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道 编辑

李娟创作系列散文

羊道羊道

《羊道》是作家李娟创作的系列散文,共包括《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首次出版于2012年8月。该系列散文讲述了李娟与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历经寒暑跋涉的游牧生活。书中李娟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与大自然生死相依之情,对哈萨克牧民的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着他们原生态的生活与交流方式,使散文整体透出灵动原始的基调。《羊道》获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羊道

外文名:Goat Trails

作者:李娟

文学体裁:散文集

首版时间:2012年8月

字数:约530000

内容简介

编辑
《春牧场》讲述了扎克拜妈妈一家人在吉尔阿图和塔门尔图牧场之间辗转迁徙,以及与邻居阿勒玛罕大姐等人相处生活的故事。《前山夏牧场》讲述了一家人在前山夏牧场冬库尔的经历,包括烤馕、赶牛、挤牛奶、做酸奶、参加舞会等日常生活,以及离开冬库尔前往吾塞的迁徙过程。《深山夏牧场》讲述了一家人在吾塞的游牧生活,以及拜客、聚会等社交生活。

作品目录

编辑

《春牧场》

吉尔阿特和塔门尔图

荒野来客

小小伙子胡安西

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

每天一次的激烈相会

要过不好不坏的生活

沙吾列漫无边际的童年时光

大风之夜

对阿娜尔罕的期待

涉江

向北的路

最最热闹的地方

客人们

“可怜”的意思

和卡西的交流

城里的姑娘阿娜尔罕

骆驼的事

孩子窝的塔门尔图

羊的事

哈拉苏:离开和到达的路

可可仙灵

路上的访客

盛装的行程

美妙的抵达

《前山夏牧场》

冬库尔

邻居

另外两家邻居

生活又开始了

宁静的地震

牛奶的事

泡泡糖事件

馕的事

家务事

影响

茶的事

从城里回来的人

宁静悠长的下午时光

冬库尔的小伙子们

斯马胡力的世界

女孩子们的友谊

寂寞舞会

为了拖依

六月的婚礼

赛马的事

狗的事

阿依努儿家

我和扎克拜妈妈的一天

突然间出现的我

去上游串门

清洁的生活,富裕的肥皂

索勒,索勒!

好姑娘加孜玉曼

酒鬼

小母亲

生病的黑牛

苏乎拉传奇

卡西的同学

路上生活

即将离开冬库尔

去吾塞

《深山夏牧场》

吾塞

林海孤岛

卡西的信

孩子们的吾塞

玛妮拉

期待已久的弹唱会

马的事

汽车的事

我的游荡

伟大的小孩子卡西

神奇的大孩子斯马胡力

伟大的厨子李娟

伟大的扎克拜妈妈

病的事和药的事

病的事和药的事

随处明灭的完美

羊毛的事

卡西不在的日子

耶克阿恰一游

斯马胡力的好朋友卡可汗

相机的事

从奇怪的名字说到托汗爷爷

男人们在一起做的事情

夏牧场新景象:苍蝇、老鼠还有猫

友邻

真正的夏天

莎拉

阿舍勒巴依家的莎拉古丽

东面的大家庭

擀毡

山羊会有的一生

真正的宴席

目录顺序均按照从左到右排列

创作背景

编辑
转场是哈萨克族路上生活的代表性民俗活动,在随季节变化,逐水草而居的迁移、游牧过程中,牧民们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对现代技术的依赖。哈萨克转场是根据季节、气候变化,按春牧场、夏牧场、秋牧场、冬牧场等四季牧场顺序进行的轮牧生产活动。转场不仅是畜群的转移,还包括牧民的举家搬迁。转场是哈萨克族游牧生活标志性的文化事项,并于2009年以民俗的形式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春天,李娟离开办公室,回到草原,一头扎进了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与他们共处3个月。此后又用3年多的时间,回忆、书写,完成了53万字的《羊道》。 李娟在 《羊道》自序中说:“最初时,有对羊——或者是依附羊而生存的牧人们的节制的生活方式的赞美。但写到后来,态度渐渐复杂了,便放弃了判断和驾驭,只剩对此种生活方式诚实的描述。并通过这场描述,点滴获知,逐渐释怀。”

《羊道》系列封面

人物介绍

编辑
李娟:全书第一人称“我”,住在扎克拜妈妈家的汉族人,在家里全面掌控厨房。白天,李娟的主要任务是摇分离器给牛奶脱脂,这个得花两个多小时。另外她还得负责准备每天的五到十次的茶水,并一定得保证暖瓶随时是满的。晚饭也归她管,面归她揉,面条归她拉,天大的一锅面片子也归她揪,做完晚饭则帮着赶小牛。到了傍晚归羊入栏的时分,李娟也是必不可少的劳力,负责站在羊群最后,防止它们从南面突围。

