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查德·席格蒙迪 编辑
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胶体化学家理查德·席格蒙迪,以表彰他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在胶体化学领域所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中文名:理查德·席格蒙迪
外文名:Richard · Zsigmondy
性别:男
国籍:奥地利、德国籍。
出生年月:1865年4月1日
去世年月:1929年9月24日
职业:学者 化学家
理查德·席格蒙迪又称之为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德语:Richard Adolf Zsigmondy,1865年4月1日-1929年9月24日),奥地利、德国籍的匈牙利裔化学家,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主要研究领域为胶体化学。1897年开始从事胶体研究,他在实验中发现了某些彩色玻璃的秘密,如宝石红玻璃中就含有胶体金,于是认为从粒子的散射光可以更多地了解物质的胶体状态。为了这项精密的研究,1903年他与西登托夫发明了超显微镜,并利用超显微镜对胶体进行观察和研究,可观察到一亿分之一米的任何微粒的形状,看到生物的细微结构或胶体粒子的存在。他还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从而明确了胶体化学是表面化学。1907年创办《胶体化学和工业杂志》,被视为胶体化学正式成为独立学科之年。
席格蒙迪1865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帝国的维也纳。其父阿道夫·席格蒙迪为牙科在奥地利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还发明了几种牙科医疗器材。阿道夫·席格蒙迪在1880年早逝,席格蒙迪由母亲抚养长大,接受了全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保持攀岩、登山和游泳等爱好。 高中阶段,席格蒙迪培养了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和物理的兴趣,并开始在家中自己做实验。
席格蒙迪于1903年与劳拉·路易丝·穆勒结婚。他们拥有两个女儿。从格丁根大学退休后不久。
席格蒙迪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开始大学阶段的学习,但为了学习化学很快就转学到维也纳工业大学,后来又转到慕尼黑大学。在慕尼黑大学期间,他在威廉·冯·米勒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科学研究,重点研究茚,并于1889年获得博士学位。 席格蒙迪后来离开有机化学领域,加入柏林大学奥古斯特·孔特的物理研究组。1893年在格拉茨大学完成德语国家教授资格考试(Habilitation)。1897年,由于他在玻璃及其着色方面的知识,位于耶拿的肖特玻璃制造厂向他提供一份工作。席格蒙迪接受了这一工作,在该厂期间,他对茶色玻璃进行研究,还发明了一种玻璃,命名为“Jenaer Milchglas”。1900年,席格蒙迪从肖特玻璃制造厂离职,但仍留在耶拿,独立开展研究。他与光学器材厂商蔡司公司合作,研制了狭缝超显微镜。1907年,他加入格丁根大学,成为无机化学研究所教授和所长,直到1929年2月退休。于1929年9月24日在格丁根去世。
创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十分有益,在胶体化学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1918年发明薄膜过滤器,1922年发明超精细冷过滤技术,从此开始工业化生产分离过滤技术产品。
证明了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胶体化学的内涵十分广阔,既涉及到化学中最基础的理论,又具有极广泛的实用性,并且与众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胶体化学与现代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有密切的联系,如冶金、石油、轻纺、橡胶、塑料、食品、感兴材料、日用化工等工业以及农业、军事等部门在一些关键环节上都离不开胶体化学。当今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也广泛涉及胶体化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1925年,席格蒙迪因“证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以及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这些成果出自他在格拉茨和耶拿的时期。甚至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对使用银盐对玻璃着色进行了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在格拉茨时期,他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关于胶体的研究工作。其中一项成果就是产生茶色玻璃的精确机制。其后几年,他研究胶体金(或称金溶胶)及其在蛋白质标记上的用途。
月球上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席格蒙迪环形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