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盆歌 编辑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盆歌鼓盆歌

鼓盆歌,俗称“丧鼓”、“丧鼓歌”和“打鼓闹丧”,于中国古代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民俗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

鼓盆歌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鼓板独唱或对唱。鼓盆歌沉郁悲怆,风格遒劲,是荆楚文化的“活化石”。经典曲目有《绣荷包》《观花》等。

2006年5月20日,湖北省荆州市申报的“鼓盆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2。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澧县申报的“鼓盆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2。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鼓盆歌

别 名:丧鼓、丧鼓歌和打鼓闹丧

始兴年代:战国时期

流行地区: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

经典剧目:《绣荷包》《观花》等

代表人物:望熙诰

遗产类别:曲艺

遗产编号:Ⅴ—32

历史沿革

编辑

鼓盆歌鼓盆歌

鼓盆歌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可远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与《周易》中“鼓缶、击缶”的记载,那时的鼓盆歌主要以娱乐为主。

战国时期楚人把这种音乐形式发展为“瓴缶之乐”,成为与“钟鼓之乐”、“竽瑟之乐”相并列的三种音乐形态之一。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体现了对生命轮回的超然与豁达。而这种以“鼓盆、击缶”讴歌生命的方式,至今仍流传在湖北省荆州地区,其原生态的表演形式:一面鼓,一对槌;焚香点灯, 数人围坐。风格遒劲,堪称荆楚文化的“活化石”,具有见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艺术特点

编辑

演唱形式

鼓盆歌鼓盆歌

鼓盆歌是源于中国古代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民俗活动,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鼓板独唱或对唱。民间演出时热心的听众也可参与帮腔,即在每段唱词的开头和结尾一起齐唱,也有一人无伴奏的清唱形式。

荆州鼓盆歌的表现形式是坐唱不表演,在演唱时没有太多花哨的动作。鼓盆歌在开唱之前都会先摆一张方桌,以供歌手围坐,演唱者增多,一桌坐不下,就用两个或三个方桌一拼,成为长形歌案,歌案上挂一对风灯,内点蜡烛,前面则放一屏风,中间供着庄周木刻的雕像,卧睡在小木棺内,案台上摆有供品,并焚上香,鼓师将鼓放置在一个翻扑的木盆上,用火纸垫稳,这些简单的家什,被歌手们称为“丧鼓担子”。

唱腔伴奏

鼓盆歌鼓盆歌

鼓盆歌唱腔有【平板】、【敲板】、【三句半】和【湖腔】等。表演中鼓的伴奏独具特色,其节奏在音乐的上下句落尾处出现强拍无重音的现象,悖于音乐节拍之常理,在中外音乐史上也比较罕见。

伴奏乐器

鼓是鼓盆歌唯一的伴奏乐器,击鼓在节奏上有鲜明特点,即在唱腔的下句结束前两小节时出现“咚咚”声,而在结束小节的强拍上却意外地出现休止。这种欲止而继的特点避免了演唱和听歌的疲惫和休止性,使鼓盆歌能像绵绵不断的泉水在缓缓流淌中触动人的心灵,是“鼓的艺术”。鼓盆歌沉郁悲怆,风格遒劲,是荆楚文化的“活化石”。

经典剧目

编辑

鼓盆歌经典剧目有《绣荷包》《观花》《白蛇传》《醉打蒋门神》等。

流行地区

编辑

鼓盆歌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

传承保护

编辑

流传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鼓盆歌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需要加以重视和保护。

保护措施

鼓盆歌鼓盆歌

19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工作时,就已经注意到荆州鼓盆歌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并把其唱词、曲谱分别收录在《中国民歌集成·湖北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

2006年,鼓盆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荆州市群众艺术馆、荆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又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开始对鼓盆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极具价值的五百多篇歌词及民间原生态的脚本内容。

2012年,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划拨专项资金,陆续结集出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以展示湖北省非遗保护在挖掘整理、传承保护方面的成果,其中出版了《鼓盆歌演唱曲目集》。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鼓盆歌项目保护单位荆州市群众艺术馆(荆州市艺术研究所)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鼓盆歌鼓盆歌

望熙诰(1928年—2009年),男,汉族,湖北荆州人,1954年加入梅台巷歌班,师从王兴周,收集改编和独立创作鼓盆歌歌词七百余段,其演唱的《绣荷包》分别被《中国民歌集成·湖北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录用,被业内人士称为“活辞典”。2008年2月,望熙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盆歌代表性传承人。

李金楚,男,汉族,1947年出生,1961年学习曲艺演唱,因嗓音好、头脑灵活,1962年在湘鄂一带跑红,积极参加澧县非遗中心策划传统书目《薛刚传奇》的记录工作。2018年5月,李金楚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盆歌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湖北省荆州市申报的“鼓盆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荆州市群众艺术馆(荆州市艺术研究所)。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澧县申报的“鼓盆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曲艺价值

编辑

鼓盆歌的表演与民间习俗密切相关,它在艺术本身的价值之外还有着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多重价值。

社会影响

编辑

2018年6月,在天津市举办的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中,“鼓盆歌”亮相展演并首次登上全国舞台。

2020年2月,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硬仗”,湖南省14个市州的非遗传承人积极行动起来,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抗“疫”作品40余部(件),包括常德市推出的鼓盆歌《天佑中华万万年》,用熟悉的民间音乐曲调和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唱词,搭配非遗传承人生动的演绎,将防疫知识刻进了群众心里。

下一篇 汉川善书

上一篇 龙舟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