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塞腰鼓 编辑
安塞腰鼓,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但产生形成的具体时代已难考证。以鼓报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为乐,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3。
中文名:安塞腰鼓
申报地区: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Ⅲ-13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非遗级别:国家级
据《山海经》记载,鼓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产物,后发展为鼓舞士气、威慑敌人不可缺少的装备。为携带方便,人们就仿其鼓的形状,制作成系在腰间的小鼓。
秦朝以后,安塞一直为历代驻军要地和兵家争战之地。腰鼓同刀矛、弓箭一样作为作战部队的装备:一遭突袭,以鼓报警,传递信息;两军交锋,以鼓助威;战事失利,以鼓告急;克敌制胜,以鼓为乐,以示庆贺。随着历史的发展,腰鼓的军事用途渐渐消失,仅为舞蹈、演唱的伴奏乐器。
到了宋代,秧歌和腰鼓十分兴盛,发展成为民间娱乐活动。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新秧歌运动。革命文艺的发展,给安塞腰鼓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注入了生机。当时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服饰进行改造,使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艺术性等方面都有深刻变化,服饰上结束了古代武士风格,“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成为腰鼓表演者的服装特征,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腰鼓的表演和扭秧歌、转九曲、舞彩绸、跑竹马、耍扇子、踩高跷、霸王鞭等融为一体,形成了黄土文化中贯穿古今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技艺。 1989年,在安塞县招安乡出土了“安塞腰鼓”宋代画像砖,说明安塞腰鼓艺术在宋代已经成为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和民间文化表演活动。
安塞腰鼓
艺术特点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安塞腰鼓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深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流畅飘逸的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的角色分男性和女性。男性称“踢鼓子”,女性称“拉花”。拉花要在腰部扎上红绿色长绸带,起伴舞的作用。 安塞腰鼓的表演,较为自由、灵活。表演者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上千人。由于表演人数不受任何限制,表演形式也较为灵活。一般来说,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一般有场地鼓、路鼓、山地腰鼓等。
场地鼓、路鼓
安塞腰鼓
场地鼓是指在舞台、广场等固定场所进行的表演活动。舞台表演人数一般在百人左右,广场表演则可达千人左右。场地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打、二人对打、多人群打等表演方式。路鼓也叫“行进鼓”“过街鼓”,是表演者在行进过程中的表演形式,以行为主,边行进边表演,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中,如正月在乡村逐村逐户拜年,腰鼓队排成一条长队,边行边打,颇有喜庆气氛。山地腰鼓
安塞腰鼓出于参加大型电影电视拍摄活动的需要,一般都将腰鼓表演者带至黄土高原的山梁上进行表演。几百名腰鼓表演者在黄土山梁上进行表演,尘土飞扬,气势宏大壮观,极具艺术效果,由此便形成了山地腰鼓。
表演动作
安塞腰鼓的表演动作,主要有小缠腰、大缠腰、缠腰过裆、马步跳跃、击鼓射雁跳、侧蹬腿、前蹬腿、十字梅花、跑跳步、劳动步、走路步、十字步等。 安塞腰鼓表演讲究“六劲”:摇头晃脑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要让观众看着带劲,听着鼓劲。
“场地鼓”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到引出固定的“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如果是祭祀类活动时,有拜庙祭文,另外.一般的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人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伞头身后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丑角,也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动作并不固定,大多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方阵队形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方阵的队形编排,有多种变化。这些队形,使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艺术性较强。传统的腰鼓方阵编排图案有“十字梅花”“双排灯”“九连环”“拜四方”等。这些方阵图案,充分展现了黄土地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伴奏乐器
安塞腰鼓伴奏主要由打击乐、吹奏乐两种组成。打击乐有大鼓、大镲、小镲、小锣、乳锣各一件或多件,有条件的地方,打击乐器可适当增加。大鼓音质浑厚,音量强大,富有穿透力,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小锣、小镲等均属色彩性乐器,属于辅助乐器,增强音乐效果,使节奏更加明快和谐,使得整个伴奏热情明快,富有活力。吹奏乐主要由唢呐组成。唢呐可根据舞蹈情绪选择热烈欢快的曲牌。一首曲牌可反复演奏,也可与其他曲牌联缀,以达到与舞蹈紧密配合,烘托表演气氛的目的。
