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编辑

社会科学学科

政治学政治学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狭义的政治学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广义的政治学研究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现代政治学注重研究政治主体和现实政治问题,如政治制度、国家法律、政治行为、政治决策、政治合法性、政治心理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政治学

外文名:Politics/Political Science(英文)

:古希腊

提出人物:亚里士多德

归属:社会科学

词源

编辑
“政治学”(politics)这个词的来源,就是古希腊的城邦政治研究,而城邦就是polis。

研究对象

编辑
政治学界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还不尽一致,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

一类主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或政治关系,认为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中各种政治关系的科学,是研究关于社会政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是研究社会各种政治势力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另一类主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

研究方法

编辑
政治学研究方法按层次可划分为:哲学层面的方法、范式层面的方法和技术层面的方法。哲学层面的方法起到整体性的指导作用。范式层面的方法可分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哲学层面

每一门学科的研究都是将具体问题抽象化、系统化的一个过程,这就离不开一定的哲学知识,特别是逻辑学的知识。虽然行为主义政治学一再强调价值“祛除”,但是实践证明,政治学研究是无法做到真正的“价值中立”的。

政治学研究离不开学者的主观意识,这就需要学者具有哲学思辩、逻辑推理的分析能力。古代以及近代的政治学者大部分自身也是哲学家。诸如《理想国》、《政治学》之类的古典政治学名著同时也是哲学名著。当代许多优秀的政治学者也同样具有深厚哲学功底。因此无论采取何种现代化的先进方法,政治学者都应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无论哲学分析是否能产生终极价值,学者们对于哲学的推理和分析功能是予以承认的。

范式层面

“范式”一词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政治科学中的范式是为了组织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模型而建构的。理论范式指的是理论逻辑模式,它是由理论的构成要素、要素的结构方式等方面组成的。范式简单地理解为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它是对某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体综合或抽象,反映学者整体的研究思路。在范式层面,我们可以将政治学研究方法分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两种类型。

规范研究

传统政治学是指行为主义和后行为主义兴起之前的政治学。传统政治学注重对国家机构、权力、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传统政治学注重政治哲理和政治历史分析,尚无事实分析要脱离价值分析的观点,政治学者研究政治现象的目的就是要对现实提出批评或为其辩护。传统政治学多采用思辩式语言和演绎推理的方法。相对于行为主义政治学,传统政治学往往是一种静态研究。主要的研究范式有:历史—比较研究法、阶级分析法、机构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法律研究法等。

实证研究

现代政治学主要指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及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等。它不局限于对正式机构、法律、文献、制度的研究,而是将政治人的行为、心理、及其背景文化等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它主张政治学研究要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得出结论。它注重经验方法,强调运用技术手段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果来解释政治现象。相对于传统政治学,它是一种动态研究。主要的研究范式有:心理学分析法(它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基础)、经济学分析法(如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分析法(如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政治文化分析)、系统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等。

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的方法主要是指对资料的采集分类,对数据的整理加工,以及形成研究成果等工具性、程序化的方法。目的是使研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工具性方法在二战后,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日益受到重视。这些方法适应了实证主义的研究,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研究中,技术层面的方法因其自身的重大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根据陈振明先生主编的《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一书,技术层面的方法主要有: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理论阐释。

历史发展

编辑

古典政治学

政治学的前身能追溯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年代希罗多德荷马赫西俄德修昔底德、和欧里庇得斯等人的著作里。后来柏拉图开始分析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将原本以文学和历史为方向的研究分析抽取出来,应用至哲学上。同样地,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分析上又建立了以历史经验为根据的研究,发展了以比较方式研究政治,萌生了日后的比较政治理论,被誉为政治学之父。 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创始作。在当时对政治的研究主要是以对历史的学习、政府治理的手段、和描述政府运作的情况为方向。而西塞罗更是对国家(Res Publica)概念进行了界定,设计出了权力制衡的运作模式,并发展了自然法思想。

神学政治学

中世纪时期,欧洲奉行政教合一,政治学尚未成为一独立学科,对于政治问题都倾向由宗教教义来解释,当时的政治学,隶属于神学。但教会和朝廷间对政治的研究仍相当广泛,以希波的奥古斯丁的教父神学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为当时的政治研究代表。希波的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一书综合了当时基督教的哲学和政治传统,重新定义了宗教与政治间的领域界线。托马斯·阿奎那将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论证了信仰、理性、道德和政治界分的可能性。

