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汉语文字

止

止(拼音:zh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人足,本义是足,引申指脚趾,这些意思后来写作“趾”。足在人体的最下面,故又引申指地基,字后作“阯(址)”。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义,由至、临引申为停止、静止义,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由本义亦可引申指人的举止、容止。

文字溯源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甲骨文中“止”作图1、2,在象形程度比早期甲骨文和一般金文都高的用作族名的金文中,“止”作图A,显然这是人的脚。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金文中“手”只列三指,象手掌之形,“止”也同样,只列三指,象足趾之形。“止”在甲骨文和一般金文中“只列三指”,不像在族名金文中描摹逼真,所以不太容易直接看出“足”的意思。西周金文(图3)对照甲文字形,大同小异,只是脚跟边缘的线向右延伸,稍失其形。战国文字(图4)不离甲、金文之形。篆文(图5)显承于金文。隶书二例,一例全据篆文为形(图10);一例大脚趾变为横线,自失其形(图7、8、10),而楷书之止,即沿自后者。以上诸形,都据具体的实象造字。

“止”的本义是“脚”,脚是用来走路的重要器官。走路自然要达到某一目的地,所以“止”便引申出“至、到”的意思,到达目的地之后自然不再走了,所以“止”又有了“停止”的意思。“止”字也是重要的意符,古文字中的“止”构件往往预示着动作、行动,如:步、走、武、正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依据小篆的字形,把“止”的本义解释为“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许慎认为,因“止”的字形“象草木出有址”,所以才有“足”的意思。徐灝《说文解字注笺》:“许以为象草木出有址,殆非也“。

详细释义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zhǐ

名词

足,脚。 后通作“趾”。

foot

《仪礼·士昏礼》:“御衽于奥, 媵衽良席在东, 皆有枕, 北止。”

《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 笞五百。”

〈文言〉住所。

欧阳修《与薛少卿书》:“某到此, 以敝止未完固, 少留以葺。”

人的仪态举止。

《诗经·大雅·抑》:“淑慎尔止, 不愆于仪。”

〈文言〉尽头;止境。

end

韩愈《曹成王碑》:“刻诗其碑, 为示无止。”

〈文言〉用以击柷止乐的槌。

《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

〈文言〉地基。 后作址、址。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岰间有颓垣遗构, 为玉峰寺废止。”一本作“址”。

(Zhǐ)姓氏用字,参看“止姓”

动词

〈文言〉至;到。

arrive

《诗经·鲁颂·泮水》:“鲁侯戾止, 言观其旗。”

停住;不再进行

halt;stop

《易·蒙卦》:“山下有险, 险而止。”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袁圆大笑,小柱儿站在门口也哈哈不止。”

止步;止境;静止;适可而止

〈文言〉停息;居住。

stay;station;

dwell

《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 止于棘。”

《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

拦阻;使停住。

prevent

《战国策·齐策三》:“孟尝君将入秦, 止者千数而弗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 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

止血;止痛;禁止;制止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

close

〈文言〉挽留;收留。

take sb. in

《论语·微子》:“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文言〉扣留。

detain

《国语·晋语三》:“丕郑如秦谢缓赂, 乃谓穆公曰: ‘君厚问以召吕甥、郤称、冀芮而止之。 ’”

〈文言〉俘获。

detain;

arrest

《魏书·鹿悆传》:“﹝鹿悆﹞为综(萧综)军主程兵润所止。”

〈文言〉等待。

《礼记·檀弓上》:“故丧事虽遽不陵节, 吉事虽止不怠。”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子姑止之。”

〈文言〉减省。

《周礼·地官·仓人》:“若谷不足, 则止余法用;有余, 则藏之, 以待凶而颁之。”

副词

仅;只。

only

《庄子·天运》: “仁义, 先王之蘧庐也,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纳兰性德《临江仙·卢龙大树》词:“九秋黄叶五更烟, 止应摇落尽, 不必问当年。”

不止

助词

〈文言〉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 表确定语气。

《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降。”

zhí

名词

〈文言〉通“职”。 职分, 职事。

《诗经·小雅·巧言》: “匪其止共, 维王之邛。”

zhì

名词

〈文言〉通“豸”。无脚的虫。

《庄子·在宥》: “灾及草木, 祸及止虫。”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二】【止部】诸市切(zhǐ)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

说文解字注

“下基也”注:与丌同部同义。

“象艸木出有阯”注:止象艸木生有阯。屮象艸木初生形,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