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昌 编辑

原北方昆曲剧院院长

韩世昌韩世昌

韩世昌(1897~1976) 中国北方昆曲演员,工旦。河北高阳人 。幼年搭庆长班从白云亭、王益友学艺,初习武生,后改正旦、贴旦及小旦。1917年在北京组荣庆社,拜吴梅、赵子敬为师,也曾师从畹卿。在音律、唱法及表演上日益精进。1928年东渡日本 ,在东京、京都、大阪等地演出,并观摩能乐等日本古典剧艺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韩世昌

国籍:中国

民族:汉

籍贯:河北高阳

出生日期:1897年

逝世日期:1976年12月7日

职业:昆曲演员

代表作品:《闹学》、《思凡》、《胖姑学舌》、《刺虎》、《痴梦》等。

人物经历

编辑

建国前

韩世昌《刺虎》剧照

韩世昌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弟兄排行在四,所以全家人都叫他四儿。1909年他年满12岁,父韩玉琢特意请来一位饱学的老秀才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世昌。随后将小世昌送入了本村的戏班庆长班。

韩世昌在庆长班学戏大约一年,随后就和原班人马转入荣庆社。到1916年他已开始登台唱应二戏,即主角戏,成为河北一带新兴的昆曲名角。1917年冬,迫于河北灾荒,荣庆社决定到北京寻找出路,在天乐园演出。1918年他拜吴瞿庵为师,后又拜在昆曲名家赵子敬门下学艺,经这两位名师指点,韩的唱功演技更趋精进,被誉为昆曲大王。故有黄季刚等贺赠别号“君青”,取“君山一发青”之意,以赞誉其昆曲成就。

为弘扬昆曲艺术,1928年秋韩世昌率20多位昆曲名角,应邀赵日本演出,每场座无虚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36年至1938年韩世昌随祥庆社到南方各省进行巡回演出,足迹遍及江南六省及诸多大城市,影响很大,是北方昆曲剧团向南方传播的一次壮举。但由于卢沟桥事变,演出只得草草收场,在此后八年抗战期间,韩世昌蛰居天津,靠教戏维持全家生计。

建国后

韩世昌与梅兰芳切磋韩世昌与梅兰芳切磋

 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韩世昌这位老艺人才又获得了新生。52岁的他被聘为人民艺术剧院的教员,传授昆曲表演艺术。1951年改在中央实验歌剧任教。1952年被文化部授予荣誉将,这使韩老更加精神焕发,重新登台,献身祖国的昆曲事业。

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正式成立,韩世昌任院长。1960年63岁的韩世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6年12月7日这位一代昆曲师因病与世长辞,终年79岁。

演艺经历

编辑

1925年7月,农历乙丑年: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

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马连良随同当时声誉鹊起的杨小楼梅兰芳程艳秋、韩世昌到津,马与程合演的《审头刺汤》,顿即赢得观众的赞美。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时: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会场悬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题词:“推陈出新”、“开展平剧改革运动”,指示了戏曲界当前的任务。到会者发起人百余人。由欧阳予倩主席,他说明召开这个大会是接受了文代大会的指示,来完成改革戏曲的任务。接着由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讲话,他说:在中国,旧戏曲的改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戏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它是土生土长的民族形式,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在这个崭新的人民自己的时代,不仅旧戏曲要改进,一切旧文艺都要改进,连同我们自己也要改造,应该坚决走向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改进戏曲,不仅是改进戏曲本身,而是为了改进社会,改造人民的旧思想。戏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进行自我教育,从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帮助教育别人,完成戏曲改革的任务。最后,他并就《霸王别姬》、《三岔口》两戏提出改进的意见。

接着有前延安平剧研究院院长杨绍萱、全国剧协主席田汉、全国曲艺改进筹委会主任委员赵树理、华北文委会旧剧处主任马彦祥、北平国剧工会负责人叶盛章等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今后戏曲的改进要在毛主席的文艺方向下,为广大的人民服务。并就“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组织、有计划、群众性、全国性的进行改革”以及“培养新干部”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

阿英同志报告筹备经过后,推选:王聪文、田汉、白云峰、沙梅、阿英、阿甲、李一氓、李纶、李少春、吴天宝、周扬、周信芳、袁雪芬、夏衍、马少波、马彦祥、马健翎张庚、高步云、梅兰芳、程砚秋焦菊隐、杨绍萱、叶盛章、董天民、赵树理、赵子岳、刘芝明、韩世昌、齐燕铭、欧阳予倩等三十一人为筹备委员。随后,周信芳、焦菊隐等多人发言,一致认为解放后旧艺人翻了身,今后应加强团结努力学习,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最后并推出欧阳予倩、杨绍萱、田汉、阿英、马少波五人负责起草宣言

下一篇 审美意识

上一篇 脖子痛