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彦钧 编辑

中国近代民间音乐家

华彦钧华彦钧

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艺名阿炳,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1893年8月17日,华彦钧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一岁丧母。1901年,8岁时从无锡乡下回到父亲身边,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拉琴操鼓。1912年,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被无锡人称作“小天师”。20世纪20年代,因人引诱,吃上了鸦片。加上宿娼染疾,华彦钧数年间双目先后失明,无法再做道士。为了谋生,他以“瞎子阿炳”的名号开始了卖艺生涯。1933年,创作并开始演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1938年,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赴上海避难,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1939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1947年,原住房被收回,临时租住在盛岸里,曾到惠山卖艺。1948年,被送入“戒毒所”,释放后彻底停止卖艺。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教授赴无锡,用进口携带式钢丝录音机为阿炳录制了3首二胡曲与3首琵琶曲。同年12月,阿炳病逝,终年57岁。华彦钧虽然只给后人留下了6道器乐曲,但这些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优良传统。在中国近代音乐史的民族器乐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地位。概述图参考资料

基本信息

编辑

艺名:阿炳

本名:华彦钧

外文名:Atonio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地:无锡市

出生日期:1893年8月17日

逝世日期:1950年12月

代表作品:二泉映月、听松、昭君出塞

人物经历

编辑

阿炳

1893年8月17日,华彦钧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1901年,8岁的华彦钧从无锡乡下回到华清和身边,小名唤做阿炳,大名取叫华彦钧。父亲华清和对外说这是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而华彦钧称呼华清和为“师傅”。11岁上下,华彦钧开始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练毛笔字。华清和精通道教乐器,吹拉弹拨样样精通,却不希望儿子重走这条路,从小耳濡目染的阿炳却早已喜欢上拉琴操鼓,且执着得很。华清和无奈,转而严格教习 。

1910年,华彦钧开始外出参加斋事。1912年,19岁的华彦钧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被无锡人称作“小天师” 。1918年,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

20世纪20年代,当地浴室老板看中华彦钧手上的田产,引诱他吃上了鸦片。加上宿娼染疾,华彦钧数年间双目先后失明,无法再做道士,生活一落千丈。为了谋生,他以“瞎子阿炳”的名号开始了卖艺生涯 。

1933年,阿炳在烟馆结识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董催弟,二人相依为命,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创作并演奏的。在此后几年里,阿炳一直在无锡街头卖艺,说时事新闻,并向其他艺人学习乐艺 。

1938年,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老家避难。不久后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群众角色盲人。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听松》。

1939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每天由董催弟引他到崇安寺旁的“昇泉楼”吃茶。他一边吃茶,一边侧耳细听周围茶客的闲聊,听到有意思的,他就在心里默默编成顺口押韵的词。吃了午饭,阿炳回家睡午觉,醒了后,和董催弟同去当初二人相遇的那家大烟铺抽上几口,其间也关注烟客们的谈话。饭、觉、烟都饱了,阿炳就来到崇安寺大自鸣钟下摆上场子,先拉二胡再弹琵琶,为的是聚拢人气。人多了,阿炳便开始说唱,打起长短不一三块竹板,唱的是时事逸闻。唱完两场,掂量了一下收入差不多了,阿炳就回家吃夜饭。夜饭过后再由董催弟陪着“走栈房、做生意”。他去的地方多是戏馆、饭店、米行、码头等“商业街”和“红灯区” 。

1947年,因原住房被昇泉茶馆老板收回,他临时租住在盛岸里,贫困交迫,从此停止晚间卖艺,曾一度每天到惠山卖艺 。有一天马车撞坏了琵琶胡琴,老鼠咬断了胡弓的马尾,阿炳觉得这是不好的预兆,不肯再操琴 。1948年,阿炳被送入“戒毒所”,释放后彻底停止卖艺 。

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教授赴无锡,用进口携带式钢丝录音机为阿炳录制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雨》,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和《龙船》 。同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二泉映月》,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年12月,阿炳病逝,终年57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 。

个人生活

编辑
父母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按道规不能娶妻。阿炳的母亲是无锡秦家的寡妇,在为华清和生下了阿炳这个“私生子”一年后便去世了 。

妻子

1929年,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婚。1933年,与寡妇董催弟同居 。

主要作品

编辑

二胡曲

《寒春风曲》

《听松》

《二泉映月》

琵琶曲

《昭君出塞》

《大浪淘沙》

《龙船》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编辑
创作特色

华彦钧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触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

专辑封面专辑封面

他留下的器乐作品有3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听松》约作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华彦钧假托宋代民族英雄岳飞追击来犯者金兀术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自己的抗日爱国思想。《听松》气势宏伟,意境深刻,曲式结构短小精悍,艺术构思新颖独特,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二泉映月》约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乐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深刻地揭示了华彦钧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它标志着华彦钧的艺术思想已进入到对社会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在艺术上已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成熟时期 。

演奏风格

华彦钧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质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定把滑音的演奏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琵琶演奏也有很深造诣,左手触弦坚实,右手以大拇指开板为特点,气质淳朴,粗犷健朗 。

人物评价

编辑
一袭旧衣,一副墨镜,身背二胡走街串巷,挥手一拉便是人间沧桑。这是民间音乐家、人称“瞎子阿炳”的华彦钧留给世人的形象。阿炳饱受磨难的人生际遇和他达到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强烈反差。阿炳留下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二胡名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名扬中华,声震世界。阿炳音乐的成功、阿炳艺术的流传,与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阿炳文化的研究呈现出立体的、系统化的趋势,推动着当代民乐的发展 。(无锡新传媒评)

即便到了最穷困潦倒的时刻,即使已经是被当时社会看不起的“下九流”,而且什么也都无法看见,阿炳依旧竭尽全力保持着他的尊严。每次阿炳出门卖艺都是长衫打扮,衫旧但没有补丁,墨镜遮住了因患梅毒而深陷的眼窝,腰杆远比现在无锡市内的“阿炳雕塑”要坚挺的多。在众人的回忆中,阿炳借过钱,也有一些商户在他潦倒时供应晚餐,但阿炳从未乞讨过,他坚守着一个卖艺人的底线,支撑着他维持这个底线的,正是他超乎常人的音乐技艺 。(《时代周报》评)

后世纪念

编辑
1950年12月阿炳病殁后,下葬于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地附近,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79年5月,无锡书画家韩可圆于一农户猪圈内寻得其残碑,清洗处理后捐赠无锡市博物馆收藏至今。1983年于惠山脚下造“衣冠冢”设纪念墓碑,1986年,此墓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19年5月22日,由无锡市歌舞剧院带来的民族歌剧《二泉》登上国家大剧院,以最接近阿炳真实经历的舞台呈现来向这位艺术家致敬 。

2023年2月,民间音乐家华彦钧诞辰130周年纪念会暨无锡市东亭合星艺术团成立20周年大会在阿炳的老家无锡东亭举行 。

下一篇 贺绿汀

上一篇 王光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