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斑鱼 编辑
石斑鱼,是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动物。 其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 因其喜欢生活在礁石附近,故名。 石斑鱼种类有100多种,中国约有10种。
石斑鱼在中国分布于广西沿海、东海南部及南海等海域。 石斑鱼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海洋,喜欢生活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喜静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浊。石斑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 石斑鱼繁殖期为4-6月。
石斑鱼具有健脾、益气等功效,鱼皮胶质中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一定作用,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 石斑鱼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质嫩的特点,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深受市场的欢迎,在中国港澳地区被视为吉祥之物,享有“上等佳肴”之美称。 石斑鱼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
中文名:石斑鱼
拉丁学名:Epinephelusspp.
别名:石斑、鲙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鲈形目
科:鮨科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鲈亚科
亚纲:辐鳍亚纲
亚科:石斑鱼亚科
分布区域: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
石斑鱼
体一般呈椭圆或长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背鳍鳍棘部强大,与鳍条部相连,背鳍鳍棘7~11根,鳍条10~21根;臀鳍鳍棘3根,一般第2根最为强大,臀鳍鳍条数7~13根;胸鳍宽大,位低,一般呈圆形;腹鳍位于胸鳍下方;口大,两颌齿内行齿倾倒;体被小栉鳞;侧线达尾鳍基部;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型。不同种类的石斑鱼体型差异较大, 30%以上的石斑鱼种类体长可达1m以上,超大体型者可超过2m,如鞍带石斑鱼
大部分石斑鱼类为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鱼类,即初次性成熟时为雌性,作为雌性参与繁殖后的一年至数年后,雌鱼开始性逆转成为雄鱼。然而也存在着少量可由幼鱼直接发育成雄鱼的初级雄性个体(primary males),其比例随不同物种而异,如养殖条件下斜带石斑鱼(E.coioides)和驼背鲈仅有1%~3%的初级雄性个体,而赤点石斑鱼(E.akaara)的初级雄性个体可达15%左右。这种差异也可能与生长环境相关,目前尚未有野生天然初级雄性个体的报道。此外,在人工养殖的石斑鱼类中也发现了双向性逆转的雌雄同体横带九棘鲈。甚至还有个别种类的石斑鱼为雌雄异体,如豹纹喙鲈(Mycteroperca rosacea)和拿骚石斑鱼(E. striatus)。对于石斑鱼的性逆转机制,一些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证实了外源性雄性类固醇激素可成功诱导多种石斑鱼的雌鱼发生性逆转。
大多石斑鱼类为多批产卵鱼类。卵巢内同时具有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雌鱼在一个繁殖期内。卵子分批成熟。如青石斑鱼(E.awoara)、点带石斑鱼(E.malabaricus)和云纹石斑鱼(E.moara)等。一些石斑鱼类有着较为固定的产卵场。因此需要进行产卵洄游。部分种类洄游的距离较短。如大堡礁区的豹纹鳃棘鲈的产卵洄游距离通常为数百米至数千米;有的种类则需要洄游上百千米往返于产卵场,如佛罗里达沿岸的拿骚石斑鱼(E.striatus),产卵场距离定居地距离可达240 km。一些石斑鱼在繁殖期间会配对产卵,如赤点石斑鱼,其产卵时间一般为傍晚,产卵开始时,雄鱼追逐雌鱼后并游,通过尾柄激烈颤动完成产卵、排精动作,这一产卵行为需1~2 min,随后不久可重复类似行为并持续2h左右。另一些种类如拿骚石斑鱼则具有集群产卵的行为, Smith报道了拿骚石斑鱼在巴哈马附近海域水深29~38m的岩礁珊瑚礁海域集群产卵的现象,数量有30000~100000尾之多。石斑鱼类产卵期一般从每年的春末延续至初秋,主要受水温影响,因而沿海各地石斑鱼产卵时间随纬度不同而变化。如福建沿海的赤点石斑鱼生殖季节为5—9月,5—6月为产卵盛期,香港和台湾则为4—7月。石斑鱼的个体怀卵数因体型而异,产卵总量在7万~100万粒不等,大型石斑鱼种类可达1000万粒。
石斑鱼
