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湾陶塑技艺 编辑
石湾陶塑技艺,广东佛山市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湾陶创烧于唐代,始兴于唐宋,繁盛于明清,新中国成立之后,石湾陶塑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3。
中文名:石湾陶塑技艺
申报地区:广东省佛山市
遗产编号:Ⅷ-3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级别:国家级
批准时间:2006年
石湾陶塑技艺
石湾陶创烧于唐代,早期以生产日用品为大宗,其作品善仿擅创,源于生活,精于匠作。相较官窑而言,石湾陶因百姓需求而存在,其造型、题材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比如南瓜、荔枝、苦瓜、水牛等岭南常见风物,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蒙古灭金入侵南宋后,许多陶工逃往南方,定居广东。经过几代传承,石湾的陶工在钧窑窑变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本土陶土资源创造出出窑万彩的窑变釉。其中的钧蓝釉、钧红釉、翠毛釉等深受人们喜爱,这类仿宋钧釉的石湾陶艺明至清初被称为“广钧”,因其胎为陶土,因此又称之为“泥钧”。
明朝时期,石湾陶塑有了极大的发展,打破了过去单一日用陶瓷出口的状况,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手工业用陶器等各式产品被大量出口。明代以后,石湾陶塑种类和题材则渐趋广泛,渔、樵、耕、读、牧、奕、饮、琴、游戏乃至拍蚊搔痒、挖耳等百姓日常劳动。生活情景,各类花鸟虫鱼,野兽家畜与荣蔬瓜果等百姓熟悉的事物,以及达摩罗汉、观音、寿星、济公、八仙、钟馗关公等等百姓熟悉与喜爱的神仙人物与历史人物,都在石湾陶塑艺术中得到真实生动的表现。明代中晚期,石湾陶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讲究文化和艺术品位,品种也更为丰富。清代生产的“石湾公仔”,因创造出缤纷多彩、高雅古朴的釉色而名声大噪,奠定了它在当时陶瓷界的坚实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来,石湾陶塑工艺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发展,石湾陶塑也因为丰富多彩的产品而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推崇。
风格
石湾陶塑技艺
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造型
石湾陶塑工艺造型生动传神。产品不论人物、动物或器皿的刻画,都致力于艺术典型化的塑造。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较少雷同化,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因此形象构相如生。
胎釉
石湾陶塑的胎釉浑厚朴实。它有胎壁厚、釉层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传统的釉色有70多种,加上1963年在国内首创的12种结晶釉,共有90多种釉色。这近百种釉色为石湾陶塑艺术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艺术美感。石湾的名釉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学成就,如《石榴红》《翠毛釉》《天目》和《东瓜皮》等,在国内享有名望。
技法
石湾陶塑的技法多姿多彩。陶塑工艺产品生产的成型技法上,还保留着手印还和卷筒塑制空。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四种方法,使各种造型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石湾陶塑的制作工艺按顺序可分为原料加工、泥坯塑制,赋釉及煅烧四大工序。
原料加工:
配泥是石湾陶瓷制作常用的方法之一。配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清除杂质,另一方面是把产地来源不同、成型和煆烧性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制作者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烧成温度范围的,能和釉及煅烧温度相呼应的熟土。有时为了加强泥质在高温煅烧情况下的支撑力,使坯体不致下塌而适当渗些砂子。有时为了追求陶土烧成后的色泽而加入一些着色原料成为“色胎”。陶土和瓷土的化学成分基本是相同的,由于风化和再风化的原因,改变了它们的物理性能,使之出现了陶土具有较大的粘性和可塑性,瓷士具有脆性及高温状态下玻化程度较大的区别。
泥坯塑制:
石湾窑制品以手工拉坯为历时最长,产量最大的成型方法,其中手工拉坯成型是在转轮(辘轳,俗称“车面”)上制作圆形器皿的基本方法,石湾最负盛名的恰好就是型体的塑造。
赋釉:
上釉是一个充满艺术感觉的环节,其过程中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石湾窑千多年来使用的釉基均是当地农村的生活废弃物一生火后残留的稻草灰、桑枝灰和松柴灰。长期以来,石湾窑所使用的着色剂均是东平河道里的淤泥,淤泥内的金属成分以氧化铁为主,淤泥配上稻草灰、桑枝灰、松柴灰便成了酱黄釉、黄褐釉。
煅烧:
石湾窑煅烧分预热、上火、高温还原等几个步骤。从考古提供的证据来看,石湾窑最早出现在唐朝,那时候的窑多为依靠山腰、向上倾斜的“龙窑”,石湾使用的窑炉若以火焰运作可分为:明焰式,半隔焰式和隔焰式三种。若以产品运行方式来分类,可分为隧道式(窑车式,辊道式)、梭式等类型;产品不运行的有倒滔窑,龙窑等。
传承价值
“石湾陶瓷技艺是经历千百年积淀的艺术精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不但对岭南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推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传承现状
石湾陶塑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现实的生存环境令年轻人难以把这门技艺当成终身职业,在此情势下,石湾陶塑技艺这项传统技艺难以保存,急需人们的保护。
传承人物
刘泽棉,男,1937年生。出身于石湾陶艺世家,深受家传陶艺名家的熏陶。其作品具有传神、雄健、豪放、古朴、厚重的特点。陶塑功力深厚,善于博取众长,融会贯通,特别注重人物筋骨、肌肉、衣纹的塑造,使作品工艺兼得,形神兼备,自成一格,多个作品曾分获全国的优胜奖、一等奖、珍品奖,或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收藏。 2007年6月5日,刘泽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廖洪标,男,1937年生。石湾陶艺世家出身,深得家传,19岁即开始从事陶塑的创作设计,后又师承陶艺大师刘传,有50多年的丰富经验。 2012年12月,廖洪标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石湾陶塑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注入了新的血液。
2015年—2018年,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石湾陶塑技艺普及培训班是广州大学2017年度举办的第六、七期非遗培训项目,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学员们进行了“陶塑人物技艺”和“陶塑动物技艺”的学习与创作。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佛山市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石湾陶塑技艺的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入选。
重要展览
2003年8月18日—11月18日,在石湾窑釉彩展中,展出了咏陶轩主何炽垣收藏的石湾窑各色釉彩器物200多件。
2006年4月29日—6月24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原作精品展中,石湾陶塑技艺在展览中被展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