扎克拜妈妈:李娟住进的哈萨克牧民家女主人,扎克拜妈妈的身体虽然在生活压力下处处损坏,时常牙疼、头疼,头发却非常健康,五十岁了还没有一根白发。妈妈共有可可、斯马胡力、莎勒玛罕、卡西、阿娜尔罕五个子女,而最大的儿子海拉提根据习俗,送给托汗爷爷做儿子。妈妈很能说笑话,上门做客的女人总是被逗得爆笑不止,隔着一条山谷都能听到。妈妈又擅长模仿,连别人打个喷嚏也要兴致勃勃地学一下。

卡西:扎克拜妈妈的女儿,十五岁,辍学在家,左耳失聪。在李娟眼里,卡西是个远远还没长大,带着野蛮精神和混沌面目的小姑娘。卡西一方面四平八稳地过着她的牧羊女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美妙而奢侈的梦想。她常常说自己以后还会继续上学,她打算去阿勒泰上卫校,学护理专业以后当护士。又因为这个目标,卡西急于学习汉语,总是坚持用汉语和李娟对话。

斯马胡力:扎克拜妈妈的儿子,二十岁,代替哥哥可可来放羊。斯马胡力的懒惰是相当可恶的,但大家乐于帮他保持这种懒惰状态,斯马胡力得留到出大事时才尽情地使唤。被惯坏的斯马胡力的空闲时间比谁都多,还在冬库尔的时候,每过两三天就洗一遍头发,穿得漂漂亮亮出门。斯马胡力的爱美之心还体会在对衣物的爱惜上,他的漂亮衣服都无限怜惜地深压箱底。

作品鉴赏

编辑

作品主题

在作者笔下,牧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平静、温馨、顺乎自然,合乎性情。多代同堂的传统家庭结构依然在维系,家庭的亲情依然浓郁而真诚。作者笔下的扎克拜妈妈家、沙里帕罕妈妈家、居麻家等均是三代五口人以上的家庭。承担所有重活的男性在家庭里有着崇高地位,然而由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女性不仅是日常饮食起居的主导者,也在放牧、迁徙等活动中居于不可缺少的位置,因而女性在哈萨克族游牧家庭中居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扎克拜妈妈家的大小事都由她拍板决定。此外,哈萨克族的包容、好客也在作者的笔下得到多方面的展现:他们盛情款待每一位陌生或熟悉的客人、牧民之间频繁的相互拜访、给转场途中的人准备酸奶、“托依”等喜事时的热闹、接纳并关照“我”这个汉族“闯入者”、牧民之间偶尔发生口角甚至肢体冲突时也能很快化解等,这些细致入微的文字将哈萨克族牧民的包容、好客、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也体现在她将关注的目光一再投向游牧家庭中的孩子。《羊道》展现了哈萨克人的教育观念:既呵护备至,又绝不娇宠。大处管教,小处放手,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锻炼。十五岁的卡西洗衣、做饭等样样都干,尽管活做得粗糙不堪,可扎克拜妈妈不教也不骂。因为她清楚:“生命总会自己寻找出路。哪怕明知是弯路也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

在《羊道》系列散文中,作者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呈现于读者面前,并在叙事写景的同时,带出对自我、对人生的真切思考。游牧生活是贯穿哈萨克族多年的生存方式,如今随着牧民大量的定居及畜牧业的工业化,这种持续了千年的传统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境况。对于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来说,定居点的兴建将会改变他们四季转场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当他们不再经历转场时,与之相关的习俗、节日、宗教仪式等也将失去其依附基础。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代替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城市的繁荣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进军都市。作者娓娓道出了自己的焦虑与不安,对牧场的变迁,传统生活的消解,作者亲身感受着高速发展的社会给这种原始、古老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并从文化的层面进行自我审视,对现代性进行着反思。

艺术特色

“非虚构写作”

《羊道》系列散文始终在写游牧民族的转场生活。在写作中,作者以“在场”的姿态切入,进而对身边的事物以及自己的生活情况展开描写。生病的黑牛、有趣的骆驼、摇篮里的婴儿、剽悍的扎克拜妈妈、粗犷豪放的哈萨克男人,还有努力融入牧民生活的自己。在那里,她以亲身经历为线索来收集原生态素材,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与他们一道,做家务、背雪、赶羊,加入牧民的日常劳动。她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并还原,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矫揉造作,而是以平实的话语,直接切入生活的肌理,诉说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我”的介入,亦使得“非虚构”写作获得了一种直接向读者传达体验的可能性。