石斑鱼受精卵在盐度30以上的海水中呈浮性。石斑鱼类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具有变态现象,要经过卵黄囊吸收、背腹鳍鳍棘的延长及收缩、色素的逐渐沉着、从浮游习性转变为底栖生活等过程。石斑鱼类的胚胎发育一般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其胚胎发育时间因物种而异,如七带石斑鱼在(20.5±0.5)°C水温下历时38h45min完成胚胎发育,云纹石斑鱼在(22±0.2)°C水温下历时40h37min完成胚胎发育,点带石斑鱼在水温26~28°C的条件下,受精卵经21~26 h完成胚胎发育等。除此之外,石斑鱼类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和胚胎发育还与的水温、盐度等外源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存在明显的温度效应,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石斑鱼类胚胎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石斑鱼类的胚后发育,一般可依据卵黄囊的有无、鳍棘的伸长与收缩、体色的变化及鳞片的出现等特征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其中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早期仔鱼是仔鱼孵出后到卵黄囊和油球即将完全消失的一段时期,该阶段营养主要来源于卵黄囊和油球,卵黄囊的存在为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晚期仔鱼则为卵黄囊消失至各鳍鳍条基本形成这一阶段。稚鱼期各鳍鳍条基本形成至鳞被逐渐形成,腹鳍棘和第二背鳍棘收缩,色素沉着及身体斑纹形成;幼鱼期则全身覆盖鳞片,鱼体特有斑纹形成,此阶段除生殖腺尚未发育成熟外,幼鱼与成鱼在形态、体色及习性上均相似。不同种类石斑鱼早期仔鱼阶段时间因种而异,如驼背鲈和鞍带石斑鱼为孵化后2d,斜带石斑鱼为孵化后5d。在石斑鱼类的胚后发育中出现第二背鳍鳍棘与腹鳍鳍棘先伸长随后收缩的现象,这是石斑鱼类胚后发育中较为独特的一个现象,在许多石斑鱼类的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中均有报道。目前,石斑鱼类胚后发育过程中腹鳍鳍棘和背鳍鳍棘的伸缩的生物学意义仍不甚明确,一般认为其可能有增加浮力及恐吓敌害的作用,使石斑鱼类度过漫长的变态期。石斑鱼类胚后发育过程中存在着3个死亡率较高的危险期:一是仔鱼开口阶段,该阶段仔鱼从生理生态上出现与摄食、运动相关的器官发育的急剧变化,完成从内源性营养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死亡率极高。石斑鱼类的成鱼口裂较大,但初开口的仔鱼口径则显著小于石首鱼类、鲷科鱼类等其他鲈形目鱼类,自然环境中的石斑鱼仔鱼一般以适口的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生物,在养殖实践中则以牡蛎受精卵、担轮幼虫等作为开口饵料。二是仔鱼向稚鱼发育过渡阶段,该阶段仔鱼不断生长,口径逐渐增大,游泳能力及摄食能力亦随之增强,其生存环境中的饵料生物种类和丰富度都会严重影响仔鱼的进一步生长及存活。三是稚幼鱼期,该时期鱼体生长迅速,摄食能力及游泳能力进一步增强,容易出现因个体密度过高而导致鱼苗相互残食的现象。
石斑鱼
石斑鱼可分为很多种类:海红斑,东星斑,西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钱斑,杉斑,苏鼠斑、红瓜子斑。
(1)点带石斑鱼吻短钝,背鳍8~11根棘,基底无黑斑,体侧有5条不明显横带,体侧及各鳍上分散着斑点。为热带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为南海名贵鱼类。性凶猛,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饥饿时自相残杀。可生活在盐度11~41‰水域,最适水温22~28℃,18℃以下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失去平衡。可进行网箱养殖。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等海域。
(2)赤点石斑鱼背鳍Ⅺ,16条,背鳍基底具一黑斑,体棕褐色,头、体、奇鳍有许多橙黄色斑(浸制标本变白色)。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龄性成熟,体长231~295毫米时,从雌性转变为雄性。大部分6龄鱼(个别为5龄鱼)体长340~400毫米,绝对生殖力为10万~25万粒,产卵期为5~9月,盛期为5~6月。肉鲜美,可供出口,是名贵鱼类,现已进行人工繁殖,是网箱及浅海养殖对象。分布于中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3)青石斑鱼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第3与第4带间隔最宽;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鱼先性成熟,体长250~400毫米时性逆转,雄鱼6龄(个别5龄)全部性成熟。绝对生殖力为8万~25万粒,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7月,20℃开始产卵,22~24℃盛期,产浮性卵。水温22~25℃,需23~30小时孵出仔鱼。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活鱼大量销往香港及澳门。为中国及东南亚浅海养殖对象,可以用网箱养殖。分布于中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日本。