在中东和其他的伊斯兰地区,欧玛尔·海亚姆所著的《鲁拜诗集》以及菲尔多西所著的《国王的史诗》里都提供了对政治的分析,而其他亚里士多德派的伊斯兰学者如阿维森纳也继续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分析和经验主义,写下许多针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评论。而在古代中国,对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制定礼乐、兵刑、职官等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政治研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理性主义政治学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政治学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人们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来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意大利的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树立了现代政治学的研究重点,针对政治机构和政治参与者做直接的观察,其著作《君主论》,教导君主其只顾后果不顾过程的政治手段,内容与基督教教义冲突甚大。《君主论》的完成,被视为政治学由基督教中完全分离的一个里程碑。后来在启蒙时代里,学术领域的扩张进一步的拓广政治学的研究范围,超过了原本只是针对决策基准的研究。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则对主权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探讨。他在《共和六书》中认为主权是国家的基本属性,是至上和不可分割的。并且认为为了避免社会动荡,有必要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威。他的政治理论仍未摆脱中世纪的影响,但是他的主权理论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也是理性主义政治学的先驱。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兴起,自由竞争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时代,以边沁和约翰·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政治实践中,民主政治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而托克维尔成为揭示这一历史趋势的最伟大的思想家。

科学主义政治学

19世纪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传统,包括了历史主义者黑格尔、孔德和马克思,以及进化论社会学的斯宾塞、梅因滕尼斯等。随着政治研究日益成为一门科学,研究者更加注重于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和分析来解释政治现象。约翰·密尔、罗伯特·米歇尔斯、马克斯·韦伯等人是其典型代表。

20世纪,当代西方政治学大体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在17、18、19世纪西方政治理论延续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案;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一度成为西方政治学的主流。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间戴维·伊斯顿阿尔蒙德等倡导行为主义革命,促使学术领域里针对个人和团体的科学研究从原本有系统而严厉地学科里逐渐游离。同时政治学的分析领域也朝向更深层和复杂的部分,也使政治学与其他不同的学科的研究关系更加紧密,尤其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人类学、和统计学。政治行为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倚赖以科学的方法做学术研究,如量化研究、方法学等,根基在对政治走向的经验证实和推断的假设前提上,并归纳针对人类与团体的政治行为解释。

学术地位

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政治学是以人类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政治活动对于所有人类的其他行为具有最终的组织效果,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当代人类是以国家作为最高的组织,对内聚合并拘束成员的行为,对外则以国家的名义相互对待。虽然终结民族国家之说曾经甚嚣尘上,但是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都难以想像其实现。而即使国家式微,取代其地位的恐怕也将是另一种型式的政治组织,因而也脱不出政治学的研究范畴。政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任何人类活动都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律,而规律的制订和维持,最终要倚靠政治上的强制力。任何经济活动或科技活动都必须在这个脉络之下进行,连学术活动也不例外。政治因而是任何人类活动的制高点,不论是在国家之内或国家之外都是如此,因此政治学是社会科学当中极为重要的一支。

代表作品

编辑

政治学领域代表作品

主要著作

作者

概述

《理想国》

柏拉图

分析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将原本以文学和历史为方向的研究分析抽取出来,应用至哲学上。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建立了以历史经验为根据的研究,发展了以比较方式研究政治,萌生了日后的比较政治理论。

《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

综合了当时基督教的哲学和政治传统,重新定义了宗教与政治间的领域界线。

《君主论》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树立了现代政治学的研究重点,针对政治机构和政治参与者做直接的观察。

《共和六书》

让·布丹

对主权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探讨。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哈罗德·拉斯韦尔

对“人”的重视,使“人”真正回归到社会科学的中心命题上。

《政治科学》

迈克尔·罗斯金

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分析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

《国际政治理论》

华尔兹

提出了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在分离和还原的工作基础上,建构了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研究框架。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萨缪尔·亨廷顿

审视了新兴国家可行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详细分析。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布里埃尔·阿尔蒙德

对东西方和第三世界24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政治决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体系方法去分析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的实际运行过程,以及在各个层次上所发挥的功能作用。

教研机构

编辑

政治学教研机构(表格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里斯托弗·H·布朗国际政治学中心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政治体制比较分析中心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

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

美国政治科学院

波兰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

德国慕尼黑大学应用政策研究中心

俄罗斯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资源来源:中国政治学网

下一篇 历史

上一篇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