叙述角度

《羊道》选取了别具一格的叙述角度。她既是全知的叙述者,也是重要的被书写者,还时而扮演评论者的角色。不论是在去往春牧场的“羊道”上,还是游走在绿色满眼的夏牧场,李娟一直是哈萨克族牧民家的亲密朋友与可信任的成员,当然也是一位“记者”;这样的叙述角度让她的写作实现了热烈而有节制、执着又未沉溺。奇崛而多变的叙述角度增添了作品的陌生化色彩,产生了新奇而灵动的艺术魅力。

语言特色

该散文经常在简洁通俗的普通话中,不时杂糅进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牧民的习惯用语,呈现出汉语与哈萨克语并陈的局面。包括作者与牧民家庭个别成员因语言障碍交谈时竭力表达却“说不清楚”,对话的意思双方都未了然仍能促膝而谈;有的地方还对一些牧民语言的并不确切的“汉译”等,都造成了奇异而陌生的语言特色。譬如,“他又指着爷爷说:‘这个尕老汉嘛(居然这么称呼爷爷!),他的儿子拿了我的丫头。我的儿子嘛,又拿了他的丫头——就是这个样子的嘛!’”将“娶”媳妇说成“拿”,既能够表达本意,又显示了少数民族使用汉语时的机智和直白。

作品鲜活别致的语言特点还体现在人与动物的“拟人化”对话中。马、牛、羊等动物是游牧民族不可分离的伴侣,在人烟稀少、单调乏味的转场途中,在冬去春来、牲畜增膘的收获时节,人与动物的交谈常常是平凡生活不可缺少的调味剂。“我的红的马是一匹老马,老实巴交,壮实稳妥。……我们一起出门时,总是商量着走路。遇到在草地中平行前进的两条路时,我提议说:‘走左边吧?’它稍微估摸一下也就同意了。但是如果它记起左边小道上的石头比右边多的话,会客气地说:‘还是右边好’于是,我们出门时从来都顺顺当当。”在广袤神奇的草原上,动物与人的默契合作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语言获得了令读者惊异的感受。

作品影响

编辑
《羊道》先后获得第一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2011年“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春牧场》中的《荒野来客》一文获2010年第九届上海文学奖,《要过不好不坏的生活》一文获2010年华文最佳散文奖。

作品评价

编辑
李娟的叙述来自她的记忆深处,以及那片广袤沉静而丰腴的土地。她记住的,恰恰是易被人们所遗忘的一切——那些正被现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蚀的、某种古老而民间的传统。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人民文学奖授奖词评)

李娟的《羊道》以口常闲话的方式讲述着哈萨克家庭逐水草而游牧的故事,质朴中有着流丽,平实中有着清新。在李娟的讲述中,庸常性和传奇性浑然一体,给人以异样的审美享受。自然的严酷与优美,生命的坚韧与脆弱,生存的艰辛与欢愉,在李娟的讲述中难解难分。李娟以一种个性鲜活的方式,看取边塞人民的生活状态,观察边塞人民的生命态度,探索边塞人民的价值观念,也惊异、也慨叹、也感动、也凝思。李娟的文章,剔透天然之下,又能促使我们再一次思考文化的多样性与互补性,这无疑也是极有意义的。(朱自清散文奖授奖词评)

羊道是飞于山河之上和隐于草芥之中的文字,李娟在此证明她的宽广绵长。她以未经损伤的钝感在羊道中确立了齐物论的世界:万事万物皆是新鲜庞大,人间小事同于世界大战。阅读这个世界,让人纠结于心智上的优越与羞惭。(作家李敬泽评)

李娟写这些,就象林风眠评论苏东坡的话:“不是想表现自己,超过别人,而只是自己的欢喜随意而至。”通篇的白描非常真实,但她并不是在简单地临摹自然,这样的真实里饱含着诗的精神。(记者、主持人柴静评)

出版信息

编辑

图书名称

出版时间

出版社

ISBN

版本备注

《春牧场》

2012年8月

上海文艺出版社

978-7-5321-3957-6

第一版

《前山夏牧场》

978-7-5321-4487-7

《深山夏牧场》

978-7-5321-4488-4

《春牧场》

2017年7月

中信出版社

978-7-5086-7358-5

珍藏版

《前山夏牧场》

978-7-5086-7359-2

《深山夏牧场》

978-7-5086-7408-7

《春牧场》

2022年9月

花城出版社

978-7-5360-9691-2

第三版

《前山夏牧场》

978-7-5360-9708-7

《深山夏牧场》

978-7-5360-9709-4

作者简介

编辑
李娟,1979年生于新疆,现居阿勒泰,供职于新疆文联。童年和少女时代不停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高中辍学后,跟随家庭有过短暂的阿勒泰哈萨克村庄的生活经历。后又于十年后,两次重返牧场,深入哈萨克普通牧人家庭,创作出牧场系列作品。迄今出版作品有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等。曾获2006年第二届天山文艺奖、2010年第九届上海文学奖、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2012年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