石斑鱼
(4)斜带石斑鱼身体延长,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2个黑斑在中鳃盖,而另外的1~2个在次鳃盖和中鳃盖的边接处。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鱼估计为85万粒,而62厘米的鱼约为2万粒。
清蒸翡翠石斑鱼
石斑鱼中以青石斑鱼蛋白含量最高,比大黄鱼的蛋白含量都高,其次是棕点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的蛋白含量与中国花鲈、大菱鲆相近,而鞍带石斑鱼和美洲黑石斑鱼与真鲷的蛋白含量接近,相 对 比 较 低,约 为66%(干重计),但脂肪含量却比大菱鲆高10多倍。除鞍带和美洲黑石斑鱼脂肪含量明显较高外,其他几种石斑鱼的脂肪含量与真鲷相近,略高于大黄鱼和大菱鲆。石斑鱼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均超过37%,跟FAO /WTO所建议的理想蛋白模式比 较,石斑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较高。通常产品的EAAI越高营养价值也越高,点带石斑鱼EAAI为103,棕点石斑鱼的EAAI为90.19,鞍带石斑鱼EAAI为95.87,说明石斑鱼是质量较好的蛋白质源。另外,石斑鱼的鲜味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丙 氨 酸Ala)含量也十分丰富,这说明了石斑鱼味道比较鲜美。石斑鱼脂肪含量比其他海水鱼类略高,但脂质均为优质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8% ~88%,其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石斑鱼是味道鲜美、高蛋白、高优质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组成均衡的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优质海水鱼类。矿物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参与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各种生物和化学反应等。点带石斑鱼的常量元素含量均略高于其他几种石斑鱼,其中钾(K)含量最高,其次为钠(Na)、镁(Mg)、钙(Ca)、磷(P);微量元素中,棕点石斑鱼锌(Zn)含量最高,其次为美洲黑石斑鱼。锌有“生命的火花塞”之称,能促进大脑蛋白合成,帮助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同时也是人体内数十种酶的主要成分,动物性食品中富含的锌在人体内较易消化吸收,因此其被视为锌的良好来源。点带石斑鱼和美洲黑石斑鱼的Fe含量是几种石斑鱼中最高的。人体内的矿物元素主要来源于食物,与其他养殖鱼类相比,石斑鱼所含营养种类更为全面且含量丰富,特别是铁和锌的含量。研究显示,营养性铁缺乏和锌缺乏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营养素缺乏问题,因此含有丰富磷、钠、镁、锌和铁等元素的石斑鱼肌肉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体特别是孩童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石斑鱼由于其营养丰富,极易氧化酸败、受细菌污染、货架期较短、无法满足长时间保存的需求,因此如何抑制鱼体中微生物的生长和脂肪氧化,保存石斑鱼肉的新鲜度一直是此类海水鱼研究的热点。目前石斑鱼的保鲜主要是采用低温冷藏、冷海水保鲜、微冻保鲜、气调或真空保鲜、复合保鲜剂等,一些新兴的保鲜技术如辐照保鲜、超高压保鲜技术、臭氧保鲜、栅栏技术、无冰保鲜、超冷保鲜、微生物保鲜等在鲫鱼、鲤鱼、牡蛎、大马哈鱼等水产品有所应用外,在石斑鱼保鲜及加工中研究很少。
石斑鱼低温保鲜方法:
低温保鲜技术是水产品发展最早、研究最深、应用最广泛的保鲜技术,主要包括冷藏保鲜、冷海水保鲜、冰温保鲜、微冻保鲜、冻藏保鲜等。除活鱼运输外,石斑鱼保鲜常规的方法即是低温保鲜。低温保鲜技术对石斑鱼微生物和酶的活性具有高效的抑制作用,能保持石斑鱼的鲜度和品质,从而延长保质期。
石斑鱼气调/真空保鲜技术:
气调保鲜技术是一种在适宜的低温下,通过在包装袋中充入二氧化碳或氮气等气体,降低氧气的含量,达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降低食品中化学反应的速度,延长产品保鲜期的技术。因其在鱼类保鲜运用中效果很好而被评为最有效的保鲜技术。气调保鲜通常与低温技术组合使用能获得更好的保鲜效果。徐泽智等研究发现采用CO2气调的方法,能使冰鲜石斑鱼的保鲜期比常规保鲜延长2倍左右。
石斑鱼复合保鲜剂保鲜技术:
