。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南溪号子虽然多次参加过区县的文艺汇演,获得过歌王、歌师傅等雅号,但唱歌的人只限于少数,且没有传人,断代由此开始。

基本特征

编辑

腔调唱法

黔江民歌——南溪号子黔江民歌——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比较固定。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等十余种。

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喊,二人或三人扮尖声(即喊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歌声。

小调体裁

南溪号子表演南溪号子表演

一首号子多为4句,一句7个字,中间有大量衬词。如“新打船儿下余渡,余渡有个两夫妇,生下幺姑一尺五;六幺妹生下地,团团转转把媒提,幺妹还在娘怀里。”

喊号子一般不少于7人,一首号子多为四句,一句七个字,中间有大量衬词。其歌词既有即兴而作的山野俚语,也有涉及历史、地理、民间传说等方面的内容。而其题材也极为丰富多样,特别是其中的连八句为武陵山区原生态民歌中罕见的小调体裁。

代表作品

编辑

南溪号子的代表作品有《九道拐》《三台声》《喇叭号》《南河号》等。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南溪号子演唱的特异性,系土家民族音乐文化的遗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传达了许多已经消亡的文化信息,为山歌号子的一种原生态特异体裁,具有吸收优秀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

传承现状

南溪号子表演南溪号子表演

由于电视、移动电话覆盖了南溪村,通电通话也早已进入南溪村村民的家庭,人们早已抛弃了隔着山谷喊号子的联系方法,随着土地下放,特别是近几年来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南溪号子实质上已无发展,日渐衰落,真正能够唱出原汁原味南溪号子的只有10余位老人,中青年中没有一人能喊出号子,南溪号子失去了传人,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这一民间音乐样式濒危状况严重,急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02-0250

杨正泽

1949.10

传统音乐

Ⅱ-25

南溪号子

重庆市黔江区

保护措施

南溪号子演唱南溪号子演唱

黔江按照“价值优先”和“濒危优先”的原则,采取建立国家、市、区县级三级保护名录体系、保护传承人等措施,对南溪号子等进行抢救性保护。

21世纪初,黔江区政府、文化广电部门和当地政府已开始着手对其实施抢救和保护。首先是黔江区、鹅池镇政府对《南溪号子》的保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落实了相关责任人,负责联系仅存的几名民歌手,随时了解他们的近况。其次对《南溪号子》曲目进行了收集、整理,录制了电视片,收集了大量影音资料。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溪号子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重庆市黔江区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

社会影响

编辑

南溪号子南溪号子

2017年,该镇以地方文化“南溪号子”为纽带,积极探索辖区“非遗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机融合。通过填词的方式,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品牌,编写法治号、普法号等,把“南溪号子”引入普法工作,用法治方式传承“南溪号子”,在普法工作中打文化牌。

2019年11月13日,由四川省文化馆、四川省群众文化学会、宜宾市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宜宾市南溪区人民政府举办,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宣传部、宜宾市南溪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宜宾市文化馆、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承办的首届“神韵号子·唱响南溪”号子音乐节系列展演活动,在宜宾市南溪区文体中心演播大厅举行。

下一篇 木洞山歌

上一篇 川江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