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祈 编辑
王光祈 (1892—1936) ,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属龙,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中文名:王光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92年8月15日
逝世日期:1936年1月12日
毕业院校:北京中国大学
职业:音乐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成就:成立少年中国学会
出生地:四川 温江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之歌剧、东西乐制之研究、论中国古典歌剧、西洋制谱学提要
1908年,进四川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1912年毕业。
1914年到北京,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同时任职于清史馆,并先后担任成都《四川群报》驻京记者和北京《京华日报》编辑。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翌年 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同年底,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又创建“工读互助团”。
1915年秋天,王光祈考入北京中国大学专门部学习法律。当时,他寓居北池子一间狭小简陋的小屋,过着半工半读的艰苦生活,课余兼任成都《群报》(后改名为《川报》)的驻京记者。也正是借着这个机缘,王光祈结识了李大钊,当时李大钊正主编《晨钟报》副刊,他们一见如故。李大钊对王光祈非常欣赏:“光祈是一个能想、能行的青年,有志气。
王光祈
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翌年 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同年底,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又创建“工读互助团”。1920年,赴德国留学,先学德文和政治经济学,并兼任《申报》、《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的驻德特约记者。
1922年,改学音乐,在柏林从私人教师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27年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师从E.M.von 霍恩博斯特尔、A.舍尔林、H.沃尔夫和C.萨克斯等教授,1932年起任波恩大学中文讲师。
1934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之歌剧》(今译《论中国古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1936年1月12日,病逝于德国波恩。
早年时期
王光祈在童年时代就会吹箫奏笛,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读中学时又醉心于川剧。这为他 后来从事音乐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早年读私塾,15岁考入成都第一小学堂高年级。他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丙班,与郭沫若 、李劼人、周太玄等人为同窗知己,是班上的高才生。与李劼人,周太玄、魏时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同班,并为至交。一次他们一起到成都东郊菱角堰周太玄家聚会,仿“桃园结义”,相约死后同葬此地(后来王在德国逝世,李劼人果然设法将其骨灰运回安葬于该处)。1912年春毕业于成都府中(现石室中学),清贫之中刻苦功读诗书。1914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学习法律,1918-7月以优异成绩(第二名)毕业。在京求学期间,还担任了几家报社的记者、编辑等职,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其主办的《每周评论》的创刊号上发表社论,积极从事社会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他积极投身于四川保路运动。1914年,王光祈东出夔门,辗转赴京,在赵尔巽主持的清史馆任书记员。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专门部法律本科。1916~1918年,经同学李劼人、周太玄等推荐,先后兼任四川《群报》《川报》驻京记者,《京华日报》编辑。1917年,结识《晨钟报》主编李大钊,以后成为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 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18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参加了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群众游行示威。当天下午即将游行情况用专电发回成都。他向《川报》提供了大量报道,促使“五四”烈火在四川熊熊燃烧。1919年7月1日,他 与李大钊等人经过将近一年筹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光祈任该会执行部主任,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恽代英等人都是他先后推荐加入该会的。毛泽东在北京时 ,还和王光祈经常来往,并曾相约一道出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嘱托陈毅元帅返川时探询王光祈及其家属的下落,当了解到王光祈已无亲属存世时始肯作罢。1919 年底,王光祈又同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在北京、上海发起组织了“工读互助团”, 努力探索改造中国、振兴中华之路。
出国学习
王光祈
不久“工读互助团”解体。1920年4月,王光祈赴德国 法兰克福学习政治经济学,同时担任北京《晨报》、上海《申报》、《时事新报》的驻德特约通讯员。约在1922年冬改学音乐理论与音乐史。1923年7月,从法兰克福迁居柏林,向德 国音乐教授学习小提琴和音乐。1927年4月,入柏林大学音乐系深造,历时7学期。1933年10月,受聘于波恩大学东方学院,担任该院中国文艺课教师。次年6月,王光祈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音乐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在欧洲为祖国争得荣誉的音乐学家。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王光祈参加了游行,并电告成都《川报》。继后,还陆续写回有关“五四”运动报导50余篇。同年,王光祈与一些社会名流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团”。
1920年,王光祈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1923年改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学习音乐学,长达7个学期。1932年任波恩大学中国文艺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荣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在西方获得荣誉的音乐学家。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积劳成疾,突患脑溢血卒于波恩,时年44岁。
王光祈一生辛苦工作,勤奋著述,在客居德国的十多年里,除撰写、翻译了政论著作《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三国干涉还辽秘闻》等十余本外,还陆续写成音乐专著18本、论文40余篇。诸如《欧洲音乐进化论》《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东西乐制之研究》(属中国最早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比较音乐学著作)、《各国国歌评述》《东方民族之音乐》《音学》《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译琴谱之研究》(向西人介绍中国古琴音乐的著作)、《中国音乐史》《西洋音乐史纳要》《西洋名曲解说》等等。其中不少书著表现了王光祈的音乐思想:主张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藉以振奋人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具体办法,洋溢着民族自豪的感情。
积劳成疾
王光祈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十分艰苦。他既未享受公费待遇,又无家庭资助,全靠卖文为生。积劳成疾,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因突发脑溢血骤然病逝于德国波恩医院,终年44岁。波恩大学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噩耗传回国内,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和他的故乡温江县都为 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南京追悼会上,蔡元培致悼词,徐悲鸿为王光祈画了遗像。成都 各报发表了悼念文章。1938年,王光祈的骨灰由其生前好友从波恩辗转运回成都。1941年冬,李劼人将王光祈骨灰葬于成都东郊沙河堡菱角堰侧。
王光祈
