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编辑

云南的传统手工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

2006年5月20日,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5。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Ⅷ-5

申报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历史渊源

编辑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的第十章“人类大兴旺”的第九节“制造瓷器陶器”中,神对桑木底说道:“人每天吃饭,人每天喝水,没有碗和锅,用什么来装?叶片太软了,树皮太脆了,装不了汤水,快用土做碗。水边有黑土,水边有黄土,黄土和黑土,是大地的污垢,人哪去取来,用它捏‘万’(傣语:碗),用它捏‘莫’(傣语:锅)。用它捏‘盎’(傣语:土盆)。”经过神的指点,桑木底让众人取来泥土捏制土碗、土锅和土盆,形状有圆的、方的和筒状的,但这些刚做好的陶制品却无法使用,因为它“被水吃啦,随水跑啦,端着也重”。于是,神再次指点众人:“如今土做碗,也得晒干后,再用火烧它,使土变硬,使碗变硬,装水水不吃,人用也好用,这叫作‘贡万’(傣语:烧碗),这叫作‘贡莫’(傣语:烧锅)。从那时候起,人学会捏碗,人学会烧锅,一代教一代。”从史诗对傣族先民制作陶器的生动描述中,可以看到他们早在帕雅桑木底时代,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开始制作陶器,并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掌握了制陶技术。因此,傣族的制陶历史极为悠久,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明朝《百夷传》中也记载:“民间器皿瓶、盆之类,唯陶治之。”

过去,传统制陶工艺的传承,一般以婆传媳或母传女的家庭传承方式为主,从准备选土、挖土、制作陶坯、烧制陶器直到最后出售,均由妇女来完成。整个陶场上皆无一个男人,烧窑时更不许男人看见,据说只要男人看到后,陶制品就会被烧裂,导致前功尽弃。因此,从这些现象中可看出傣族先民们按照性别自然分工的痕迹。时至今日,傣族妇女仍然在延续着这一古老的传统,并肩负着传承手工制陶技术的责任,将这一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女性,但这种分工已没有严格的界限,男人们也开始参与其中。

工艺特征

编辑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制陶技艺最突出的特色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这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

傣族陶器在用料上亦有讲究,主要以泥土加砂石料来改善成型性能。其焙烧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包括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多种方法。成坯方法呈多样化特点,有无转轮制坯、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方式。这些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仍为傣族传承使用。

工艺流程

编辑

傣族制陶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准备烧陶、烧陶等环节。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是傣族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慢轮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学会用手捏制陶坯后发明的重要的制陶工具,其底座为木质,再套上石材做的轮盘。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快轮更易拉坯成型,慢轮制陶逐渐被快轮制陶所取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依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慢轮制陶技艺。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傣族慢轮制陶除满足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外,还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上,而且还体现在傣族的生产生活中,深刻地反映了傣族传统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并代代传承,成为了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从而构筑了傣族群体所独有的文化表征系统。

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除了少量用于建筑物屋脊的装饰品和佛教礼器外,在其他场合已不大容易看得到传统的傣族陶器。另外陶器制作的经济效益不理想,所以学习和从事制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在西双版纳,只有少数村寨的几户人家还会制作陶器,原始制陶术已处于即将消亡的状态,亟待拯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玉勐,女,傣族,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2018年5月,正式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保护措施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国内外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

2009年,张海超著《曼斗傣族慢轮制陶》该书呈现了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图景。以期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推动保护实践的广泛有效展开。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2018年9月,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面向广大游客开展傣族章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织锦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展演活动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普及,提升非遗项目保护的社会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