近年来,食品品质、安全和保质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天然生物材料制成的可食性复合膜对水产品进行保鲜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于林等研究出了一种茶多酚改性后的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膜,并以此在4 °C冷藏条件下对斜带石斑鱼进行保鲜处理,发现茶多酚改性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膜有效地延缓了处理组斜带石斑鱼的腐败变质,其保鲜效果突出;Wu等采用壳聚糖-明胶可食膜对鲜鱼片的保鲜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复合膜可以明显延长鱼肉的货架期。朱军莉等对壳聚糖涂膜处理后真空包装的青石斑鱼片在4 °C贮藏过程中的保鲜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冷藏过程中1%和2%壳聚糖处理能有效延缓细菌增长,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延长青石斑鱼片货架期6d,其中1%壳聚糖保鲜效果最为理想。
冻石斑鱼加工技术
目前,石斑鱼除了鲜活销为主,其次便是以冷冻加工为主,市场上主要有冻石斑鱼、冻石斑鱼片,品种比较单一。刘西磊研究了一种冷冻石斑鱼的加工工艺,其特点是从原料到成品能实现产业化生产,产品加工过程一直在低温环境下,且去鳞去内脏以及速冻渡冰衣的工艺能更有效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了保鲜期。而对于石斑鱼冷冻过程肌肉品质的劣变及控制,冻结的方式和速度对品质的影响,冷冻过程鱼肉的蛋白和脂质氧化等的研究几乎没有,所以为了提高冻石斑鱼产品的品质,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石斑鱼调理食品加工技术
鱼类调理食品是新兴方便食品,能满足现代消费者对鱼类食材的要求,即方便、营养、优 质、卫生、种类丰富多样。石斑鱼作为一种肉质鲜美又高营养价值的食物,以其开发的调理食品是能够获得消费者亲睐的。王可健研发出一种刺玫果风味石斑鱼罐头,即将石斑鱼鱼块用中药材蕨麻、箭刀草、刺五煎煮的药汁调味之后蒸熟,然后用刺玫果粉和调料进行调和,风干至鱼块水分含量为35%左右,进行装罐灭菌。该产品充分利用石斑鱼、刺玫果的营养价值,营养美味。张庆玉等发明了一种酸菜石斑鱼滑,即以冷冻石斑鱼片、酸菜、鲜蛋清、猪肥膘等为原料,经特殊加工工艺制成酸菜石斑鱼滑产品,将四川酸菜与石斑鱼片进行完美结合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配方化、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营养丰富的石斑鱼预制调理食品。
石斑鱼多肽制备技术
保健功能食品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石斑鱼营养丰富,而石斑鱼在加工过程也产生大量的加工副产物,这些副产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和脂质及各种功能活性物 质,适合用来开发各种功能多肽。段宙位等以冰鲜小石斑鱼的鱼肉为原料,建立了酶解制备多肽的工艺:酶解温度55 °C、酶解pH9、酶用量5000 U /g、底物质量浓度8 g /100 mL、酶解时间5h,研究表明该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Hema等研究从点带石斑鱼皮中提取鱼皮胶原蛋白肽的生产工艺技术。石斑鱼鱼皮中胶原蛋白的含量较其他鱼类丰富,这可能与其生活习性有关,国内外关于鱼肉肽的提取制备及其活性研究不少,但主要是鳕鱼、鲐鲅鱼、淡水鱼的鱼肉肽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但有关石斑鱼肉多肽的制备和功能活性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所以利用石斑鱼加工副产物开发功能性多肽的技术仍待进一步研发。
石斑鱼品质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由于普通冻鱼的风味价值低于冰鲜鱼,使得冰鲜鱼的价格要明显比同类的冻鱼高。但是仅凭肉眼是很难从外观来区分解冻后的鱼和冰鲜鱼的差别。因此一些企业通常将冻鱼作为冰鲜鱼销售以谋取高额的利润,这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为有效鉴别冰鲜和解冻石斑鱼规范市场秩序,蔡婷等利用阻抗随频率的变化特点,研究出一种高效鉴别方法,该方法采用伏安法测定鱼体的阻抗相对变化值(Q),通过对比冰鲜和解冻石斑鱼Q值,依据冰鲜鱼的Q值明显比解冻鱼大的特点,若Q值> 20%则为冰鲜石斑鱼,反之则为解冻鱼。
食物名称 | 石斑鱼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92 千卡 |
蛋白质 | 19.4 g |
脂肪 | 1 g |
胆固醇 | 37 mg |
饱和脂肪酸 | 0.2 g |
多不饱和脂肪酸 | 0.2 g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0.3 g |
叶酸 | 9 μg |
钠 | 53 mg |
镁 | 31 mg |
磷 | 162 mg |
钾 | 483 mg |
钙 | 27 mg |
铁 | 0.9 mg |
锌 | 0.48 mg |
维生素A | 43 μ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07 mg |
烟酸(烟酰胺) | 0.31 mg |
维生素B6 | 0.3 mg |
维生素B12 | 0.6 μg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