“五四”运动时期,王光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8年,他曾在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和成都《四川群报》上发表若干篇文章与通讯,抨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后日本侵略中国山东的罪行。同年,他与《京华日报》编辑周太玄一同提议建立“少年中国学会”,得到了李大钊的热情支持。王光祈负责筹备期间的主要事务。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向李劼人主编的《川报》发送50余篇通讯,为四川的民主思想的增长和成都的国学生运动的开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李劼人曾在《追忆王光祈》一文中说:“北京(五四)运动之所以及时传到成都,青年们得以及时看到光明,就不能不归功于王光祈了。”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成立,王光祈主持了会议。这个学会的宗旨是:“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后来,根据王光祈、李大钊等人提议改为:“本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学会的信条是:“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王光祈曾介绍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恽代英等人加入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创刊《少年中国》月刊,李大钊编辑主任,康白情为副主任,王光祈任会计并负责“学会消息”栏。北京为学会总会,在成都、南京两地设立分会。成都分会创办《星期日》周报,南京分会负责编辑《少年世界》。学会成立一周年时,有会员75人,《少年中国》和《少年世界》两种月刊,每期各都发行5000册,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制和发行 。20年4月以前,王光祈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和实际主要负责者。王光祈、字润玛,笔名若愚,1892年出生于四川温江县鱼凫镇小河村。他未出生前数月父亲病故,家道衰落,靠母亲做手工和出租一“锅厂”地微薄收入过活。在成都读中学时,与周无(太玄)、魏嗣銮(时珍)、郭沫若、曾琦、蒙文通等为同窗,经常讨论时事政治。他中学毕业后,失学也失业,曾回老家农村过了一段十分艰苦的生活,后来奋然离家出川,去上海、青岛、北京,游学和找工作。1914年为清史馆书记员,同年考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王光祈的青少年时代穷困坎坷,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丑恶和腐朽:“一切政党皆不足有为,过去人物又使人绝望”,决心“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把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为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如何改变?王光祈在政治思想上是模糊的。他中学时代,喜欢田园诗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来至上海、北京,在新思潮中他喜欢克鲁泡特金、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著作,崇拜空想社会主义。为了与旧社会“隔绝”,创造大同世界,他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
王光祈原来打算去美国,因患眼疾未获许可,当此之时又受上海《申报》驻德记者之聘,于是改变主意去德国考察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兴情况。
王光祈到德国法兰克福后,一方面学习德文和攻读政治经济学,一方面为国内的报刊写通讯稿,考察德国社会经济的复兴,为中国的发展找借鉴。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为此,他对西洋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写成专著和论文,向国人介绍。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国人的音乐生活》(通讯10篇,1923年10月11日起在《申报》发表)、《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西洋制谱学提要》《音学》《对谱音乐》《西洋名曲解说》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又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同时还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乐制发微》《中西音乐之异同》《东方民族之音乐》《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乐史》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192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王光祈的其他论著尚有:关于国防、外交、政治、戏剧、美术的译作19种,《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以及散见于中外报章书刊的文章、通信数十篇。
中国音乐史(上册)
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又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同时还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乐制发微》《中西音乐之异同》《东方民族之音乐》《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乐史》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192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 1957年5月,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上下册)由音乐出版社据1934年中华书局版于北京重印出版。王光祈的其他论著尚有:关于国防、外交、政治、戏剧、美术的译作19种,《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以及散见于中外报章书刊的文章、通信数十篇。
中国音乐史(下册)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成立了五四时期著名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工读互助团运动,以后走上了音乐救国的道路。在王光祈的社会改造思想中,少年中国学会是改造社会的依托力量,工读互助团是他改造社会的最初尝试;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改造的主力,并借助他们来实现对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改造与联合。
与其他社会改革家不同,王光祈反对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改造社会,冀图以改造民族生活、复兴民族文化、音乐育民和民族革命等手段来实现社会改造的目标。在社会改造的步骤上,王光祈认为在政治改革之前应先下一番“预备”功夫;应走一条先改造个人,再改造团体,进而改造全社会的改造之路。
王光祈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向李劼人打听王光祈1936年骨灰运到成都安置的情况。1983年,四川音乐学院将其墓碑迁至该院,并建纪念亭。1984年6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政协、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国音乐 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音乐学院和温江县政协等单位共同在成都召开了“王光祈研究学术讨 论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在《王光祈音乐学上的贡献》一文中指出:“王光祈是我国五四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之前的近20年中文化界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著作家,音乐学家。”“将东西方之音律,东方各民族之音律进行比较研究,始创于王光祈,这无疑是中国音乐学上一大贡献。”198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之“王光祈” 条目中明确写道:“他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者。”1986年,在温江公园内修建了“王光祈纪念馆”。在21世纪初期对温江公园的改建中,园内还新修了以王光祈而命名的“光祈音乐广场
”。后人编有《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成都王光祈墓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波恩大学东方学院院长、教授卡勒博士以“前驱者”评王氏:“他努力介绍西方音乐的精华到中国去,并且应用西洋的方法去整理那至今还未有人碰过的材料;在这一方面,他可以算是第一个前驱者。”又说:“他在研究院无时不以最大的努力和确定的态度来工作,他是一个静默稳重的人,只有很接近地去细细认识他,方可以了解他的伟大。”
日本著名音乐学家岸边成雄以“第一个”评王氏:“把柏林学派的比较音乐学观点第一个介绍到东方来的,是中国人王光祈。”
波恩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希德玛博士以“音乐学家”评王氏:“他把握了西欧,特别是德国方面研究音乐的科学方法与途径,由此设法与他的故乡的音乐与戏剧的艺术相接近,这居然给他做到了!他已是一位受有严格教育的音乐学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