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书 编辑

山西省沁县申报的传统说唱艺术

三弦书三弦书

三弦书是山西省沁县申报的传统说唱艺术。在明末清初形成相当规模,亦名“老州调”。流行于晋东南的沁县、武乡、沁、襄垣,晋中的榆社、左权以及晋南的安泽、浮山等地。三弦书早期演出时由一人说唱,同时自行以三弦、摔板和小铙伴奏,后来发展出一人为主、多人分行当辅助说唱的群口演出形式。 代表曲目有长篇《清烈传》《金镯记》《仙宝传》,中篇《高文举夜宿花亭》《武大郎卖烧饼》《单刀赴会》等。2008年山西省申报的三弦书(沁州三弦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64。

相关词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三弦书

别名:沁州三弦书

遗产编号:Ⅴ-64

申报地区:山西省沁县

批准时间:2008年

遗产类型:曲艺

所属地区:山西省

保护单位:沁县文化馆

历史渊源

编辑
《沁州志》载: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改威胜军治为沁州城。明洪武元年(1368),沁州辖沁县、武乡、沁源三县。因三个县的盲艺人都说一个调子,而盲艺人又归“三皇会”领导,盲艺人说唱书段以三弦为主要乐器,行书时又叫“老州会”,三弦书亦名“老州调”由此而来。

据艺人韩荣先(1918-1980)、魏德胜(1895-1962)、张国珍(1911-1985)回忆,沁州盲艺人组织“三皇会”成立于清顺治十年(1965年),因此可以认定至迟在明末清初,三弦书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了。会中说书人均为盲人,老百姓又叫他们为“暗子队”。因盲艺人除说书外还兼“ト卦”,所以老百姓又称他们为“先生”。“老州会”每年五月初五举行例会,敬奉“三皇爷”。据近代盲艺人回忆,清代中叶老州会分三会,即“北会”、“南会”和“新成会”。由于日本侵略者入侵,新成会和南会在1938年以后、北会在1940年以后都再没有活动。

艺术特色

编辑

演出形式

相关图片

三弦书的演出形式早期为一人怀抱三弦,腿绑摔板,兼用小铙,游走四方,说唱乞食,糊口谋生。后因一个人出门难处甚多,便开始收带徒弟,并在搭档行艺中发展形成了一人弹三弦并兼用摔板和小铙说唱,另外一人拉二把伴奏并辅助说唱的表演形态。还有一人为主、多人分持摔板、小铙、反二把、笛子、四胡、二胡、琵琶、笙和洋琴等伴奏乐器辅助说唱的情形。传统的表演主要为坐着说唱。后来的一些高台演出,也有主要说唱者站立表演,其他伴奏和辅助说唱者坐着演出的情形。表演前,通常先要演奏一段器乐曲牌,接着吟诵四句“提纲”,然后“起板”或称“叫板”,之后转入“正书”说唱。传统节目以长篇为主,一部大书如《清列传》就有45回。一般节目也大都在30回至60回之间,可连续演出一至两个月。

曲本体裁

三弦书的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体,以韵文为主。其中的韵文唱词,有七字句式的,也有十字句式的。曲本的篇幅长、中、短篇均有,以中长篇为主。短篇曲本多为纯粹的韵文体式。三弦书的唱腔曲调为板腔体,由月调和平调两类组成。其中,月调包括平板、垛板、颤板、哭板等板式和唱法;平调唱腔由六个腔句构成,主要用来说唱一些短篇的小段节目,曲调优美。

艺术流派

编辑
三弦书最远可以上溯到清代中叶的1778年,传承已有9代。由于传承地域的不同,艺人间又分为北会、南会、新成会(新成立的)三个支脉。在当地的民间祭祀和民俗礼仪中,三弦书艺人表演求雨、求安的神书和祈求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的牛王书、马王书和羊王书等,其中寄托和表现的不只是简单的娱乐消遣与审美需求,更是一种崇尚神圣的社会理想和生命意识的特殊表达。

经典剧目

编辑

活动图

三弦书的曲目有长篇、中篇和小段。长篇主要有《清烈传》(45回)《金镯记》(51回)《五色云》(50回)《烈女传》(48回)《丝鸾带》(64回)《牙牌记》(63回)《仙宝传》(24回)等;中篇主要有《高文举夜宿花亭》(3回)《武大郎卖烧饼》(2回)《单刀赴会》(1回)《罗成算卦》(1回)《宫门挂带》(1回)《小姑贤》(1回)等;小段主要有《反菜园》《老寡妇上坟》《抢铜钱》《奇巧断》《大脚王》《三女婿拜寿》《拙老婆》等;其中笑话段有《两头忙》《胡圪诌》等。

传承保护

编辑

流传现状

时代变迁带来的压力。由于如今娱乐方式多样化,三弦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再加之地方曲艺的局限性,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电视、电脑等媒介的普及使人们心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三弦书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上演,人们对它的痴迷程度降低。

演艺人员老龄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年轻人再无学习三弦书的兴趣,盲人这一固定的曲艺说唱者来源也转向新型行业。虽然沁县文化馆每年过节时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但效果微乎其微,同时,创作人员由于文化素养较低,创作不出相对较广的曲目作品,只能临时借鉴其他剧目,但由于与时代产生较大差距,导致相应的观众流失。因此,演艺人员老龄化、专业写作人才较少成为三弦书发展的瓶颈之一。

听众范围缩小。由于电视、电脑等现代传媒冲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不断充裕,人们更渴望新的、刺激的娱乐方式,年轻人更倾向于互联网、电影、小品相声等竞技节目,因此,地方曲艺如三弦书就慢慢淡出人们视野,听众大量流失。

保护措施

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资金上的支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同时注重民间资本对地方曲艺保护工作的参与,努力使三弦书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成为地方戏曲艺术开放的公益性事业。

戏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要创新。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输出,新的曲艺需要创作,需要具备创新的曲艺思维。总之,要紧跟时代步伐,拥抱大众生活,回归民间土壤。 曲艺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新作品的宣传。

传承人物

栗四文,1961年生,男,汉族,山西省沁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弦书(沁州三弦书)传承人。 长篇曲目有《烈女传》《汗衫记》《金钟记》,短篇小段、笑话有《刘方舍子》《朱洪武放牛》《文曲星落凡》《王员外休妻》《罗成算卦》《抢铜钱》《大脚王》《大换班》《打来呆》《观花》《樊梨花观夫》《七郎搬兵》《赵州桥》《包公夸桑》《狸猫教虎》《打药方》《鞭打红娘》《王小三》《两头忙》《抢铜钱》《大郎卖饼》等。

重要演出

编辑
2018年10月15日,在扬州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上,三弦书《十七棵松》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

下一篇 山东大鼓

上一篇 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