服装道具
以前,安塞腰鼓表演者的服装,统一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穿白色对襟上衣,中式白色长裤,圆口黑布鞋。后来,表演服饰有很大变化,有黑色、黄色,但白色居多。安塞腰鼓道具有腰鼓、鼓棒、花伞、彩绸四种。腰鼓是将直径20厘米的柳木截成40厘米长、中间镂空成筒状的圆柱体,两头蒙牛皮或羊皮制成。腰鼓用红绸带捆绑于表演者的腰间,起固定作用。鼓棒是两根长约30厘米的细木棒,打磨光滑,系一块红绸布,用以击打腰鼓。花伞由方阵前一人执拿,用以指挥、协调整个表演方阵。彩绸用以渲染演出的气氛。 安塞腰鼓的演员讲究装饰,脸要红,眉毛粗,胡子要摆开,服装要利落,气魄要威武,不能佝腰低头。
传承价值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享誉中外,源远流长。其风格强健豪放、刚劲饱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鼓”“中华鼓王”“东方第一鼓”。 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千百年来,无论安塞腰鼓随时代变迁生发出怎样的新内涵,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奋力拼搏的腰鼓精神始终如一。传承状况
安塞腰鼓的现实生存状况令人担忧,需要对它实行保护和扶持。
传承人物
曹怀荣,汉族,1939年生,陕西安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腰鼓代表性传承人。
刘延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腰鼓代表性传承人。
刘占明,安塞腰鼓省级传承人。
保护措施
安塞区按照“文化输出、旅游导入”和“文化养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围绕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等民间文化“五张名片”,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农业+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三村一园”,建成千人腰鼓表演村、东方毕加索绘画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2018年,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的千人腰鼓大舞台正式启用,成为安塞区第一个集腰鼓、民歌和陕北说书等民间艺术为一体的陕北民俗文化综合演艺基地。 2019年,“千人腰鼓大舞台”接待游客46万人次,依靠文旅产业户均增收约7000元。
安塞区非遗保护中心建立起传承人电子档案和15个传习所,还让安塞腰鼓进入全区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从娃娃开始传承民间艺术。
安塞县成立了“安塞腰鼓艺术协会”。
安市安塞区对安塞腰鼓的管理措施:安塞区对从事安塞腰鼓教练或准备从事教练、教师的从业者,由区文体部门和安塞腰鼓团体共同组织考试(考级),从业者必须达到规定的安塞腰鼓技术标准,由文体部门颁发安塞腰鼓教练等级证,持证上岗;对无证从业者管理部门及安塞腰鼓系统内均不予承认。这样便防止一些冒充传承安塞腰鼓的从业者,教授非安塞腰鼓的技术,使安塞腰鼓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影响。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塞腰鼓”项目保护单位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延安市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荣誉表彰
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文艺演出,获特等奖。
1986年,安塞腰鼓获得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
1996年,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当代作家刘成章1986年创作的散文《安塞腰鼓》曾入选语文教科书。
重要活动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先后参加了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第十一届亚运会、沈阳国际鼓文化艺术节、中国国际时装节、“中华鼓王”大赛、青岛国际啤酒节、国庆45周年、国庆50周年、国庆55周年庆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60余次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和《黄土地》《黄河》《延安颂》等近百部影视片的拍摄。 1984年,陈凯歌拍摄电影《黄土地》到安塞取景时,一下就选中了腰鼓。150名腰鼓手在山梁上打鼓的画面随着电影上映,展现在观众眼前。 此外,安塞腰鼓还参加了德国“柏林亚太周”、泰国新年文化活动和新西兰“传统中国新年灯会”等国外演出活动。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延安时,安塞的腰鼓队曾多次到延安枣园、杨家岭,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
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中国音乐、舞蹈出国选拔比赛,由安塞冯家营村民间艺人艾秀山等同志,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腰鼓表演艺术,参加了同年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文艺演出,获特等奖。这是安塞腰鼓首次走出国门,并获得了大奖。 同年,安塞腰鼓手曾到天安门广场进行表演。
2009年10月1日,安塞“千人腰鼓”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表演,展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