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编辑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是最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土家族语为“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或“茅猎舞”。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
2006年5月20日,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1。
中文名: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遗产编号: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毛古斯仪式产生的时期虽无史籍记载,但从土家族诸多的传说故事中不难看出,“毛古斯”产生在土家族先民的生产力还很低下,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关系也相对简单的时期。古时候,湘西土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
后来从渔猎生活步入农耕时代。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于赶回山寨传授技能,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过年),举行跳摆手舞等活动。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不料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了他,他只好走出来,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被在身上,参加到调年活动的人群中去。他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由此,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
“文化大革命”中,“毛古斯”被视为“封资修”,停止活动。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的“毛古斯”表演再次受到重视,恢复了表演活动。
1983年春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保靖县分别举行大型毛古斯舞活动,观众达4万余人。
1983年2月18、19日(农历正月初七、初八),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在县城举行盛大土家年会,县境11个社(镇)3000多人参加文艺表演,观众达到6万余人。
表演形式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的舞蹈动作比较特别,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中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摇头耸肩,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等内容,可根据表演动作清楚地分辨出来。表演对话时要求变腔变调,使观者辨认不出表演者的真实身份。
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毛古斯舞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可歌可舞,可做游戏,玩杂耍,翻跟斗,打秋千。
服装特征
舞蹈的服饰比较原始,舞蹈者无论辈分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别向四面下垂。
角色分工
表演“毛古斯”的人数有10~20人不等,一人饰老“毛古斯”(土家语叫“巴普”),他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小“毛古斯”代表子孙后代,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庭。
剧情内容
毛古斯舞的程序分为“扫堂”(意思是扫除一切瘟疫、鬼怪,使后代平安)、“祭祖”、“祭五谷神”、“示雄”(表现土家族人民的生存和繁衍)、“祈求万事如意”等几个大段落。每个段落中细节繁多,如“祝万事如意”的表演中,有打露水、修山、打铁、犁田、播种、收获、打粑粑、迎新娘等等。
毛古斯舞要跳六个晚上。第一晚叫“生产”,内容反映农耕和原始父系社会的生活情景;第二晚名为“打猎”,表演围猎前祭祀猎神媒等仪式;第三晚名为“钓鱼”,斥责不劳而获;第四晚名“接亲”,社会仍处于蒙昧阶段;第六晚名“接客”,反映阶级社会开始,官吏对土家人的残暴统治。
舞蹈类型
祭祀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对天地万物和列祖列宗的崇拜。土家族是一个多信仰的民族,土家先民也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过了由“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巫术存在进而演变为多神崇拜的发展过程。土家族毛古斯仪式中祭祀是重要的部分,在毛古斯表演中,几乎每个场次开始时都要有祭祀仪式。在表演“扫堂”中,还专门有“请神”和“敬神”的内容。在毛古斯“食姐”(打猎)一场中,众毛古斯上场后,首先要有拔步卡(老毛古斯)率领众毛古斯敬土家猎神——梅嫦,念《梅嫦词》,然后毛古斯跳起娱神的舞蹈。采集物
采集是人类的童年时期最主要的获取食物的手段,在原始人类的最初阶段,他们以果实、坚果、根茎作为食物。在湘西土家族毛古斯中,就有反映原始人类采集食物果实的舞蹈动作。在毛古斯中有“找树果子”、“吃树果子”等,就是典型的原始采集舞蹈。
狩猎舞
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之前,采集和渔猎是原始人类获取食物以求得生存的主要手段。湘西土家先民自古多是生活在“虎啸猿啼”的崇山峻岭之中,为了生存,土家先民不仅要学会驱虎、打狼、赶野猪、追野兔、围麋鹿等狩猎本领,还要学会在溪河之中钓鱼捞虾的技能。毛古斯表演中的“食姐”(狩猎)一场,模拟野兽的各种动态,跳“梅嫦舞”,还要表演脚迹、放猎狗追逐、打到野兽等狩猎的全过程。
农事舞
原始人类(主要是妇女)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了植物开花结果的季节,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人工栽培植物的技术,于是以前的采集、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原始农业产生了。土家族毛古斯有许多就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山地农耕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湘西毛古斯中几乎都有“借日”(做阳春)场次,有的地方还将整个农事活动的春种秋收再现出来,如龙山县贾市乡兔吐坪的毛古斯舞表演中就有“砍火禽”、“撒小米种”、“扯草”、“秋收”等场次。
生活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除了上述再现土家先民原始采集、狩猎和原始农耕生活的舞蹈外,毛古斯中也不断增加了许多反映不同时代土家人日常生活的舞蹈内容,如打糍粑、打铁、药匠治病、纺棉花、抢亲、读书等。
传承价值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可以为土家族舞蹈来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线索。毛古斯舞不仅对研究土家族最初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有价值,其表演形态中所保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和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艺术元素,更是一笔文化遗产。
传承状况
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土家族的一些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已逐渐失传,土家语也已成为一种“濒危语言”了,因而土家语为语言载体的“毛古斯”更是一种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遗产。
传承人物
彭英威,男,1933年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
彭南京,男,土家族,1942年6月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
李云富,男、土家族,1938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措施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1958年底,湖北省土家族调查队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挖掘、收集毛古斯舞的相关材料。1959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省、州、县民族文艺调查组,全面普查毛古斯舞,并撰写调查报告。
1963年10月,湖南省民委派人访问毛古斯舞艺人,并撰写《马蹄寨毛古斯舞访问记》。
1980年8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各县土家族艺人来馆传授毛古斯舞,并拍成电影资料片,为研究学习留下珍贵影像。
1984年,毛古斯舞开始在境内中小学校普及,部分民族学校还组建了毛斯舞蹈队。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项目保护单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1983年,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毛古斯·狩猎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次登上了北京舞台。2008年8月8日,永顺县毛古斯舞蹈《土家毛古斯——欢庆》,于8月8日在“鸟巢”演出。《土家毛古斯——欢庆》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表演节目的26个节目之一。
2009年6月1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蓉城开幕,永顺县、古丈县演员组成的湘西自治州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队参与了开幕式的表演。
2014年12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举办了澳门回归15周年庆典,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应邀参加了庆典活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